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伦同学《朝花夕拾》课堂笔记
8月18日
三页
观堂文学院 | 鲁迅研究
————
课程讲授者
采灼老师
新民老师
精读
鲁迅大先生
《朝花夕拾》
鲁迅《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个从室外到室内的过程,是从大自然的自由到上课的拘束。鲁迅想表达由儿童到成人的变化,从自由到拘束的演变,一切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大自然是孩童心中的乐园,是成人在过分疲劳后能得到片刻休息的地方。大自然意味着自由。课堂永远没有远去,但它却变了。室外变得珍贵,室内仍然是死读书,并且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真正地感激,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没有快乐。但鲁迅其时并不讨厌三味书屋,甚至很感激寿老先生,因为寿老先生开启了他的文学之旅。当寿老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也许不会生气。因为调皮是小孩的天性,而寿先生沉醉式读书,更是鲁迅对他的赞美。也许寿先生会感到欣慰,看到自己的学生发表了如此精彩的文章。我希望现在的教育能够让我们多接触大自然,到公园里走走,观察走过的路人,提升自己的眼力和感受,这样比只会死读书要好很多。我认为鲁迅先生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带着对童年以及作为儿童时的那种好奇与天真的怀念的。在第一段中,鲁迅先生以成人的视角讲述,他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显然,这里的鲁迅先生再看园子时,已然体会不到当年的快乐,可当回忆起幼时的自己在园中玩得不亦乐乎,把一棵草,一只虫都视作乐园时,我相信鲁迅先生是十分怀念自己幼时的那份天真、浪漫与容易满足的,他写这篇文章时,知道这些是自己再也感受不到的快乐,再也无法拥有的童真。那么,鲁迅先生在长大后又是怎么看待“三味书屋”的呢?我认为这并不是能单单用“厌恶”或“喜欢”来定夺的。结合鲁迅先生在书中的描述与他后来说的话,我认为他那时所学的国学在他眼中是略显单调、枯燥的。他这样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可见在鲁迅眼中,中国书过于得“死”、死板、死气沉沉、没有活人的生气。但我认为,这也是不全对的。鲁迅先生之所以可以这么说、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已经读了足够多的中国书,他对于那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他已是非常了然。也正是这些“中国书”,为他打下了牢固的文学根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失去作为孩子的童真的开始。但同时,三味书屋也是鲁迅先生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小孩的浪漫固然是好的,但是没有人可以像小孩一样肆无忌惮地玩一辈子,总归是要长成大人的,百草园有着天真与烂漫,三味书屋为鲁迅先生奠定了文学基础。这并不是哪个好,哪个坏能说得明白的。在鲁迅先生对于寿镜吾先生的描写中,对寿镜吾先生还是十分尊敬的,想必在写这篇短文时也是带着对寿镜吾先生感激的。他笔下的先生古朴、刻板、严肃且犹为喜爱国学。但我认为,鲁迅还带了些许调侃。在书中,在他问先生“怪哉”一事时,先生面有怒色,道不知。他在书中道:“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者,乃是不愿意说。”我却认为不然。寿镜吾先生本是个古朴的教书先生,专研国学,不比鲁迅先生读杂书多。这里,他也许便是真不知“怪哉”之事。那想必鲁迅先生也是了然的。鲁迅先生本就为人幽默,喜爱玩笑,也常在书中挖若、调侃他人。在这,也许便是他的一处玩笑。至于寿镜吾先生看了这篇文章会作何感想,无非老师看到学生学问有成时的得意与欣慰。在看到那调侃时或许有些啼笑皆非。若要写信与鲁迅先生,便也就是赞赏与鞭策而已,顶多再固执地加上一句“东方朔之流,不登大雅之堂......”鲁迅那时的教育虽略显枯燥乏味,但时至今日,我也不认为在这一点上,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反倒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拔草捉虫的乐趣,我们再体会不到。大自然于我们,只剩下“碧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唱歌的小鸟”这样的空壳。我们倒像是没了“百草园”,记事便直接来到“三味书屋”一般好比好结。乐子是什么,乐子是在百草园玩耍?还是在三味书屋读书?鲁迅先生,包括我们小时候,不正是在自己的百草园玩耍吗?可是,在大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些野草罢”,可这些野草的缺点不正是还未被发现优点吗?整整98年,整个中国从清末封建到如今,教育供献了太多力量。大自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玩具?是“弱”不禁风的人,还是心连心的伙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真的有用吗,如果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连意思也不懂(书中原文23#)那有用吗,反观百草园,鲁迅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今的社会,教育是进步的动力。可看看美国,并不仅仅看你得了700分以上的卷子,更看你参加过公益吗?做了环保工作吗?……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在自然中进步。人们从点兵出韩信点兵题……并且在百草园中,鲁迅的好奇天真,调皮,不也是探索自然发现奥秘,得以进步吗?正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书中写对封建社会的坏和对童年生活的好,形成对比,造就了后期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如今,这教育又修缮一新,卷土重来,多么可笑。鲁迅先先用一生时间来改变中国,而百草园的快乐让他至死难忘,三味书屋令他憎恶。自己的信念使他造就了伟大的新中国,可现,人们只记得鲁迅先生的改革,而忘却了百草园和那三味书屋相对比而形成的信念。
| 观堂中文
课程创新并践行自2010年至今,观堂文学院;观堂少年书房
| 咨询
观堂文学院:武汉
静平路书房:成都
MinervaAcademy | 观堂中文
文字 · 语言 · 文学 · 艺术
领悟或者可以豁然开朗,理解却是循序渐进的。
“人们自以为他们的心灵在操纵语言,可是往往适得其反,是语言在统治他们的心灵。”(培根)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