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范仲淹在苏州要买地建宅,风水先生指一块地说:“这是风水宝地,日后子孙兴旺,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谁料范仲淹却说:“这么好,那我不要了。”。
范仲淹没多久就把风水先生指出的好地捐做了他用,办了学校。
他说只我一家出人头地没有用,要让这块地发挥最大的价值,让每一个学子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才,才是我朝廷之幸。
这果然是那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能干出的事。
范仲淹的词作,留存于世的仅有五首,但这五首词却足以展现他正直无阿的文学风骨。
范仲淹开创了边塞词的先河,影响了整个宋代的文学精神,更是引领了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潮流,成为了仁宗时代最耀眼的星星。
“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知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这足以证明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范仲淹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先祖曾担任唐朝的宰相。
后来,因家道中落,幼年丧父,他便跟着母亲到了继父家中,也改了继父的姓氏。
母亲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那时范仲淹仅有2岁,更名为朱说yuè。
继父对他还算可以,供他读书,让他学习,范仲淹自己也努力,勤学苦读十分用功。
为了节约时间,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小块,每顿就吃一块配着咸菜。
当然,这样的艰辛也有经济因素在内。
继父的日子也不好过,家庭不是那么富裕,除了供养他还有其他孩子,偶尔也会捉襟见肘。
因为年纪小就过来了,所以,范仲淹并不知道朱文瀚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23岁时,朱文瀚的几个儿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作为兄长,范仲淹便出言教训了几句,谁知那几个小子便说道:我花朱家的钱,天经地义,和你一个外人有什么相干。
范仲淹知道此话绝不是无缘无故,便从母亲嘴里得知了真相。
之后,他就离开家去南京应天府求学,发誓要建功立业,正大光明的恢复自己的名字。
他凭借才学,如愿以偿。
晏殊赏识他的才学,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以勤勉认真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晏殊的钦佩。
他不仅在教学上尽职尽责,还常常慷慨陈词,议论国家大事,勇气和担当都让一向张狂傲慢的晏殊赞赏有加。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皇帝年仅十九岁,朝政大权掌握在刘娥手中。百官们敢怒不敢言,唯独范仲淹不顾个人安危,上书直谏请求刘娥还政于仁宗。
这一举动让举荐人晏殊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斥责范仲淹鲁莽行事,不顾仕途和同僚之间的关系。
但范仲淹却坚定地说:“我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我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幸运的是,刘娥免去了他的死罪,但还是将他贬出了京城。在被贬期间,范仲淹屡次上奏请求皇帝不要大兴土木、精简官吏,并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
三年后,仁宗皇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特地将他召回京城。
但刚回来的范仲淹很快就因为得罪了仁宗,阻止他废后,再次被贬
不久后,他再次回朝,却又因为大胆检举官员私下勾结、斥责宰相结党营私而遭到同僚嫉恨和皇帝不满。最终,他以离间君臣之名被贬出京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大忠伟节。
他曾在诗中写道:“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意思是说也许千年后的人仍然会笑他迂腐,但他却从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
如果为了沽名钓誉,以范仲淹当时的俸禄完全可以过上风花雪月的生活,但他却因为一再贬谪而颠沛流离。
他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风流韵事,便是曾在宴会上对甄金莲的一见钟情。
当时他的发妻病重在床,多人劝他纳妾以续香火,但他却顾忌妻子坚决不肯。三年后发妻病逝,他才将甄金莲娶回家中做妾。
两人举案齐眉共度了15个年头,还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份深情厚意足以证明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忠臣孝子,更是一位情深意重的丈夫。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