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表摄录美都强!就编剧弱?《志愿军2:存亡之战》

文摘   电影   2024-10-01 00:03   北京  

《志愿军2:存亡之战》围绕着经典战役“铁原阻击战”展开,爆炸与战场效果很好,但情节安排显得混乱,与《志愿军1》多线叙事明显不同,与《长津湖》《水门桥》的戏剧架构更不在一个等量上。
1、先说《长津湖》,因为是三个导演分头拍摄,有拼接之感。
陈凯歌导演负责文戏和感情戏,能看出画面瑰丽,文采斐然,恢宏大气,表演的调度和节奏无与伦比,诗意满满,雍容华贵;
林超贤导演的段落,例如飞机扫射乱石滩和坦克村落大战,动作设计干脆利落,任务悬念分明,镜头画面略粗糙,但胜在纪实感强,长镜头炫技略缺乏真实感。
徐克导演拍摄的较少的镜头在结尾,雪地山坳包围战,枪炮及动作设计,有韩国电影的战争片设计风格,摄影上以写实风格居多,往往粗糙的打一个逆光和辅光,就草草了事,可能这种摄影设计是为了模仿纪实影像,所以显得没有陈凯歌导演的摄影精致。
《长津湖》结尾剪辑混乱,能推测出这本是一整部电影,《水门桥》原本作为第三幕高潮场面呈现,因为时长超了,观众一般熬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又不愿删减,删减后观众肯定看不懂。所以干脆补拍,让《水门桥》更长,长到可以变成一部电影,既然分为上下部,上部就缺少第三幕,于是乎《长津湖》加上一大场同样可作为高潮场面的雪地山坳大战。
此处有点类似于《异人之下》乌尔善魔改第三幕为全性派大战,也是因为罗天大醮时长过长,一个电影放不完,其实乌尔善完全可以将AI制作的回忆段落中的“冯宝宝目睹张怀义大战全性派”拓展成第三幕。
2、再说《水门桥》,这部电影很明显出自徐克导演之手,强烈的徐老怪风格。
假设将《长津湖》和《水门桥》连在一起,出一个4小时导剪版,肯定能更好展现戏剧架构,从而获得更多观众的好评。
单看《水门桥》的戏剧架构,也是立得住的,可以视为徐克导演《新龙门客栈》《智取威虎山》《七剑下天山》的抗美援朝Plus版本。
以一点,打一众。
电影不是长篇小说,也不是意识流,艺术电影更接近一组诗篇或一个短篇小说;
商业电影就是一出折子戏,明代戏曲家李渔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到如今,仍然有一大票人不服这个理儿。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例如,胡金铨的《怒》,借鉴了《三岔口》,一人一事也。
有人问:不对啊,一事儿是对咯,可是人那么多,怎么说只有一人?
君不见,各路人马,不为一个忠良义士吗?
例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一言概之:七个武士帮助村民抵御山贼的侵扰最终保卫了这个村落。
这不也可以概括为一人一事嘛:一人为武士,一事为村落。
有人问:山贼被你忘掉哪里去了?
山贼也是落荒武士变化来的嘛!——七十二般变化要看清楚需火眼金睛。
3、《志愿军1》的叙事是有突破的。
一条线讲高层战略决策到彭德怀实际作战,一条线讲参加联合国代表发言,一条线讲连队保卫松骨峰。上中下层面的人物,面目清晰,性格明了,情感浓烈,镜头运动一看就是导演成竹在胸。
这么看《志愿军1:雄兵出击》比《志愿军2:存亡之战》叙事好很多。
但《志愿军2》写的是具体的人,创作目标是写有血有肉有家有情的人!
写一朵小花,对比战场残酷与美。
写一段失忆,唤醒连队兄弟情。
写一把钥匙,凝铸了家人们的聚散。
写一辆坦克,科学家恨武器不趁手,恨自己不成钢。
写一扇门,扛住了敌人的飞弹,抢时间让团队打开水库阀门。
用一场洪水,将美军吞噬!
用一片火海,将敌方炮阵炸得稀巴烂!
每一笔,都写得巧妙,写得富有诗意。
这些日常诗意的戏剧支点,看似闲笔,实则导演倾注良多心血。
可惜了,可惜的是大的故事戏剧架构仍显混乱,若能联系起每一笔在主脑上,发挥到极致,势必更好。
4、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
重视演员、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唯独不重编剧。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为何之本,却被轻视?
首先,中国电影海报上,编剧署名已经居于边缘位置,或者大量海报上是不署名编剧姓名的。
其次,编剧团队协作时,牵制于甲方制片人、策划、责编,失去了编剧的话语权与判断力。
最后,不停的编剧招聘试写,不断的电影节创投会,不休止的剧本赏金竞赛,不管不顾的收剧本、收小说、收IP,取代了踏实的剧本创作,人人皆想做缝合怪,人人不愿怀胎十月,最终结果是编剧工作成为了一连串的白嫖、拼贴、缝合、盗改、魔改、删减、私货、安插亲信等行为。
发明演员明星制和导演作者制,一定程度是为了推销商品,保证宣发和电影作品质量。编剧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吗?
从出品人的角度,他宁可找一本畅销小说作IP改编,也不愿相信编剧的才华。一方面是故事创作确实需要时间耕耘,另一方面电影这个产品的属性是高投资高风险的,就算一个好剧本出现了,又有多少人能看出剧本的好呢?就算剧本好,当下观众的接受度一定是高的吗?仔细想来,一个还没有得到市场检验的故事,确实无法让出品人信服,相比之下,畅销小说就或多或少经了一道市场检验。
不重编剧,不重剧本,不重故事,爱攒局,脑风暴,给钱少,白嫖笑,不署名,缝合妙,洗稿白手套,背锅有一套,难怪不放海报!
吁——!长叹一声!不重编剧,中国电影休矣!
鲁迅曾经有篇论天才的杂文说,先不要呼吁创作天才的诞生,而要先保护可以生长天才的土壤。说得好!
功成不必在我!中国电影需有优待编剧的环境,从“不欠稿费提高署名分红”为始。
END
 往期推荐 

点击图标 关注我们


YOUNG LIFE



样生电影考研
9年来专注北京电影学院BFA北电考研。3个北电研究生,1个出自样生!一束光、生命、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