人大和陕师大的事件,本质绝对不是“性骚扰”!

文摘   教育   2024-07-25 17:33   英国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令人愤怒。高校性骚扰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人大女博士风波刚平,马上陕西师大又有一名女毕业生发出截图,说明该校副教授王某某被指曾给其指导过的女毕业生发不雅照片。

新闻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但我看了很多评论之后,却觉得有些失望。

如此之多的媒体评论,总体而言给人的感觉是“隔靴搔痒”。有一些表达甚至给人为人开脱之感。

整体的评论给我的感觉有三种:

第一个层面,基本上是唱高调,表示一下愤怒,然后对于类似事件“绝不姑息”。

第二个层面,开始从受害者的角度去考虑,分析为什么受害者的举报没有起到效果,为什么高校性侵现象难以取证,为什么高校不保护女性,然后提出一些建议。

第三个层面,从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种性骚扰,然后从怎样防止性骚扰,性骚扰入罪的角度来说。

从新闻评论的角度来说,第三个层面比第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深一些,也看起来似乎符合事实,因此是使用得最多的评论方向。


然而,写多,不代表写的对。说是“性骚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说到事件的主要矛盾。而如此之多的媒体众口一词,让人感到遗憾。


为什么本质不是性骚扰

在开始之前,我想说一个新闻评论写作的时候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视点”。围绕视点,才能构建关系,形成框架。

写新闻评论,为什么有些人立场绝对正确,却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你感到他的视点和事件中主要受害人的视点不同,仿佛在云里漂浮。

比如,在这个事件中,如果你看到评论里说要斩断黑手,要提升女性防卫意识。这样的话对不对?是对的。但是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没有受害者一个视点:问题是受害女生没有防卫意识吗?当受害者真正怀有极大的恐惧来接受导师半恐吓半凌辱的信息的时候,这样的空洞的口号是否能够阻止她受害?

而斩断黑手虽然没错,但是谁来斩?正是这个该斩断黑手的管理机构的渎职与模式,才造成了这个女生的灾难,而在这个时候呼吁它斩断,它早干什么去了?

评论要激恶扬善,就要直面矛盾。这种直面,一定是要与其中受害人一起,奔着其中的最痛处。

而其他的评论,呼吁性骚扰入罪,或者呼吁高校应该保护女举报人,在这个点上就好的多,它站在应该有的视点上。但是它的问题是,仍然有意或者无意绕着矛盾走。所以叫做隔靴搔痒。

首先为什么?因为性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暗示一种关系,一种特殊的场域。而在这个事情中,学生来学校是为了学习,老师来学校是为了教书。更别说双方根本没有感情基础。这一开始没有构建出性的关系。只是权力霸凌采用了性要求、性暗示的形式,说这种关系是“性”,这是对“性”的侮辱,而是给背后的权力打掩护

我举个例子,2022年黑社会头目陈继志在唐山打人案中凌辱受害女性,全民公愤。录像中,我们看到暴徒在殴打中间疑似攻击到了女性的私密部位,这能说是一种性骚扰吗?不是,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在这种地方说“性”,实际上是对暴徒的开脱。

有人或许又要用那句老话“一切都是性,性的本质是权力”来套,但这里并不合适,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因为这是一所公立高校,甚至是一所师范学校,“性的本质是权力”这句话形容的是大多数是私权,而导师用的国家赋予的考评权,用的是“公权”。因此,对权力的滥用以求私人好处,这不仅仅是个人私德问题,而是更重大比如滥用权力与索贿的问题。

同时,在有证据的情况下,在加害者据说有前科的情况下,受害者连续申冤无门。这种没有保护也不应该界定为简单的“意识问题”、“管理问题”,而是有意的“渎职”甚至“包庇”。

“渎职”或者“包庇”,需要的不是“提高保护意识”。就像黑恶势力打砸店铺,门口的派出所视而不见,你要做的不是给警察递眼镜。而是向纪委举报相关黑保护伞,该抓的抓,该撸的撸。拒绝自查的,呼吁有关部门处理。


如果我们强调过多的性议题,或者性别议题。在这件事上首先抹掉了它背后的公权力的属性,其次,因为性和太多的其他事物相混淆,反而会让它的性质暧昧不清。从而为搅混水者提供机会。你可以说在别的地方,比如史航事件或者周玄毅等等呼吁性别问题,但是不应该在这里讲性别问题。


高校性骚扰,本质问题是什么

那么,这件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首先要界定的关系是,女研究生和老师是一个什么关系?这里应该明确,是师生关系,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恋爱关系,不是性关系。

作为师生关系的强势方,作为国家权力(学生的考评权也是权力)以拒绝对方的合理报酬为要挟,以语言暗示性需求。这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受贿罪未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只不过目前对于性贿赂是否入罪,法学界还没有一致意见)

在一些举报材料中,我们看到老师或者其他强势方已经开始直接“上手”,这种操作很明显已经接近猥亵罪。

而另外一方面,这些行为证据充分,无论是党纪,还是国法都不容,接到这些举报而不作为,不由得令人怀疑相关的高校纪委和管理部门在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相关学院不仅仅是检讨,而是要调查是否具有利益输送,有存在学术腐败的现象。

在陕西师范大学事件中,我们看到更夸张的一幕。受害女性举报十年竟无结果,甚至离校之后还在受到骚扰。我们要问:谁给了这个流氓老师以有恃无恐的勇气?他是不是在许多“权力部门”有一帮“好哥们”“好弟兄”?该老师还在行业外有不少兼职,他要维持这个“一手遮天”的关系网要付出多少成本?对女性他敢于要求性,对于男性呢?(你还记得陶崇园吗?)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术腐败、学术伦理问题的纠察是不是只有自查自纠?为什么在官员“带病提拔”已经被严厉打击的情况下。一些明显有学术污点、道德污点的人,竟然能够逃过组织部门、学术委员会、社会舆论的多道封锁线,不仅不被辞退还能步步高升?面对某些“学阀”的铁桶江山,外部的监督真的就伸不进去,刀插不进,水泼不进?

我们也应该为某些糊涂的高校领导进一言:为了KPI,招一些不干净的“学术尖子”,纵容一些所谓的老师小事。不仅是对一个学校百年学风的抹黑,更是对一些能洁身自好的真正学人的侮辱。哪个有真才实学,正人君子,尤其是会愿意深陷泥淖,受这种人连累?更何况,连这种既蠢且狂下作事都敢干,必然外部个个都是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像今天这么爆炸。这样的人你敢用,你控制得到校内,你控制得住网络上悠悠众口吗?控制得住越来越近的学术反腐吗?你可以试试。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个说法很重。或者有人会诘问:你说的这么厉害,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没听到过高校性侵老师被抓起来?问的很好,我认为,这就是这个事情的本质问题

当我们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或者这个评论,才真的到位了。写明白了。


不用被考不到的课程而捆绑;
不用被做不完的题目而遗憾;
不用被用不上的服务而提价;
不用被报不满的小班而纠结;
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的选择自己的学校,
半程班999,来了!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瓦叔       ‍‍‍‍‍‍‍‍‍‍‍‍‍‍‍
排版:李子       ‍‍


传播学考研必读
公众号专为传播学、新闻传播考研同学设计,提供一切传播学和新闻学相关的考研咨询,热点讲评,考研交流和辅导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