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一天,8岁的小皇帝康熙把陈廷敬叫过来:“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道:“万岁,要钱做什么呢?”康熙撇嘴说随便玩。陈廷敬说:“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等我亲政,一定要杀了你!”
陈廷敬的人格魅力与政绩得到了康熙高度的赞赏,都说人无完人,康熙觉得如果真有完人,陈廷敬必须是那一个。康熙帝曾亲自赞誉道:“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
他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时,一举夺魁,高中进士,被皇帝赐“廷敬”之名,寓意其能秉持正道,恭敬行事。
《清史稿》中,陈廷敬被赞誉为“清勤”,中进士后,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康熙即位后,更是被任命为起居注日讲官,这一职位虽看似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不仅要求任职者要学识渊博,还得要品行端正,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
陈廷敬不负众望,从春讲到夏至,秋讲到冬至,为年幼的康熙帝引经据典,传授治国之道。康熙九年,起居注馆设立,陈廷敬不仅要讲述历史,还要记录当朝大事。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并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康熙字典》。听起来,陈廷敬十分受康熙信任,但其实这对君臣师生,也曾发生过不愉快。
康熙八岁的时候,天性爱玩。他觉得自己是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向老师借点钱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陈廷敬却没有立即答应,这让小皇帝有些不高兴,就说早晚要杀了他。
陈廷敬听到康熙的威胁,吓了一跳,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他回到家中,彻夜难眠。
君主年幼,先帝留下的四大辅臣(如鳌拜、索尼等)各自为政,无法做到上下一心。满清军事贵族之间,必将有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廷敬打算从朝堂隐退。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了一封奏折,说自己感染了疾病,请求回家养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乞骸骨”。还在气头上的康熙,没有多想,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那时的陈廷敬不过25岁。
陈廷敬在这一时期写给友人的信件中,并没有提到任何疾病的信息。而且,以他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即便有病在身,太医院也有更好的医师和治疗手段。因此,有学者推测,陈廷敬的隐退可能是他主动为之。
陈廷敬回家乡避祸,在陈家大院后思考了人生理想。院中的“止园”,来源于孔子的名言“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在“止园”的漫步中,陈廷敬总结出了学问的三个境界。起初是学诗,用来陶冶情操;再者是学文,分析事情的本质;最后就是学道,也就是创建理想社会。
在那个年代,要实现理想,自然是要通过仕途。于是,三年后,他再次回到了京城,继续担任康熙的老师。
此时的康熙,已经不再是那个鲁莽任性的孩子了,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真正帝王。这让陈廷敬感到十分欣慰,康熙也为当年的口不择言道歉:当年我不懂事,老师莫怪。
当康熙除掉鳌拜、平定三藩后,陈廷敬的高光时刻也随之到来。他任户部尚书,主管国家的财政大权。那时,朝堂上的政治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由此派生出朋党揽权的现象。
比如满人中有索尔图、明珠之党,汉人中也有徐乾学之党。陈廷敬对此深恶痛绝,他主张“刑清政简”的原则,力求整顿吏治。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陈廷敬上疏康熙皇帝:“如今天下之事都系于督抚之手,督抚的职责在于察吏安民……如果刑罚不断,又怎么能察吏呢?”
他认为地方督抚的权力过大,导致下属的升迁全凭督抚的个人喜好。这使得下属官吏不断加大火耗、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犯罪事件层出不穷。
为了整顿吏治,陈廷敬推出了“读法之令”的主张。他要求县府一级的官吏向辖区百姓讲解律令,使他们进退有矩、行为有规。
同时,他还将“读法之令”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样一来,就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官吏利用百姓不懂法律而鱼肉百姓的弊端。
陈廷敬不仅对官员要求严格,更是对自己约束有加。在担任礼部尚书时,一个布政使想拿一千两银子以祝寿的名义贿赂他。陈廷敬知道后大发雷霆,当面呵斥了这位布政使。过了几天,他就把这位布政使给罢官了。
这一举动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攀附权贵的风气。
正因为他的清廉和正直,康熙皇帝对他十分敬重,成了名垂青史的相国。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