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叔带你读论文96|总书记文化思想的11个要点和贡献

文摘   教育   2024-10-26 18:50   北京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很多同学在学习总书记的文化思想的时候,会感觉思想体系非常庞大,不太容易把握住重点。有没有一篇文章能给我们整理好各个要点呢!有,来看看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原创性贡献与传媒新使命》!


内容:

总书记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吸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思想主张和理论观点,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课题组梳理认为,总书记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具有11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一)提出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文化思想鲜明提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厘清了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部分的文化建设,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文化领导的核心是意识形态领导。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并作出全面部署,表明党对坚持文化领导权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对基本概念,延伸到文化领域分别对应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整个精神生活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但并不否认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眼于此,总书记文化思想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置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将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2022年8月,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大论断,从而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外来的政治理论只有同本国的特殊国情与文化传统结合,才能更好地被本国民众接受。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改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用“两个结合”总结了这一重要历史经验,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发展,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四)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文化传统、文化身份等所产生的归属意向与心理认同。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从历史和时代发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在用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根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路径。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智慧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厚文化自信和强烈历史担当。

(五)提出关于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

2023年6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领域的使命任务。新的文化使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科学性在于与新时代总体布局和其他领域使命高度关联,主要表现在: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内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文化是重要支点;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是重要因素;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同时,总书记文化思想不仅阐释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目标任务,也提出“七个着力”作为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方法路径,实现了思想体系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精神、社会理念、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核心价值观奠定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规制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

总书记多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核心价值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首先,揭示了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缺少核心价值观,就会导致国家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其次,在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正式提炼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后,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尊重价值观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找到了建立国家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

(七)提出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论述

新时代的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求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同时,总书记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和议程设置作用。2023年6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并提出“八个讲导向”,对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了规范准则。

(八)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最鲜明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邓小平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总书记文化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首先,鲜明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其次,强调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强调要推动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九)提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

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从历史层面来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文化多样性。从社会发展来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孔庙、敦煌莫高窟、朱熹园、广济楼、三苏祠、殷墟等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同时,总书记强调我国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辩证关系,“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最后,指明了对历史文化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十)提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构建与硬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总书记对此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层面,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概念,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世界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总书记提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在实践层面,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思想资源。

(十一)提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出发,认为文化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民族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总书记文化思想从多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首先,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具有兼收并蓄的历史传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其次,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政治高度点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最后,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文明的交流向世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


这一篇我是真的不能评了,要评什么就真的太感谢咱们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诸位老师了。这一篇文章真的是“胜造七级浮屠”,不光解决了咱们传播新闻的问题,甚至帮我们解决了政治的复习问题。真的两个字,感谢!

此前我们关注过七个着力,也推送过总书记的其他的许多提法,但是这十一点比七个着力以及其他提法内容更丰富,也可以能有更多的考察点。咱们一个个来看这些点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第一点文化领导权,这里首先可能会考察的就是如何理解文化领导权,这里从历史、理论上来说,可能会考察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从现实角度来说,则会考察主流媒体如何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方略。这两者我们都需要准备。

第二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会让我们想到精神交往论。可以从精神交往论的角度分析该论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这部分还藏着另一个重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也需要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去把握这一概念。

第三点重点是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要求我们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并且总结中华文化中的优秀观念,与现代议题(例如国际传播)相结合。前者容易,后者难,因为很多同学对中华文化中适合传播的优秀观念不是很熟悉,这里可以看一些华夏传播相关的论文。

第四点、第五点注意文化使命的原则包括三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三个点是连续的、完整的、统一的,是专属概念而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去看一些论文,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避免答题答偏。

第六点、第七点没什么说的,就是明明白白传播学大题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凝聚社会共识不仅仅包括加强舆论引导,也包括对舆论杂音的网络治理,以及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疏导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第八点虽然是文艺,但是新闻报道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部分一直是重要考点,现在也不例外。而且有可能结合实务,考察具体怎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大家也要注意。

第九点看起来和新传关系不大,其实有两道大题需要准备:短视频如何运用于非遗传播(前几年的热门题),或以《黑神话·悟空》为材料考察游戏、XR等数字技术如何用于文化遗产传播。也可能会考察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第十点、第十一点是国际传播的大论述题,这个不用说。国际传播的一般答题方法大家也应该比较熟悉。但要注意这两个点也有它的特殊性:中国话语相关的题目一定要写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体系,以及你对“中国话语”的理解,从传播策略上,我们一般的国际传播题目强调的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但如果中国话语的题目,对于传播内容也就是如何找到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和他国公众的结合点的论述才是核心。文明交流互鉴和一般的对外传播也有两点不同,一是强调文明,是文化传播而不仅仅是政治传播、舆论传播,所以需要用到部分跨文化传播知识,以及体现你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二是这里是“互鉴”是交流,不仅仅是中国传播出去,也要考虑到其他国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当然最后还是要稍微再多啰嗦两句,建议大家把这11个点,之前总结的一到九的概念,以及七个着力的相关部分结合在一起,看看有没有遗漏,如果是孤立的或者和新传关系不紧密的提法要深入理解。如果是和新闻传播相关的最好改编成论述题(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如何理解其内涵?从新闻媒体角度怎样做?),自己好好做一遍。绝不会吃亏的,传播学不考,新闻评论也可能涉及,新传不考,政治也会考,相信我!


论文提取链接
-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d6O7aDuX_IXUqyzyog83Q?pwd=kht3 提取码: kht3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瓦叔       
排版:李子       

传播学考研必读
公众号专为传播学、新闻传播考研同学设计,提供一切传播学和新闻学相关的考研咨询,热点讲评,考研交流和辅导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