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重病,寡居的孙媳在旁侍候。看着只有18岁的孙媳妇,潘祖年突然抓住她的手:我走了后,这两个箱子你一定要保管好啊。孙媳低头扯着衣角,有些心慌。
晚清苏州城,潘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门望族。其先祖潘世恩曾为乾隆年间状元,书香门第,世代为官。潘家子孙中,曾涌现出三十五位状元,其中最近的一代便是潘祖年与兄长潘祖荫。
潘祖荫,咸丰二年高中探花,六年便入南书房行走,此后更是霸居南书房四十余载,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
潘祖荫与潘祖年两兄弟,同出一脉,潘祖荫家财最盛,年长,自然成了潘家的当家人。遗憾的是,尽管兄弟二人妻妾众多,子孙却单薄至极,且相继夭折。
弟弟潘祖年将两个儿子过继给兄长。但遗憾的是,这两个孩子也未能长寿。眼看着兄弟俩都已年迈,或许命中注定无子,他们便从同族中过继了一个孙子,名唤潘承镜。
潘承镜成年后,潘祖年便急于让他繁衍后代,以延续潘家的血脉。
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看中了丁达于。潘祖年觉得这个小姑娘身上有股子倔强的劲头,像潘家人。派人出去一打听,发现还是书香门第,其父曾任山西定襄知县。
于是,三媒六聘的将丁达于娶回家做了孙媳妇。
但,丁达于的丈夫潘承镜结婚仅半年便因病去世,潘家整个胆子竟都落在了她一个小姑娘的身上。
一年后,潘祖荫也因病离世,临终前将自己的家产全部留给了弟弟潘祖年。
潘家无后,潘祖年便有打算将这些都托付给孙媳妇。但这个家业不是那么好接的,潘家留下的东西可以说是让人提着脑袋过日子。
因为人性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巨额财富摆在眼前时,很难不让人心生邪念。
潘祖荫除了为官之外,还有一个“潘神眼”的称号。他酷爱金石收藏,家中古董文物琳琅满目,数不胜数。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赞叹道:“潘家青铜器的收藏,仅次于故宫。”
清史文献中对潘祖荫的评价亦是极高:“好收藏,储金石甚富。”
潘祖荫去世后,家中文物屡次被盗,家人无力保管,只好将它们全部运往潘祖年家中。当时,青铜器堆满了一屋子,书画古籍则用了四船才运完,其余无法带走的文物,也被送给了亲朋好友。
在所有的藏宝中,潘祖荫最为珍视的便是“海内三宝”中的大克鼎和大盂鼎。另外一宝则是藏于台北博物馆的毛公鼎。
这两件宝物原属一代名臣左宗棠。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弹劾,陷入困境。潘祖荫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冒死上书营救。最终,咸丰皇帝被其感动,赦免了左宗棠的死罪。
为报答救命之恩,左宗棠将家传之宝大盂鼎赠予潘祖荫。几年后,左宗棠又意外购得大克鼎,为求好事成双,他花费三百两黄金将其买下,再次赠予潘祖荫。
在这两件大鼎面前,其他古董文物都黯然失色。它们吸引了无数贪婪的目光,包括一些海外野心勃勃的人士。
潘祖荫去世后不久,潘祖年也病危在床。临终之际,他深感唯有孙媳妇丁达于值得信赖与托付。于是,他将丁达于叫到床前,殷殷嘱咐道:“若你愿意,可改姓潘,坚守潘家基业。”
他特别强调了那两件大鼎的重要性,要求丁达于务必看守牢固。哪怕穷途末路、乞讨为生,也绝不能有卖掉它们的念头。丁达于郑重地点了点头,向爷爷保证绝不辜负他的信任。
果然,潘家两大掌权人相继离世后,无数觊觎宝物的人闻风而动。他们看准了丁达于年轻无背景且是个寡妇,便屡次前来骚扰潘家。更有甚者,当时的清廷也打算以借的名义让她交出两件宝物。但丁达于一口咬定宝物已不在手中,死活不肯交出。
后来战乱四起,那些人也无暇再与丁达于周旋。然而,日本人却听说了潘家有宝藏的消息,再次找上了丁达于。为了保护爷爷交代的东西,丁达于请来了两位木匠,打造了箱子将两件大鼎装进去并藏于地下。
为了让木匠守口如瓶,丁达于承诺会一辈子照顾他们全家。日军曾将潘家人全部抓来审问,包括小孩在内,但大家都一口咬定没有。日军掘地三尺、搜查七次都未能找到宝藏。
后来,一位美国收藏家得知强硬手段无用,便用钱财诱惑丁达于。他愿意出数斤黄金和美国一栋别墅来交换她手中的两件大鼎。但丁达于却怒斥道:“中国人的东西,只属于中国人。”
解放后,丁达于深感自己无力再保管这些文物。于是,在1951年,她将两件宝物赠予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欲奖励她两千万元,但她只收下了奖状。
随后的几年里,丁达于又陆续将价值上百亿的文物捐给了博物馆。四百多件民族瑰宝得以重现光明,为后人所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