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硕
课程讲授者
新民老师
乐言老师
精读
《项羽本纪》
两人见到秦始皇时说了不同的话——
项籍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季说:“大丈夫当如是”。
可以感受出:项籍的霸气、桀骜不驯,及对秦始皇的蔑视这词最准确、憎恨,对自己才华出众而自傲。而刘季则恰恰相反,刘季说的话,远远不像项籍那样霸气自傲,刘季说的话,只是认为大丈夫应该像秦始皇一样荣华富贵,大气磅礴,只能说是过过嘴瘾,畅想未来白日梦,仰慕。造成两人性格不同的原因,是因为项籍才华横溢,又出生于虽已经落寞,但仍旧是楚国贵族的家庭,有股要报国仇家恨的冲劲和傲气。而刘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庶民,只有姓没有名,人已经不惑之年,只混到了一个小小的亭长,还处市井,自然没有那股子傲气推断有序,只有走一步看一步,畅想未来的平民心思,以及吹牛的本事。
对二人的性格以及相关环境的分析精准细腻,生动地还原了二人的生活环境,背后体现的是对身份的本质剖析!
————
2
项梁所精心策划的针对殷通的谋杀,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项梁在跟殷通的对话中,用“可行矣”做应答,而这三个字却是个暗号,项籍听到后就把殷通杀了。
因为这是整个谋杀计划的主要部分,点睛之笔。项梁通过“可行矣”这个简单的暗号,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接上了殷通所说的话,没有答非所问,让殷通没有丝毫查觉。可以说,项梁很好地展现出了什么叫做智谋,顺势而为这个理解妙。他的谋杀计划在整个行动中滴水不漏,没有任何差错。
说实话,项梁这样做,在仁道主义中是非常不道德的,他杀死了一个曾信任过他的人。从这场谋杀中可以感受到,项梁智慧过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成大事者,心中只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或者说是目标?,自己的权利最大化。项梁也是历史上数以千计的野心家中的其中一个,他对曾信任过自己的人下手决绝,殷通只是一个小人物,和汪伦等诸多人一样,是因为沾了历史大人物的光,才载入史册。最终,项梁的欲望不只是占领一亩三分地,或是光复楚国,他的野心那是剑指天下,就像中国历史上及世界历史上诸多人物一样。
并且我还感受到会说话会表达的重要性。说话表达一直是中国人的难题。虽然中国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这些圣人大家,他们的说话表达功夫那是厉害极了。但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说话总会有些奇怪,西方人说话都是有理有据,而中国人,讨论问题或者理论的时候总是习惯答非所问。而项梁展现了说话的重要性,通过不经意间"可行矣"的三个字,就取得了整个会稽的权利。虽然事情不太光彩,但最后成功了。所以学会好好说话,沟通表达在生活中确实太重要。有许多古人都很会说话,古人的智慧我们得好好学着。那些会说话的,比如东方朔他像汉武帝用潇洒的文笔写了很长的简历让汉武帝注意到自己,后来从官又通过伶俐的嘴和其聪明才智讨得汉武帝的欢心,在日后取得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其中最显著的,可以了解下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职业,他们专注于合纵连横,意思是联合诸侯,还有破坏诸侯联盟。传说纵横家的祖师爷名叫鬼谷子,年龄不详,身份不详,但张仪,孙膑,庞涓,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纵横家们最善于的就是操纵天下,靠着一张快嘴,轻易操纵天下的局势,看哪个国不爽就可以操纵其他的诸侯国联合讨伐。最厉害的当属苏秦,他基本上联合了除秦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将当时强盛一时的秦国打得投降,会有联合五国征伐齐国,把齐国打的只剩两座城池。苏秦可谓是用一张嘴挑动了天下的局势。
洋洋洒洒一篇议论时势的文章便挥就而成,胸有万壑,指点江山的豪气洋溢在文字当中!有评论家的气派!
————
3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是从古代社会一直到现代社会中最主流、也最常见的两个用人方式。
如何用人一直是上层阶级最为常见的问题。古往今来,用人的名言名句数不胜数。王安石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孔子《论语》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看出,老祖宗所说的任人唯贤,在他们眼中是有多么重要。
但用人岂是那么简单。
"任人唯贤"没那么容易,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位公司老板,在你面前的是资质平庸的亲戚,想要在你这儿求一份工作。而另一边,是一个海外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还没有找到工作,向你求职。如果只给一个选项,只能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有些没经历过这种处境的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选择那位高材生。但是如果你就是那个老板,那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那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不用你的亲人,你真的能承受得住亲人从满心希望变为失望或者转为愤怒憎恨的情感的变化吗?这应该是非常人可以承受的。
但是如果真的任人唯亲,或许就会痛失一位对你公司发展有利的人才。用人一直都是很麻烦,很伤脑筋的事情。一不留神,你就可能失去些重要的东西。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两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是领导者最烦恼的问题,古时候的将帅国君,真正的任人唯贤的人又有多少个?只有那种大胸怀,求才若渴的天之骄子,也许才能完全做得到。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只是在那侃侃而谈的人是不会真正理解用人之道的。而至于未来,也许你我都当了领导,到底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也很难抉择。哲学家有句话,永远不变的是变化。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两者在不同的情况要相互变通这看法通达。
引经据典!强调了用人要变通的法则!更是深入揭示了在用人过程中存在的那种矛盾心理状态,进而明辨其中取舍,思考走入深处了!
————
4
陈胜提出“王侯将相不需要血统,人人可当。”而陈婴之母则提出“称王需要看家世出身,否则就是个不祥之事”。我的看法是两者都有一定道理,无法评断真正的谁对谁错。
从古至今,“王侯将相”一词代表着尊贵,得到了“王侯将相”这样的称谓,身上流淌的血液也会变得纯洁高贵。
翻开史书,看着中外成功的“王侯将相”们,如隋末时期的李渊,李氏一族(李渊为隋炀帝杨广舅舅,后来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五代十国大周时期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其为柴龙守家最德高望重的将领,后来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毋庸置疑,基本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权势遮天的门阀世家。
但也有意外,如刘邦和他的沛县老伙计(虽然最后被杀了许多)。以及朱元璋和他的凤阳老伙计(虽然被杀了基本上一个不剩)。他们都不是“王侯将相”。
纵观天下大势,基本上中国所有的朝代开国之君,要么是士族,要么就是权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普通平民一旦得了权力和兵士,基本都会骄傲自负,好大喜功,鼠目寸光,不懂时事。因为没经历过大风大浪,是掌握不了权力的,就像张楚的陈胜,黄巾军的张角,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皆成不了气候。只有那些公平公正,任人唯贤,目光深远,行事果断,按功行赏,杀伐果断,懂得制衡的人,才能有资格争取这个天下。拥有这些能力,也就算得上是拥有了最终天下争夺赛决赛的入场券,而普通的平民真的能做到这些吗?显然,大部分人那是肯定做不到。
当然也不是绝对,说平民就没有胜利的机会。刘邦朱元璋二人,仅凭草民之躯与勇敢毅力夺取了天下。可谓古今少见,称二人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不为过。他们打破了高贵之人得天下的传统。
但就算他们胜利了,他们也会害怕的。害怕什么呢?害怕的是天下人的嘴。小民得天下,在当时的思想中那是大逆不道。身体里没有流淌高贵的血液,族谱里没有高贵的姓名,这种人取得了天下,很难说能服了天下人。两位农民皇帝很害怕,害怕他们好不容易夺取了天下,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不能服天下人,怕那些门阀旧势力会复辟造反,颠覆自己的王朝。而为了巩固他们的王朝,两位皇帝对应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刘邦杀了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晚年时期还将萧何关进监狱,快死时,还想要把方块给一并带走。朱元璋那更是过分,他基本上把所有跟自己闯天下的兄弟都给杀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李世忠等人。只有汤和等少数幸免。究其原因,是为了铲除也许对未来王朝有威胁的功臣势力,对自己的王朝进行巩固。
“王侯将相”到底是看血统还是不看血统?我的答案是,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当选。平民可以通过自己非常的努力去阶级跳跃。不仅要靠努力,还要靠运气,还要靠时势。历史告诉我们,有太多人郁郁不得志。但贵族,可就不一样,贵族之所以叫贵族,因为他们都是高人一等。如果把平民比作木头,那么贵族就是高等的玉石。贵族完全可以通过家族势力,就算是现在在许多地方都是要看身份,身份低贱的人总会有人瞧不起。
“王侯将相“确实是人人可当,但贵族,特别是在古代,成为王侯将相,永远都是正确,而平民称要当王侯将相,要么没有好结果,要么就是反贼。也许只有真正大才的人,才能担此重任吧。
用事例来论证血统的差别带来的是称王难易程度的差别!并由此揭露了其中想实现身份转变的人物所经历的痛楚,有股悲悯之气!
————
5
我回顾过往所认识的殷通、陈胜以及此刻的陈婴对称王的态度,都各有不同。
殷通,一个在史书里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吏。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对称王对于否的看法。但从“项羽本纪”,殷通对项梁所陈述的只言片语,就可以察觉到他绝非一个没有头脑的庸才。当官的有几个是简单的呢?所以殷通也许会和陈婴一样,明哲保身,小心为上,放弃称王?
再说到陈胜。陈胜是一个不信命的人,他虽出生并不富裕,却自命不凡。它有一股天然的傲气,志向远大。说出过“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狂妄自大又胆气过人的千古名句。所以陈胜他是会称王的,不管是他的傲气凛然;还是身为平民,得到巨大权势而不懂得把控的无知者无畏。都在证明陈胜那是肯定会称王的,这也是自古农民起义军的必然性。张角黄巢这些农民起义领袖不也像陈胜那样烛火一般转瞬即逝吗?
陈婴,也许是历史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不是说他能掌控全局或是用兵如神或是料事如神。这些统治者的基本要素他都没有,但是他懂得明哲保身。他能在人命不值一提的乱世中活下去,就连百人敌的项羽都做不到。当他得到地物殷实的东海郡的时候,他扛住了诱惑,没有选择称王称霸,听取了自己母亲的建议,最终得以在乱世中苟活。最后又因为投降,被刘邦封了侯,得以善终。陈婴的明哲保身堪称一绝。能与之匹敌的只有刘邦时期的长沙王,越王勾践的臣子陶朱公范蠡能与之匹敌。
我思前想后,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差异是他们做出的选择。殷通与陈婴都是官吏(一个郡守,一个令史)。做官的就算再迂腐再贪,都是有做官的本事。就如同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汾,史书记载,他家里的宅邸和俸禄那是非常非常多。遇到水灾为了不破坏自己家的良田就擅自用堵墙把洪水堵上,不让疏通。不肯让良田受到一丁点伤害,官员来警告都不好使,就这样霸占着田地。可见其贪婪霸道。但田汾绝非枭小之辈,是一个有大才的人。其推新政,明律法,天下一绝。殷通与陈婴他们当了这么久的官,当然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而将这两位官吏和陈胜这位平民来比较就能看出差异之处。陈胜显然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从过政,有些道理,他是一辈子都不会认识到的。这就是官比民的差别。不是因为地位。而是因为行事处事的不同。
普通民众做大事永远都是吃亏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刚一开头就被剿灭。不仅仅是民不行是上位者与民相比太过强大。就像章邯,一个不大不小的全国典狱长竟然一出山就将陈胜的大将周文打败,后有直捣黄龙击败了了魏国、周市、齐国等义军。连章邯都能做到差点将所有义军消灭更别说像李斯那样的大丞相,蒙恬那样的大将军。如果秦始皇还在世,那刘邦,项羽根本就不是对手。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人民都不是上位者的对手,除非人民这一边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在横向对比中找寻规律与差异,分析人物时的事例信手拈来,思考纵横捭阖!
————
7
重蹈覆辙
自陈胜死后,起义军群龙无首。项梁听取了范增的建议,立了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为新的的楚怀王。项梁的自号为武信君,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从“自号”这个词就可以看出项梁权倾朝野,封号都是自己封的,便可以看出楚怀王有名无实,项梁则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
翻开历史,以天子作为挡箭牌,以下克上的人不在少数。董卓、曹操、后羿、司马师、司马昭…这些挟天子掌大权的人的都不比称王的人少。但成功的几率和称王也一样低的可怜,失败的案例到处都是。就拿项梁刚刚打败的敌人秦嘉以及他拥立的傀儡景驹,项梁好像是在走他对手的老路。
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项梁的结局肯定是成功而不是失败。从项梁事绩上来看,无疑是当世之枭雄。先是在吴中时忍气吞声,暗中发展。再到杀殷通,夺印绶,不看资历,任人唯贤。最后挺进中原,连战连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上了武信君。项梁真乃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杰。怎么看都不会做蠢事。
可这天有不测风云。原本风头正盛的项梁,最后还是惨败身死。我之前读过这一段历史,有一段时间有点不解,这是为何?一个如此优秀的枭雄,统治者中的佼佼者,为何会落得定陶城前战死的下场?我左思右想终于明白了。这便是骄兵必败。就像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因为其狂妄自大,被苏军攻入柏林,自杀身亡。就像元末明初的陈友谅在潘阳湖水战中,因为绝对的兵力优势,而开始不顾战局,懈怠战机,最后朱元璋大败陈友谅。项梁也是如此,他看着自己大权在握,在前线战场又屡战屡胜。心性早已完成了180度大转弯,开始骄横跋扈,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秦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因此懈怠,在定陶城,被章邯所偷偷集结的秦军击败,生死当场。
因此,便可以得出一个道理,骄傲是最不值钱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强大的诸侯势力因为骄傲而兵败,因为骄傲而生死。挟天子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手段,但项梁却不会把握,他的自负、懈怠以及骄傲毁了一切。何其可悲!!!
既能够根据事件的前后发展分析人物所处其中的心理由来,又能跳出事件之外设身处地思考自己身处其中会是怎样一番选择,从而感知到“骄傲”的真正内涵!赞!
————
8
章邯围困田荣于东阿,项梁出兵帮助田荣解决了章邯围东阿的危机,并大败章邯。在追击章邯的过程中,以此向田荣借兵,田荣趁机提出条件要项梁答应才肯出兵。
我对这件事依旧认为是两面性的。首先我们看一下田荣所提出的条件:将逃亡在楚的故齐王田假以及逃亡在赵的故齐国丞相田角,还有故事齐国大将军田间齐齐交换给齐国处置。这三人可都是田荣的政敌,特别是田假,他是造反当上了齐王后被田荣击败,才流落于楚,他回到齐国肯定会威胁到新齐王田市的统治。而田角和田间则是支持田假上位,如果把这三人给送回齐国,无异于给他们判上了死刑。
从道德的角度上出发,田荣简直就是无义无德。以道德以及盟友上的关系,去绑架他人,而获得自己的利益;帮助过他的人也来找他帮忙他竟然趁机捞好处。由此看出,田荣他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而是一个缺德至极的人。
但从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的角度上出发的话。田荣的做法那就没什么毛病了,甚至还有点高明。前面说过,田假田角田间,都是威胁到国家政权的祸患,这三人必须除掉,斩草不除根,必然酿成大祸。想吴王夫差放走了越王勾践,后吴国被勾践所灭。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走刘邦,后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并且这也影响到田荣的自身利益,如果这三人真的回到齐国,真的又重新得势,自己肯定不会被放过,被新政权除掉。所以为了新政权,更是为了自己,田荣必须要除掉这三人。
项梁的回答则是:“田假为故齐国之王,落魄时来投奔于我,那是他信任我,我怎会忍心杀之?”赵国也是不杀田角田间。此时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猜想,项梁真如他说的那般光鲜亮丽吗?从杀殷通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其的心狠手辣。所以因为道德,而不将田假送回齐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杀一人而得山东大国齐国的援助,岂不美哉?也许项梁意不在此。
我认为项梁的真正意图,是以田假这个故齐国国君为插入口,渐渐的,潜移默化的控制齐国的朝政庙堂,从而让齐国亲楚,成其附属。或是另立田假为齐君,协助田假如以正统为由,以讨逆为号,形成齐国割据之势,如同南北朝时期的东魏与西魏,反攻齐国。以楚军之勇,齐国唾手可得。这些赵国可能也想到了。
这些观点也许有点阴谋论,但却很真实。人世间没有那么多道德大家心中我有一个字“利”。而割据一方者更要懂得四个字“为国取利”。当然,不仁不义是建立在混乱秩序的基础上(所以才说乱世礼崩乐坏,这个礼崩就是不仁不义。)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以道德绑架的形式要挟他人,令人所不齿。
观点极尽交织反复,却能包围住自己的核心观点,理性思辨能力极强!
| 观堂中文
课程创新并践行自2010年至今,观堂文学院;观堂少年书房
| 咨询
观堂文学院:武汉
静平路书房:成都
MinervaAcademy | 观堂中文
文字 · 语言 · 文学 · 艺术
领悟或者可以豁然开朗,理解却是循序渐进的。
“人们自以为他们的心灵在操纵语言,可是往往适得其反,是语言在统治他们的心灵。”(培根)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