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前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学生影像节的 FIRST 青年电影展正式落户西宁,成为中国早期唯一一个坚持至今,属于青年导演的独立影展。2017年,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式创办,在展映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基础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为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为这些影片提供发声的平台。
在这期间,影展上播放展出了无数青年导演作品,并从这里走向了戛纳、柏林、东京等更大的舞台。
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世界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活动之一,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主办,是亚洲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东京国际电影节致力于发掘优秀的亚洲及国际电影,为年轻电影人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电影节于2013设立全新竞赛单元「亚洲未来」,旨在挖掘亚洲电影新人。
今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于10月28日至11月6日在东京日比谷、有乐町、丸之内、银座地区举行。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由演员菊地凛子担任领航员,梁朝伟担任评委会主席。
9月25日,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发布完整片单,华语片占据21部,其中5部华语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5部华语片入围亚洲未来竞赛单元,今年成为了东京电影节的“中国大年”。
《不游海水的鲸》(the Vessel's lels)放映信息:
山茶花小姐编辑部特邀该片导演汪迪与制片人徐瑞婧展开探讨创作之下的背景脉络,和对“第六代后”青年导演、制片行业现状的思索。
01 作为方法论的经历
相较于根正苗红的导演系,在云南艺术学院就读于戏剧影视专业的汪迪,在求学前期主要活跃于台前,以演员身份登台亮相,并获得了不少奖项。过程中逐步加深了他对影视的兴趣。
新锐导演汪迪
2018年在获得校内师生给予的资金和场地帮助下,汪迪以“鯤影”工作室的名义策划组织承办 FIRST 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活动,近三百名学校师生及影人嘉宾参与观影交流。
大二时期,汪迪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剧本,积攒零用钱作为拍片资金,集结了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到了自己的首部短片拍摄,利用两百元的拍摄经费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7分钟的剧情短片电影《哈米》。影片讲述了“傻子”哈米为了祭奠过世的父母,去偷糖果、苹果……遭遇冷眼,嘲笑和欺负的故事。
汪迪短片作品《哈米》
凭借着对影视的喜爱,汪迪在大学这样自由的环境中纯粹创作,首次尝试便入围了第三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命题短片单元。
初次尝试的成功也给了汪迪再度创作的信心,但同时他意识到,那样刻意寻找悲伤的情感故事,是以自身的特殊视角去审视,无疑背离了创作者的真实生活。于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汪迪并未触碰短片,而是迷上了静态摄影。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任航等摄影师的作品都给到了他很大的启发,凭借在旅行中收获的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他将趣味转向了复古黑白、彩色胶片、时尚摄影。
汪迪短片作品《醒山》
即将毕业之际,汪迪再次抬起摄像机,着手第二部涉足实验影像的短片。浓厚的美学风格也一度让他无从下手剪辑,直至其他作品都拍摄完毕才将其完片,并二次创作。十分钟的短片作品《醒山》再度入围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单元。
汪迪对全新题材和呈现方式的探究还在继续。2020年初疫情空降,这一切也发生在汪迪回湖北老家探亲的途中。于是他决定以纯粹的观察视角记录当下的日常。作品《南流》以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伴随着恐惧和不安,重复着平日里平凡的生活状态,盼望着家人平安并等待疫情形势好转经行展开。
汪迪短片作品《南流》
这部作品入围了第十二届韩国 DMZ 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第五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2021年蒙特利尔独立电影节纪录短片单元,意大利金短片电影节纪录短片单元并提名最佳纪录短片。
汪迪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对他而言,作品的多样性源于灵感本身和无限的表达方式。影像是书写和探索边界的工具,这样的影像游弋在社会的边缘,捕捉着晦涩而亲密的情感体验。通常他倾向于将“去语言化”的角色置于模糊的叙事中徘徊,使影像呈现出柔软如水般的质地,而纪录片是探索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他非线性地回归日常以“写短篇小说”的方式进行叙事,并由点到面地从个人的角度映射一种集体现象。
而每次打通边界的探索,在汪迪看来正源于他非科班的经历,从而造就思维上的开放性。设备、题材、呈现方式、低成本运作,较小的压力才能达到这份自如,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本人的情绪能从生活的间隙中慢慢回归到自我的情感表达。
02 保持敏感的鲸
汪迪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像是对于放在桌边的水杯,就要立马推回原位这样的下意识危机反应,深层的更有着对性别和阶级的“偏见”。
于汪迪而言,内向、细腻、柔和是他本身的性格标签,而在性别多元化提议还未被直视的曾经,他也会因异样的眼光而触及到敏感的神经。而阶级的“偏见”同样也来自于儿时的经历。同为院坝玩伴,有的父亲是局长,有的是天桥下维持生计的烧饼铺的摊贩,在小伙伴的内心分享的却是同样快乐的童年,但是长大后却发现权力在诱导填充它的不平衡。
汪迪作品《不游海水的鲸》剧照
越发地正视自己的内心,将最敏感和在意的部分表达,这是汪迪创作《不游海水的鲸》最佳的内心土壤。
在他参加某次新浪潮书籍发布会的活动中,介绍到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导演在23岁时创作了自己的首部长篇电影,并最终冲击戛纳。汪迪在那时受到了鼓舞并许下了诺言,希望自己在23岁时拥有自己的一部长篇作品。
于当时的汪迪看来,这也像是句玩笑话,在边陲云南坚持电影创作的人群并不不多,23岁的年纪也稍显青涩,想要完成一部长篇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这时期,汪迪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这个契机,剧本如泄洪一般奔涌而出。这正是正值23岁青葱岁月的青年急需表达的东西,遵从内心地想去探讨爱情,也就此确定了这部长篇的题材。
汪迪作品《不游海水的鲸》剧照
在还未正式观看过这部电影前,《不游海水的鲸》这一片名已让人有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汪迪表示在电影开拍前命名曾是一个符号,但在实质的拍摄过程中电影一直在变化,直至这个符号它已经无法囊括整部电影。而猛然有一天他翻开了记下灵感火花的手机备忘录,“不游海水的鲸”几个字赫然出现,虽然已想不起是什么时候、什么情绪、什么思考有了这样的记录,但似乎它正和这部电影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
鲸本身生活在海洋里,且它需要巨大的海洋,而不游海水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是汪迪对内心未知的探究,是为观众抛下的悬念,同样是作为一个南方导演对在地性的感性理解。
汪迪作品《不游海水的鲸》剧照
汪迪虽出生在湖北,上到大学时才正式定居昆明,但家中的亲戚长辈却早已和云南有着不解之缘,工作、生活、少数民族血统都使他对于云南的情感流淌在血液之中。而作为一位“云南人”,真正意义上“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滇池、抚仙湖、洱海就是云南人心中的海洋,虽没有看不到边际的蔚蓝,但夜晚时分,同样和海洋一般深邃和神秘。
对海产生的好奇于云南人而言,或许也是在极度干燥和强烈紫外线之下对潮湿的强烈渴望。汪迪认为,家中常栽种绿植,在街边的咖啡酒馆坐上一天,是生活的惬意,更是这里的人们对潮湿感的某种隐晦渴望。而景观上的东西同样也能在情绪上被内化,在作品中得到表达。
北野武作品《那年夏天,宁静的海》1991
来到视听呈现,汪迪在创作《不游海水的鲸》前一直就被北野武早期作品中的质感所吸引。不为复刻或是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场景,只将导演本人所喜好的审美基调融入。摄影部分邀请到专业的电影摄影师蒲伟参与,在简单聊了电影的部分后,汪迪表示在和摄影师的会面中,更多时间是在探讨各自的生活和情感,这是认同彼此的专业度之上最重要的部分。工作中沟通的基础,立足在双方情感的共通。
坚持呈现“鲸”的完整,此次入围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不游海水的鲸》迎来了180分钟的超长导演剪辑版。在打开和暂停中不断磨合,耗时一年的时间中,汪迪在剪辑过程里将自己和团队的理解尽可能地完整记录呈现,而180分钟中仅有100多个字的台词,导演剪辑版也为声音和配乐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不游海水的鲸》混音工作中
《不游海水的鲸》是一个关于寻找和等待的故事,声音在本片中最重要的表达便是通过视听元素展现这个未知、迷幻、朦胧而浪漫的世界。
团队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获取灵感,将“造境”一词作为全片声音的美学风格,着重对影片的环境音响效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风中摇曳的柳树、雷鸣交加的夜晚、街边质朴的叫卖、河岸泛起的水波……千百个流动的声音元素构建起独特的声音氛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除此以外,团队也尝试突破常规的制作理念和技术,利用声音放大人物的情绪特征,描摹角色的行为动作,强化影片诗意的表达。小至角色指尖轻柔的摩挲,大至人群在舞厅里狂野的脚步等,通过“主客观转换”、“留白”等艺术手段,营造一个只属于本片的声音语言,让观众置身于画面里、场景中、角色旁,时刻沉浸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
《不游海水的鲸》OST 制作工作照
坚持“视听”的绝美,团队更历时10个月的时间,特邀云南籍音乐人李嘉徵与净西参与制作了一整张 OST。出生音乐世家的李嘉徵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现今在日本京都学习尺八,以及作曲,编曲,文化交流工作,在《不游海水的鲸》中担任音乐总监一职;作为音乐人、「京都盛堂文化交流会」音乐顾问的净西,也为该片献唱片尾曲。加上4个月声音创作,4个月的调色精进,只为让观众尽可能完整地感受这一部作品。
03 伴随汪迪成长的制片方
创作内容之外,资金短缺是青年导演普遍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即便新锐导演未来可期,但大多投资者依旧更愿意信赖具有成功经验的导演。每一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从事职业最多的并不是电影导演,而是在剧组做执行导演,或者广告策划、婚礼现场拍摄之类的其他工作,一些青年导演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也在创作着自己的剧本。
汪迪在早期同样靠着拍广告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也正在那时,他便结识了合作至今的制片人徐瑞婧。
制片人徐瑞婧
徐瑞婧毕业于 CUNY Baruch College 金融专业。大学期间多次参与及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两年之后回国创业,建立“十二橡树”文化传播品牌 (TWELVE OAKS FILM ART INC),一直专注于艺术电影的推广与发行,并在云南组织放映与交流。至今已担任多个短片项目的制片人,其中包括汪迪指导的《南流》、《醒山》、《不游海水的鲸》等作品。
寻找到这样一位专业默契的制片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徐瑞婧认为,以一般逻辑上而言,作为出品角度,需要考虑这个项目完成后能够得到什么,是考虑回本还是帮助他们走的更远。以《不游海水的鲸》为例,从前期最早预估的十万成本上升到二十万,最后以乘以十的结果才完成了这个项目,然而就目前来看,从电影节第一站落地开始,才算真正的打开了它的生命周期。
同时近五年间,中国不乏许多优秀作品从电影节走出,虽票房收入并不算乐观,但作为从业者,保证放映是必须坚持的事,更将陪同《不游海水的鲸》走向更远的地方。
制片人徐瑞婧
从《不游海水的鲸》踏上平遥国际电影展,机遇也从那时开始到来,徐瑞婧表示团队不管是在电影圈获得的认知,还是圈内人脉,几乎全部都从平遥开始。而这部作品的时长、题材、导演属性也并没有过于鲜明的特点,能够登上东京电影节的舞台也有赖于机遇。
从山西平遥到东京银座,都是团队为数不多亲临参与的电影节现场。前期的宣发阶段会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讨论组预热放映,出品电影的周边,提高大众认知度;而这次在东京没有那么大的关注度,没有确定的宣发团队,但大家经过了三年时间,演员也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宣发便会发挥1+1>2的效力。
《不游海水的鲸》电影周边一代&二代
从情感层面出发,在东京的首映是180分钟导演剪辑版,对于演员来说是第一次看到,对整个团队来说也是第一次全新亮相,无论他们出现在屏幕上,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这三年间可能也会别的优秀作品,但这依旧是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第一部。
从广告业进入到电影制片,徐瑞婧也感受到从不受雇于他人没有自我表达的状态,转向参与到集体艺术,将事情变得可控,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作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徐瑞婧,她的制片工作也致力于为少数群体发声,无论故事是真实或是虚构,希望有更多青年才俊的作品能够被人看到。
导演汪迪获得亿美星海-最佳导演奖现场
相比于第五代导演面向于大历史的反思,和第六代导演在城市发展中的彷徨,如今的青年导演似乎越来越注重于着眼具体的现实和个体的情感,表达中更带有新时代赋予的迷茫气质。
出生于1997年的汪迪亦是如此,将电影作品根植于时代,与自身生活挂钩,青年导演在时代之下才能充分的表达自我。
FIRST 青年电影展和平遥国际电影展这类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中国家青年导演优秀作品的平台让新生力量被看到。曹保平、文牧野、顾晓刚、仇晟、忻钰坤、张大磊、胡波等一批华语青年导演都从这里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现场
但就像 FIRST 影展的核心团队在每一届影展前一晚的推介会上都会说“我们把每一届都当做最后的一届来办”。在如今趋利的社会现实下,谁来为青年导演的创作买单,资金依旧是青年导演普遍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找到第一笔资金十分困难,更经常发生的是,电影拍到了一半资金短缺,片子卡在后期制作,随后更有找不到发行公司或是发行资金不充裕等种种难题。
找到一个优秀且专业的制片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这个制片人需要既懂电影,又懂商业操作,这样优秀的制片人凤毛麟角。工厂大门、赤角映画、黑鳍、和和影业在扶持新人导演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力气,甚至能帮助影片在三大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走向世界,不过依然非常艰难。但他们,至少给了青年导演一条路,让荆棘密布的电影之路,不那么难走。
部分来自十二橡树影业 徐瑞婧
/// 回顾:盘点 # 01 2020年度盘点丨实现逛街自由就去社区小店
/// 回顾:盘点 # 02 2020年度盘点丨昆明12家值得探访的手作面包店
/// 回顾:盘点 # 03 2020年度盘点丨昆明独立书店+唱片店地图更新
/// 回顾:盘点 # 04 2020年度盘点丨昆明咖啡馆年度榜单
/// 回顾:盘点 # 05 2021年度盘点丨七大主题洞悉昆明咖啡消费之变
/// 回顾:观点 # 11 播客对话《附近的阿拉比卡》背后故事
/// 回顾:观点 # 52 鉴定一下不愿简单复制的咖啡馆分店
/// 回顾:观点 # 56 鉴定一下结合现代厨艺的烹饪鸡尾酒
/// 回顾:观点 # 57 鉴定一下昆明热门鸡尾酒吧的苦甜配方
/// 回顾:观点 # 63 鉴定一下昆明社区威士忌调酒吧的五年之变
/// 回顾:观点 # 64 鉴定一下昆明正在“发酵”的艺展与对谈
/// 回顾:观点 # 65 鉴定一下昆明鸡尾酒酒吧的商拓案例
/// 回顾:盘点 # 68 2023年度盘点丨2023 Best of Kunming
/// 回顾:观点 # 69 鉴定一下2024年昆明的第一份特调酒单
/// 回顾:观点 # 71 鉴定一下云南咖啡风味采集者 TORCH
/// 回顾:观点 # 72 鉴定一下昆明的 wine bar
/// 回顾:观点 # 73 鉴定一下即将赴美巡演的麻园诗人乐队
/// 回顾:观点 # 77 鉴定一下昆明的自烘焙咖啡(2024版上篇)
/// 回顾:观点 # 79 鉴定一下走进菜场的昆明阅读生活节
/// 回顾:观点 # 80 鉴定一下昆明的自烘焙咖啡(2024版下篇)
/// 回顾:观点 # 81 从东京米其林餐厅回昆后,他开了家融合料理
/// 回顾:观点 # 82 鉴定一下昆明当代审美的殡葬用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