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联合国家高端智库中咨战略研究院举办。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高端智库和中央主流媒体的代表近50人出席,大家围绕“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共同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贡献智慧。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持。
现分享李理事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和各位读者分享。
尊敬的刘鸿武院长、徐大使,各位专家学者前辈,
非常高兴能够受邀参加“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研讨会。今年寒假,我在南非金山大学访学期间,就曾遇到使领馆同事在为“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协调嘉宾而忙碌。如今,距离会议成功召开还不到三个月,我们就在此探讨如何扩大共识,发出中国和非洲的声音,这正是在谋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下,时不我待谋事、做事精神的最好写照。在此,再次向刘院长及其团队表达深深的敬意。
过去十三年,我在非洲传播一线奋斗,足迹遍布非洲大陆,也见证了中非关系的很多重要历史节点。如今回到学术界再学习、再出发,我的研究域就是以非洲媒介为出发点,陆续进行非洲媒介法律环境、亚非记协等中非媒介交流史,以及美国-中国-非洲三方传播话语等研究。
基于我过去一年在南非和美国粗浅的研究和田野,我讲三点描述性的观察。第一,在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与合作中,非洲是一个关键变量。第二,美西方国家正在创新方式方法,进行新的文化影响和接触。第三,在非洲,有一种隐隐的话语力量,试图将国家治理和自由市场、国有和私有、人权和数字权、中国和西方等对立起来,这不得不值得我们警惕和应对。
去年,我曾在央视时政纪录片中访谈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他说以人民为中心(People-oriented) 是两国共同的施政目标。“未来感”则是引领两国各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的共同的愿景。在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借此机会,我就“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下,中国和非洲未来的人权合作和对话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重视研究中国和非洲人权合作和话语中历史和空间关系,在发展经验中找到人权对话交集,扩展人权合作空间。
第二,研究个体强烈感知的人权,以及公共性的人权关系。非洲许多国家目前面临最大的个体人权经验就是贫穷、失业等社会安全等问题。中国和非洲的人权国际合作与对话,需要力避宏大叙事,做到个体强烈感知的精准传播。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整理、挖掘、更新人权个体案例库,形成中国和非洲元素鲜明的人权话语素材数据池。与此同时,建立起个体和公共性人权的关联,令两国受众真切意识到中国和非洲人权合作与对话非空中楼阁,而是关系到自身福祉。
第三,重视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关系,利用能源、贸易、粮食等可见的话题,构建人权逻辑不可见的脉络。一般意义上认为,人权话题比较抽象,具有不可见性。因此,在中国和非洲具体人权合作上,应该处理好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关系,令人权显形、显象、显声。
第四,挖掘象征性的人权符号,最终内化成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具身情感。中国和非洲的文明观具有很多交集。南部非洲“乌班图”这种小我利他的精神,可以解决如今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在社会层面,“乌班图“则可以应用在研究性别平等和社会平权等问题上,因为“乌班图“的本意就是人只是人,不存在任何性别对立。我认为,为了扩大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要需要深入探索象征性和具身性的关联。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