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毒 殖民与自由 《达荷美》艺术人类学思考

电影   2024-04-24 00:25   北京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如果让我用学术研究的眼光推荐一部电影,那么非《达荷美》莫属。这部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作品,透过法国向贝宁返还文物这个线索,深刻展现了贝宁的文化和艺术人类学遗产,导演还用克制精准的镜头,令观众思考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透过一系列文化符码,直指“民族独立”是否等于真正自由和文化认同这样的深刻问题。

一、达荷美王国的建立和终结

     看懂《达荷美》,需要了解贝宁的历史。达荷美王国在1610年所建,由阿拉达(Allada)王国争夺王位失败而外逃的第三王子多阿克林所建。

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西非地区存在贝宁、达荷美、阿散蒂、约鲁巴、索科托等独立王国,其中贝宁帝国统治着如今尼日利亚西南个沿海地区,阿波美王国则控制着今日贝宁南部沿海搭内陆。

15世纪后期,随着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侵入,西非海岸奴隶贸易一直很兴盛,达荷美沿海城市维达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葡萄牙、丹麦、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这里建设要塞。

1729年,达荷美建立起女兵队伍,规定全国年满15岁个女孩必须接受官方挑选,长得最美的被送给国王做妾,长得丑陋或生病的则被处死,其他的要接受2年严格的士兵训练。达荷美王国还实行人祭,每逢重大节日,便用上千名奴隶和战俘祭祀众神。达荷美王国还是伏都教(Vodun vodṹ)的发源地。
伏都在丰语中是灵魂、神灵的意思。伏都虽为宗教,但没有教义和教典,也没有被取得认可的教团宗教法人,仅为民间信仰。在举行仪式时,打着鼓载歌载舞,以动物为祭品(有时以活人),神将领会附体于人身上。主持伏都的祭司被称为洪安。

由于人祭影响,达荷美奴隶出口量一度从17世纪末个每年2万人减少到19世纪每年1万到1万2千人。1810年,巴西奴隶商曾上书达荷美摄政王,要求减少活人祭祀数量,以便收购更多奴隶。1807年之后,英国、荷兰、法国等主要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但直到1885年,最后一艘满载奴隶的葡萄牙商船才离开维达港。

1847年,驻黄金海岸的英国总督拜访了达荷美国王盖佐,要求缩减奴隶贩卖数量,并劝说国王拿国内“过剩”的奴隶变为油棕榈种植劳动力。国王表示,由于人祭再度盛行,达荷美个奴隶出口量已经降为8000人,已经是对英国最大让步了。为了抵制英国进一步要求,1851年达荷美与法国签订了一个保护条约。1878年法国获得波多诺伏港,1883年取得科托努。

1889年,达荷美国王Gle-Gle在德国人的怂恿下试图将法国人赶走,但很快被挫败。他死后,儿子贝汉津(Behanzin)同法国人展开游击战。法方则派出外籍军团报复性地洗劫该国首都阿波美。1894年法国人废黜贝汉津,1899年,达荷美全境成为法国殖民地,行政上归法属西非管辖。

2017年 李理事的几内亚湾大航海之旅   于希望号上的写作瞬间

二、掠夺与归还

2018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法兰西公学院(Le Collège de France)院士、艺术史学家萨瓦(Bénédicte Savoy )和塞内加尔艺术、经济学家和音乐家萨尔(Felwine Sarr) 提交一份归还法国殖民时期从非洲非法掠得的艺术藏品报告。

在这份11月23日提交的报告表明,法国藏有至少 90,000 件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艺术品,仅巴黎的盖布朗利博物馆就藏有大约 70,000 件。报告起草者表示,除非能证明现有来自非洲的藏品是合法获得的,否则这些藏品将永久归还非洲。他们更在报告中建议改变法国法律,以便马克龙能在五年内就尽快把这些文化藏品归还过去

2017 年 11 月,马克龙在布基纳法索国家的瓦加杜古大学发表演讲,并在演讲中承诺非洲文物的归还将成为法国未来五年的“头等大事”。马克龙在演讲中说“我不能接受这么多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文化遗产都在法国……非洲的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只是欧洲博物馆的藏品而已”。影片中,归还给贝宁的艺术珍品来自陶德(Alfred Amédée Dodds)将军捐赠。陶德正是19世纪末导致该王国灭亡的主要法国将军。1892年,在陶德带领下,法国军队将贝宁的阿波美王宫洗劫一空,这些图腾雕塑被作为战利品,被带回法国。

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文物。一件事贝汉津国王标志的鲨鱼雕塑,历史记载,贝津汉国王的王宫门前有鲨鱼雕塑,这是贝津汉国王为自己选择的标志,寓意他拥有阿波美王国及其海域的一切权利,任何人休想觊觎他的王国。这个标志象征着贝汉津国王的权威和对国家及海域的主权。

另一件则是属于贝汉津国王冥器,考古界曾经一度搞不懂为何这件冥器会在国王在位的时候制作, 一般而言,活人在世是看不见属于自己的冥器,最终历史学家给出了答案:宫中的占卜师告诉国王,你和法国交战,最终会战败。也就是说,国王视死如归,生前就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19世纪艺术家索萨·德德的作品,描绘的是格莱莱和贝津汉两位国王. 摄影:Patrick Grie.

三、思辨

观看这部影片,时常能被导演诗意的镜头语言所打动。除了结尾部分阿波美-卡拉维大学的学生对返还文物的激烈辩论外。我提醒大家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当返还文物回到贝宁时,负责运送安放的虽然是年轻黑人,但是指挥者却是法国人。

第二,在展厅工作的黑人工人脚下的nike 鞋以及衬衫上的卡通形象。

第三,影片接近结尾处,尽头长时间对准落败的街头,浅色皮肤女性带有挑逗意味的巨福广告。

第四,辩论中有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以及当萌发要返还的时 还有贝宁精英人的人阻拦。一名男大学生表示,自己如果不引用柏拉图等西方观点,老师就不会给论文高分。一名女大学生反思,贝宁有自己的丰语,但大家却要用法语来研究自己的文化。

第五,影片中一名既不讲丰语,又不讲法语,而是用英文表达的女性说,返还文物和目前精英黑人回流趋势一致。

类似这样的冲突观察点,其实还有很多。例如,有大学生提及,总统的祖先曾经协助法国人殖民,以及贝宁的独立是否等于真的自由等等?

作为非洲研究的学人,我想指出的是,影片的大背景是对非洲归还运动,即由非洲政府、学者、文化从业者和艺术家发起,利用媒介引发欧洲和美国公众讨论、博物馆转变态度、配合遗产法和政策的变化。除了法国向贝宁归还文物外,史密森尼学会等机构同意将他们拥有的被盗物品归还尼日利亚。比利时的皇家中非博物馆(Royal Museum for Central Africa)也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提交一份被掠夺物品的清单。

                                              李理事写作空间的非洲面具
加纳将2019年定为“回归年”(The Year of Return),呼吁非裔美国人“回家”并重新与他们的根源建立联系。该运动为加纳经济注入了19亿美元。贝宁也押注于此,希望吸引来自邻国非洲国家、非裔美国人和非裔拉丁裔社群的游客,他们都与该国有着共同的奴隶制历史。

影片由法国人拍摄,片尾长长的致谢包括贝宁总统。达荷美王宫1892年在贝汉辛的命令下被烧毁,以免被法国占领者抢占。如今,这座宫殿将得到修复,部分费用来自法国政府的拨款。今天,法国开发署给贝宁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如此种种,我觉得都是启发我们进一步反思、研究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关系的真实素材。

下个月,这部影片将在法国公映,我诚挚向大家推荐。

李理,中非友协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洲国际传播。liamlee@live.hk 

                                两本延伸阅读书目

理解非洲
走进非洲、读懂非洲、理解非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