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 马林诺夫斯基的博士论文-不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2024-02-23 15:47   南非  
文/李理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 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理事
译者的话:四位大师级学者的1913

如今在中国提到马林诺夫斯基,恐怕除了对社会科学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人外,人们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他老人家的一点轶事,第一反应也肯定是奠定他近世人类学学术地位的那本《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在这个寒假中,我在洛杉矶一个雨天的二手书店之旅中,发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博士论文,即 《澳大利亚土著人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n Aborigines)。

马林诺夫斯基给人的印象是诗意的,洒脱的。我抛出1913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向包括马林诺夫斯基在内的四位学术大师致敬,顺便作为一种诗意的简要引言。

除了马林诺夫斯基外,还有三位大师以澳大利亚的二手材料为研究基础发表了著作。第一位是涂尔干,他在1912年发表《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马林诺夫斯基次年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批判评议(Folklore24:525-531)。1913年,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也用二手材料出版《图腾与禁忌》。唯一到过澳大利亚的要属拉德克里夫·布朗,他在1911年前后前往澳大利亚进行田野调查,随后几年开始陆续发表田野成果。布朗对马林诺夫斯的论文大加赞扬,但其中也不乏批评,布朗直言不讳批评,马氏论文有第六章有关亲属关系的讨论最不成功。他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视野仅局限在个人的家庭关系中,而非更大的族群-族群关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马林诺夫斯基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才令外界一窥澳大利亚土著家庭的内部关系。

四位大师级的人物都把澳大利亚作为田野对象,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那时候人们认为澳洲孤悬大洋深处,离四周的文明圈最远,最适合研究原始和文明这个人类学永恒的话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几乎不太可能相互通气,用近乎相同的素材,创造出四种风格各异的作品,学术影响力直抵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学世界。考察1913年和四位大师的作品,真有唐人咏春之“不知细叶谁裁出”之感。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学术上的启示,那就是学术创造力看来是比所谓的贪新求快要来的重要。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西方“科学田野”之先河。如果按照学科发展里程碑看,这部早于他真正田野的论文是“史前”作品。他用了大量传教士、游猎者、殖民官员等二手资料,研究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家庭关系。如果只用一句话点睛,那就是他研究发现,家庭、亲属、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子女等关系,并不是自然基因演化的结果,而是受外部社会意识、观念等形塑。这种学术观点,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不断放大、印证,进而最终形成功能主义的学派。

在这里,我不想进一步剧透,而是希望诸君能够进一步阅读、研究这部论文。让我们共同激发学术创造力,迎来属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早春。

李理 2024年2月16日夜 于京杭大运河畔

澳大利亚土著人家庭 目录

版本信息:根据 1963 SHOCKEN BOOKS 首印平装本 译出

第一章 论述问题与方法

一、问题和任务的合理性说明(第1页)

澳大利亚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矛盾和晦涩之处(第1-6页)

澳大利亚士著的家庭特征细致描述的必要性(第6-9页)

澳大利亚本土社会中适用的法律和司法程序(第9-17页)

二、 处理证据的方法(第17页)

一开始只采用了“家庭”的一般定义,同时给出了原始的民族志材料,必须不断地交叉核验这两个数据(第17页)。在处理民族志证据时,需要考虑三点(第17页)

第一点:

对每一个陈述的批判(第18页) ;文本批判(解释学)(第18-19页);内容批判(第19页);错误背后的不同原因分析,上述批判可能部分基于:

a 作者正在观察的素材(第20-22页)

b 不同条件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第22-23页)

c 作者的个性和专业程度(第23-24页)

d 写这本书的目的(第24页)

e 作者概括和抽象表达的形式和质量(第24-25页)

第二点:民族志观察的地理位置(第26页);局部差异(第26-27页)

第三点:从证据中得出的最终推论(第27页)

这一过程的特点;在不同的标题下对特定主题信息进行分析性划分;每一点单独讨论;强调不隐瞒的矛盾(第27-29页);提炼结论(第29-30页);结论与相似事实的差异(第30-31页);主要的方法论目标:完全清楚的推理以及普遍论证(第31-33页)

第二章 娶妻的方式

从韦斯特马克教授(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1862年11月20日-1939年9月3日,芬兰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其著作《人类婚姻史》(1891年)中提出了韦斯特马克效应。被作为“第一位达尔式社会学家”以及“第一位社会生物学家”。李理注)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为出发点(第34-35页);探究土著的婚姻法律以及婚姻观念(第35-36页);陈述事实(第36-47页)粗线调查(第47-48页)
第一点:主要的婚姻模式(第48页),特征和形式:订娃娃亲(第48页)、小姑换嫂或姐妹换妻(第48页-49页)、契约婚姻(第49-50页)、一些买卖婚姻的追踪(第50-52页)、公共、部落的婚姻安排(第52页)、订婚和婚礼仪式(第52-53页)
第二点:透过暴力手段的婚姻第53-55页):强虏(第54-55页)、私奔(第55-56页);从这些事实中得到的假设性推论(第56页);婚姻的法律层面;事实婚姻的推定(第58-69页);分析事实的观点(第60-62页);婚姻纽带的松懈与恒久(第62-66页)

小结(第66页)

第三章 丈夫与妻子

阐释问题(第67-68页);概述(第68-74页);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互矛盾的陈述,非常广泛,一方面对丈夫的权威大加肯定,另一方面也指出丈夫对妻子的依赖(第74-75页)为了获得更明确的答案,用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个主题(第76-77页)

(1)丈夫对妻子具有决定性权威,故意杀人除外(第77-79页)

(2)虐待不是规律,从这一点,结合上述各点,有如下发现(第79-82页)

(3)土著夫妇之间存在某种感情和依恋(第82-84)

总的来说,这一章中的信息非常矛盾(第84页)

透过丧葬习俗和婚姻仪式考察婚姻(第84-88页)

第四章 婚姻中的性

本主题的一般性特征和一些合理争议(第89页-91页);列出问题(第91-92页);陈述(第92-100页);不同部落群体之间在性方面的差异(第100-101页)

调查的三个发现:

第一,在所有情况下,妻子若与他人发生性关系都需要经得丈夫同意,否则通奸被视为犯罪(第101-103页)

第二,贞洁的轻度认同(第104-105页)

第三,受监管的特征(第105-107页)

其主要形式:皮拉乌鲁实践(Pirrauru,兄弟之间交换妻子二产生的关系,李理注)(第108-109页);详细讨论表明其缺乏“群体婚姻”的特征(群体婚姻,三个或以上的成年人建立情感婚姻关系)(第109-123页);一般来说,所有性关系都受到监管,没有滥交等混乱的性关系特征(第123-124页);关于澳大利亚土著性嫉妒的讨论(第124-31页)

第五章 生活方式

一、家庭与土著部落的地域组织的关系(132页);术语(第134页-135页;论述(134页-149页);粗线调查(第149-150页);领土单位,地方群体;共同拥有一片土地并排除其他任何人居住在那里的一群人(第150-152页);澳大利亚土地所有权的三种不同形式(第152-153页);依照宗教信仰而具有的土地分配特征(第153页);生活方式,部落划分根据当地条件和食品供应的机会。在大多数部落(特别是干旱地区的部落),通常是一人到三口之家(第150-157页)

二、当地群体的内部结构,单身(158页);陈述(158-165页);营地的布置,占用茅屋的模式和日常生活等其他功能受到严格规则的约束,对单身的孤立(165-167页)

第六章 亲属关系讨论

一、概念理论分析(第168页)

以亲属关系为例,厘清社会条件对社会学概念重要适应性(第168、169页);-亲属关系的科学定义(第169-171页);专门针对澳大利亚的证据(第171-172页);推而广之,任何特定社会中个体父母亲属关系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第172-174页)

在可变的社会条件和“集体心理学”数据中寻找其进一步特征,亲属关系的初步定义(第174页);血缘关系概念分析(第176页);以血缘为基础的现代欧洲亲属关系(第177页);心理性和社会血缘性(第178-182页);后者的确切定义(第182页);亲属关系并不总是基于血缘,亲属关系的共同特征(第182-183页);涉及亲属关系的特征;血统(第183-185页);亲属关系的法层面分析(第185页);法只是亲属关系的一个方面(第185页);在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不是法律关系(第185-186页);辨析一些理论观点(第186-190页);澳大利亚土著社会中“法律”这一词汇的严格使用(第190-191页);情感在描述任何个人关系中的地位;“集体情感”(第191-192页);澳大利亚亲属关系中“集体情感”的民族志(192-194页);事实分析(第194-197页);集体性感和集体思想的相互依赖(第197-198页);总结(第198-199页);对于其他作者有关亲属定义的思辨性分析调查(第199-206页);其他两则评述(第206-207页)

二、澳大利亚民俗中亲属关系的一些实例

引导性述评(第207页);中央地区部落的图腾概念(第208页-209页);缺乏有关生长过程的知识(第209-210页);讨论一些重要要点(第210页)

第一,缺乏问题的完整性(第210-211页)

第二,缺乏个体的父系血亲(调查)

第三,对土著转生、转世概念的考察(第212-217页)

总结:中央部落中血缘的缺席(社会意识)(第217-218页);一些亲属意识的信仰(第218页)。在北方部落中,灵童和父亲之间的特殊联系,(第218页-220页);转世和回魂的信仰(第220-225页);库伐德风俗(couvade,拟娩。这是一种原始风俗,指妻子生产后,丈夫假装生病。李理注) (第225-226页);父系的地理延伸(第226-227页);北昆士兰两种涉及父亲和孩子神性之间的联系(第227-229页);其他例子(第229-230页);东南部落的信仰,拥有亲子血缘(在社会意义上)的概念(第230-232页);小结(第232-233页)

第七章 父母和子女

一、婴儿的护理和哺乳(第234页);陈述(235页-236页);母亲和她幼子及孩童时期额的关系(236-237页)

二、父母和子女在孩童时期的关系(第238页);陈述(第238-249页);父母与子女的关爱和奉献关系(第249-250页);具体事实的图绘(第250-251页),对父亲和母亲的同样适用,对女性和男性儿童同样适用(第251页),宽大处理(第252-253页);依照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决定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第253-254页);没有数据支撑父权作为法律形式(第254页);父母权威相关信息的缺失(第254-256页);教育的基础(第256-257页)

三、青春期的儿童从父母处移居,进而的对家庭关系的削弱(第257页);青春期少女的婚姻(第257-259页);丈夫和妻子年龄差(第258-260页);青春期少年和他们的成长(第262页);概述(第262-267页);少年长大成人;他们的单身汉生活(第267页-269页)

四、贯穿人生始终的亲子关系(269页);概述(269-272页);缺乏兄妹之间的关系信息(第272-273页)

第八章  经济

每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元(第274页);概述(第275-281页);澳大利亚婚姻中性别分工(第281页);女性劳动的重要且不可取代作用(第282-283页);男性不为家庭的唯一利益而分担责任(第283页);食物共产的概述(第283-286页);对家庭生态系统的影响(第286-287页);性别分工的社会学特征(第287-288页);家庭内部的消费分配(第288-289页);对其他细枝末节的家庭内部经济特征描述(第289-291页)

第九章 小结和总结 
总结 第292-304页

补缺 第305-309页

参考文献 第310-316页

索引 317页-326页


推荐阅读(经典回顾 系列)

经典回顾 | 扩展个案的创始之作:《姚村》

经典回顾 | Law and Society Review-纠纷解决与民事诉讼特刊

经典回顾 | 诺斯科特·托马斯才是法律人类学的创始人?

经典回顾 | 50年前的法律人类学博士生论坛

经典回顾 | 偏心的父亲:法律人类学案例研究第一号

经典回顾 | 50年前的法律人类学博士生论坛

经典回顾 | 格拉克曼的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核心论文

经典回顾 | 剑桥大学珍藏的一部德语法律民族志

经典回顾 | “冰城”日记

经典回顾 | 阿散蒂人的Constitution应该怎么翻译?

经典回顾 | 霍贝尔哪有时间修改博士论文呢?

经典回顾 | 最神秘的法律民族志




简介 | 品牌 宗旨 回顾 | 计划


理解非洲
走进非洲、读懂非洲、理解非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