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她终于回来了!
李子柒,这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优秀代表,拥有国内外上亿粉丝的超级网红,文旅乡村短视频赛道的开拓者,短视频界的女王,还有最重要的,新闻传播考研的第一王者。
哪一个学校没有考过李子柒呢?哪一个老师在讲国际传播的时候不把她作为标准案例呢?
经过了两年的磨砺,反而让她更为传奇。如今,在新传考试即将开始,出题期接近末尾的十一月,她欣然归来,奔赴战场!
对于她而言,我们最大的敬礼和迎接,就是把她作为我们的考题必备。
这就回顾一下三道李子柒最可能考察相关的考点和相关考题吧!
#01
国家形象角度的李子柒
提问:请结合李子柒“出圈”案例,谈谈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短视频构建国家形象,做好国际传播。
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探索路径,要以敢为人先的工作气魄创新开展,如能成功势必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劣势,要扭转中国当前在国际舆论场被动的局面,决不能仅仅依靠官方话语,李子柒、阿木爷爷等中国UP主的成功出海开辟了中国形象正向传播的另一条道路。这种依托社交媒体和视觉表达的微观传播正在弥补着官方对外声音所不能及之处,传播了具现化的中国符号,减少了政治宣传的色彩,转而强调人与文化的交流性质,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灵活中外运用民间力量,激发主体多元活力生产
当前网络空间的民间交流日益增多,有效降低了文化交流的参与门槛;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入场使得民间力量迸发。这些“公民外交官”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和线上活动中,成为官方对外传播的辅助和补充。普通公民开办的个人账号,借助于个性化的视角,通过短视频形式讲述本国故事。
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和美誉度,这种潜移默化的“第三方倡导”有效地提升了国家形象。这些微观传播的参与主体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民间创作者,他们通过打造个人品牌IP与受众建立联系,以内容更新和社交互动作为纽带,凭借个性化、人性化的内容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联结。这一传播模式在数字文化浪潮中应运而生,“近悦远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从而真正做到走近受众。
二、促进内容生产良性循环,推动传播流程“精耕细作”。
从媒介使用习惯层面来看,受众在社交网络上点击、分享、点赞和评论是另一种传播形式,因此反馈成为调整内容生产的首要指标。李子柒等博主传播的内容以调动受众好奇心、分享共同兴趣和传递体验和思考为创作基础,以能否引发共鸣作为检验内容质量的重要标准。
这种传播模式强调受众反馈,倒逼内容优化,以此规避内容发布与受众反馈相“脱节”的问题,消除传统对外传播中内容生产不计成本、不计传播效果、不计受众接受度的弊端,有利于对外传播流程从粗放生产转向精耕细作。
三、借力视听社交传播模式,构建轻体量化传播形态
以李子柒、阿木爷爷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博主,将中国文化文本植入了流行文化中,有效弥补了传统的以官方渠道为主的对外传播模式的弊端。随着“软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推广,具有分镜式、趣味化特点的视频模式逐渐成为视觉叙事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话语权强弱对比将增添新的变量,非官方的、内容轻量化的“网红”媒介与获得更多网络赋权的网民话语体系相适配,借助短视频和音乐等形式,放大内容创作空间和社交延展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内容感知度,甚至构成新的网络文化现象,由此自主实现内容生产、受众反馈以及产生传播影响力的闭环,打通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路径。
四、以数字诠释中国符号,实现中国语境场景化表达
根据跨文化传播学者的见解,不同的文化可以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恰好分属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国是语境阶梯上的高语境极端,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符号运用在跨文化传播中容易引发歧义或误读;以往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往往对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精细挑选,要求几乎所有信息都通过清晰的编码符码体现出来。在宣传上,必须做到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但一直以来我国此方面的尝试却苦于没有明确标准。
中国网红博主传播的内容则提供数字化的中国体验,李子柒的古典乡土种植,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的中国木工,这些对中国语境的展现是场景化和体验式的,能够将中国符号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保证了符号意义传达的完整性,利于与不同语境国家的受众实现有意义的交流。
五、着力海外受众情感需求,以情动人传播中式风情
在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受众需求也发生了变革。首先随着受众的细分,受众需求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从原有的单一信息需求转为了包括情感需求、参与需求、服务需求在内的多元需求,这对我们传播媒介了解、满足受众需求造成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中, 由于社交媒体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特点,情感需求更加凸显,受众对窥视他人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解释了一些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具有“人情味”的故事是迄今为止最受西方公众欢迎的媒介产品类型。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改变,改变话语风格,由原来的重信息轻情感,转为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例如在国际上拥有数亿海外“粉丝”的李子柒,就是以闲适、僻静的乡村生活为诉求,激起了海外受众对美好生活的共鸣,进而引导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和了解。
面对当前以舆论、信息、科技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为主要战场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想方设法打破上个世纪自上而下、灌输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说教式宣传思维,要让宣传议题变“软”、宣传方式变“柔”,这样才能真正增加世界人民希望了解真实中国的意愿,最终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文文推送”,将客观、全面的中国现状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需要在“情感市场”发力,要善于讲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采取有效举措激励和“赋能”更多的文化意见领袖(COL)参与到国际传播实践中来。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网红代表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文化传播角度的李子柒
提问:请你以李子柒为案例谈谈短视频用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
短视频一般被定义为视频时长在15分钟以内、利用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对视频进行拍摄和编辑并能够与社交媒体实时分享的视频形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文化短视频令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植根在国人心中。凭借着趣味性、多样性、复现性等特点,文化类短视频在唤醒民众日常文化记忆、激活多样化表达、复现中国文化等方面逐渐成为受众喜爱的传播形式。
1.趣味性:重返日常生活的文化记忆
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建立在视觉符号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元素快速地在现代场景中融入公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同时视觉化的再编码降低了用户对传统文化语境的认知难度。抖音联合央视《文化十分》、山西卫视等发起话题挑战“#粉墨新声”邀请用户使用“京剧老生”“京剧青衣”等视频魔法道具,以特效的方式为用户实现快速戏曲装扮,将传统文化纳入到现代生活话题中,唤醒用户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记忆,使得用户在趣味性的解码过程中更具认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愿。
2.多样性:焕发生命力的多样化表达
在PGC和UGC的共同创作下,文化类短视频作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效互动的一座桥梁,既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又催生文化新样态。初期,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的“网红”现象更多是UGC自发自主形成的传播“爆点”。如李子柒在短视频中摆放出茶文化、酒文化与时令性水果和植物相结合而形成的各类鲜活的茶酒饮品,在视觉叙事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网民的文化表达欲望;之后短视频平台有序策划的非遗保护、京剧演唱、诗词教学等多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则引发了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度和求知欲,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传输,最终形成雅俗共赏的视觉文化图谱。
3.复现性:中国文化的再诠释
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中的复现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复制和重现。复制表现为传承人在制作或表演过程中还原传统文化技艺的必要或精彩瞬间,通过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培养用户群体的基本文化认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中将皮影戏、油纸伞、景泰蓝、等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借助视频模态动态地展现生产技艺全过程,让用户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皮影戏曲的魅力。重现表现为传统文化再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全新演绎。视频中,传承人用影人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经典舞蹈《Billie Jean》的叙述方式,引起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兴趣和模仿,引发用户内心关于民族自豪的情感共鸣,形成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共同体。
从短视频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实践看,其极具创意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诠释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讨论。同时“热传播”之后也呈现出一些“冷思考”,文化类短视频内容质量、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对传统文化完整性和深刻性造成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视觉虚拟共同体的深层次挖掘和开发都值得深思。未来,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还需共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非遗传播角度的李子柒
提问:近年来,一系列以非遗传播为主题的短视频逐渐走红,像李子柒一样的网红也开始进行非遗相关创作,请谈谈短视频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
答:总书记提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当今世界,媒体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手段,更是建立社会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渠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大众媒介在遗产传承方面具有权威性高、范围广的特点,但也有和公众具有隔阂,叙事方式单一的问题。近年来,一批用新的短视频来传播非遗文化,保存文明传统的网络内容创作者崭露头角,他们已经逐渐成为非遗传播的新生力量,为非遗传播增添光彩。
理解非遗传播,必须先理解非遗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称无形文化资产或无形文化财产,简称非遗,指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对某地区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表现,如民俗、文化、信仰、传统、知识和语言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智慧财产。与传统的可见的文明遗迹、自然风景不同,非遗寄寓于文明之间,往往体现为特殊的文化的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让它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形态,却也为保存提出了难题。
短视频的出现,让非遗传播拥有了新的灵动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让非遗传播者和普通用户有了更多的联系,更让传统非遗从庙堂走向民间,拥有了新的生命,为两创做出了贡献。
(1)短视频创作者的多元性、草根性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多元化。传统非遗影像文本往往由影视工作者和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者组成,具有精英严谨性却忽略了文化的鲜活性,与大众形成隔膜。短视频大大降低了内容的创作门槛,非遗创作者们有非遗传承人本人,也有如李子柒一样的文化爱好者,还有一般游客。虽然内容不尽专业,但多种多样的视角,让非遗不止于鉴赏和历史角度,而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解读,从历史展示到现场复现,更加贴近生活,更富于情感的表达,也更能还原非遗与生活的关系。李子柒回归后的漆器短视频,就让人们看到了平日常见的漆器的生产过程,不再从货架上看到简单的制成品,而从创作过程中理解中华文化之美,感受创作者的艰辛与不易。
(2)短视频的碎片化更容易呈现非遗的内容精华,吸引年轻受众。传统文化传播节奏较为冗长、缓慢,难以获得当下用户。“碎片化”成为短视频平台新闻、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电影等切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也为非遗挖掘自身魅力提供了新的方向。短视频在短短十几秒内呈现手艺或民间珍奇,引导创作者打破旧有范式,在短时间内高效引起公众注意,还可配合滤镜特效、动感音乐,使得传统文化打动年轻人心弦。福州郭氏“纸翻花”创作者的将七十二变怎么样的变”的口诀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因为它的魔性Rap成为了破圈模因,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玩具和折纸工艺的兴趣,甚至引发海外用户的购买和模仿。这无疑证明,传统的内容只要赋予新的形式,一定会有新的生命力,也一定能在新用户中找到爱好者。
(3)短视频平台让受众有机会和渠道与文化创作者者进行双向交流,并且受众之间实现多向交流,真正将“双创”落到实处。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活态传承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非遗的创作者和受众有充分的交流,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激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短视频平台的非遗文化受众可以为喜欢的非遗项目、作品和非遗传承人点赞,可以与其交流观看感受,还可以转发喜欢和支持的非遗影像文本,也可以与其他的受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受众即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实时欣赏非遗项目精湛的技艺和作品,又可以参与其中,思考如何将它赋予新的生命。使得非遗从展示品的“旧日回忆”变为了真正的“融合文化”,让“创新性发展”变为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短视频中借鉴文物复原图和当下流行趋势的“仿唐妆”,就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和普通网民们集体创作的结果,让7世纪的美学在21世纪熠熠生辉。
(4)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扶持让更多的非遗拥有流量和商业化途径。短视频平台在传播非遗中也达到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如2019年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先后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和“非遗带头人计划”为非遗的影像化传播助力。既起到了文化传承作用,又为平台带来了流量。同时,诸如李子柒之类的文化网红涉及非遗传播,更让非遗成为一条确实可行的新赛道。而这方面创作生态和商业生态的建立,又有助于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注入发掘、抢救、挖掘非遗文化。其意义不可谓之不重大。
总体而言,短视频在非遗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这一领域一切还处在探索时期。但相信有李子柒这样的文化网红引领,后有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文旅部门密切配合,网民的审美品鉴能力不断提高,非遗传播一定会有更好地未来,中华文化必将在赛博世界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