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按照历史回溯,中国传播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再往前是1954年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和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不过,直到1959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才正式成立,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阶段。
北京广播学院早期教学楼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官方网站
现有的校史,对建校初期的教学情况只有零星描述。那么,作为教学元年的1960年以及起步之年1961年,北京广播学院到底如何做教学规划的呢?笔者所藏张存桢教授的珍贵日记,清楚还原了这段需要被记录的历史。以下为日记的部分抄录:
1960年院(北京广播学院,李理注)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跃进,60年文化高潮将开始到来。将迅速完成扫盲,普及中等教育,大办高校,七八年级高校在校生数量将达二、三百万人。
办院基本原则(党组提出的)
1 教学工作应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注意业务教学应与广播电视台宣传相结合(总方针)
2 重点要求
之一学生应具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能正确贯彻党的方针决策
之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世界观,忠于共产主义事业
之三养成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作风
之四有一般的生产和社会知识,新闻系有一定写作水平
之五通晓并掌握广播宣传的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学会一种外文
之六具备健康的体格,达到国家对一般高校学生之要求
主要任务
1 提高政治理论教学力量同时,增强师生对时事政策学习,形势紧密集合
2 加强各种基础课的备课和辅导工作,开学要有教材、讲义、辅助教学资料,理化课应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设备
3 业务课应尽量和科学研究、实习相结合,业务课应与实际结合
4统盘(原文为此,李理注)安排全院师生的劳动,建立院劳动基地,组织师生参加院劳动,很好安排院办工厂,公益劳动等,科研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大力做好培养和提高师资的工作
6争取暑期后开始培训干部,使之与教研工作紧密结合
7 抓紧新院建设,争取暑期后开始迁院工作
8不断加强当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路线
在张教授有关1960年,1961年的日记中,还有招生任务及新开班次,同时还有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大搞科研工作。透过他的记录,可以看到当时学院还提出准备招收若干研究生。
1960年对于北京广播学院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按照设想,1961年要增加教职干部170-180人。张教授记录道,教职员与学生比例在1:4(教育部规定),新办可能3:1多些。
和许多北京广播学院老人的回忆相印证,建校之初,学校就重视教师的培训,笔者记得看过一份材料,上面回忆说,左荧(时任副院长)指派新进教师去新闻单位一线实习,为的就是提高教学“话语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授新闻业务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线经验,否则很难现身说法进行教学。张教授的日记记录,教师必须有进修计划,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情况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不能流于形式,需极重视。
张教授的日记,对新校舍建设的描述(并非如今定福庄校址,而应该是沙河,李理注)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却十分珍贵。他在有关总务工作的段落中写道,建校工作,保证明年暑期后开始迁入新校舍。
按照校史记录,1959年北京市规划局提出了密云、良乡、通县城以南或以东、昌平等五个方案,中央广播事业局提出了复兴门外、西直门外、双桥以东、定福庄、三间房、管庄、东坝、沙河等八个方案,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学院和科学研究所设在沙河。因为这个地区交通条件比较好,环境清静,自然条件也好,对建设和发展都有利。
中央广播事业局系列文献资料等 李理事藏
1960年2月19日,学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就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务虚,23日起各系、处开始务虚活动。2 月21日,学院党委第十八次会议专门讨论学院新校址几个问题。一是会议认为争取当年开工24,850平方米。二是关于建筑面积搞两本账,一个是教育部已批准的学生最高人数为4000人的面积,另一个是以全院师生7000人(学生5600人,教职工1400人)为最高人数计(后者近期会向教育部提出申请)。2月26日,学院提出《北京广播学院建院设计任务书》,根据编制情况,参照高等学校校舍规划(草案),确定了建设地点、期限、绿化及附属工程等内容。隔天,经城市规划局批准,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同日,党委召开会议,讨论招生问题。因校舍困难,决定当年适当减少招收新生。会议还讨论通过了教务处关于建立广播学院印刷所的报告,并决定由总务处、教务处、人事处共同负责筹备工作。
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不在复兴门、阜成门一带,也不在沙河,而是在定福庄和三间房。社会发展并非总是按照人的设想进行,这可能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1960年,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北京广播学院的正规高等教育大幕拉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新篇章。
中央广播事业局系列文献资料 张存桢教授日记 李理事藏
liam 于中国传媒大学35号楼
笔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中非友协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学术引用和摘编等联系作者liamlee@liv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