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略

学术   2024-09-20 07:27   上海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

引用本文请注明:

徐瑰瑰,黄慎娥,庞茗萱. 素养导向下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略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09): 23-27.


摘 要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为例,在“让每个孩子活得精彩”的价值主张引领下,提出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略:区域整体规划,规范校本课程建设过程;明确专业规范,提升校本课程建设质量;探索区校联动,构建育人保障体系。同时,立足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的新要求,提出了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新思考:坚持政策引领,助新课程落地;立足素养导向,加强课程实践;强化共建共享,促进优质均衡;深化评价研究,完善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意义。但对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巨大挑战,也存在课程建设滞后、不适应课改育人要求等诸多问题。如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缺乏系统性与结构性,“课程拼盘”现象普遍存在;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能力欠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有待提升等。如何有内涵、高品质地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以下简称“拱墅区”)依据国家课程方案与浙江省课程实施办法,做出诸多尝试,在区域层面创新管理机制、统筹区校协作,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发挥政策引领、专业指导、制度保障、资源支持等作用,持续探索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略。

 

一、价值引领:明确“让每个孩子活得精彩”的价值主张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标志着义务教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而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成了区域课程建设持续探索的问题。2023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指出要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凸显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同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综合分析课程资源和办学条件,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上文件都坚持了“育人为本”,明确了课程育人的主张。拱墅区基于“课程育人”的观念,依据文件精神和区域实际,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以“让每个孩子活得精彩”作为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主张,以此来引领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同时,将校本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更充分的舞台,体现校本课程独特、关键的育人价值。

 

二、建设方略:基于专业标准推进区域校本课程整体优化

 

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升?如何让政策文件扎根学校实际并有效落地?围绕以上问题,拱墅区坚持价值引领,依据文件精神和区域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专业规范,探索各方联动,多措并举,建立了基于专业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保障体系(图1),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区域整体规划,规范校本课程建设过程

 

区域层面由行政与专业指导部门整体规划,合理调配课程资源,管理监控课程建设过程等。拱墅区自2015年起设立课程部作为专业指导部门,负责全区校本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与管理评价;开展面向校长的提升课程领导力培训,强化校长的课程意识;制定区域课程管理方案,通过课程常规制度规范区域课程体系建设。

 

拱墅区在推进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尝试构建运作体系,从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建立各自的组织架构、整体规划及考核制度等。区域教研层面建立课程审议制度,对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进行审议,定期开展课程专项调研,精准指导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研究出台《拱墅区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评比与培育流程管理办法》,以评促建,提升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学校层面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并出台学校课程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管理职责、实施要求、教研支持、评价保障等方面内容, 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建设过程。

 

(二)明确专业规范,提升校本课程建设质量

 

1.研制标准,明确校本课程专业方案的设计规范

 

优质的教育首先需要优质的课程,并确保这些课程从设计、实施到评价都符合专业的规范。[1]拱墅区自2016年起引进专家团队,从学校课程规划、校本课程纲要研制以及单元设计三个层面形成《拱墅区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规范与标准》,以专业方案的设计提升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规范与标准的引领下,经过规划培训、尝试成文、专题调研、反复修改、审核实施等阶段,全区学校进行了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而后,各校分批次编制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整体性思考本校校本课程建设相关问题,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相关活动提供路线图。在单门课程上,要求每一门校本课程依据学校顶层设计,从课程可得资源和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目标、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法,并撰写学期课程纲要。同时,采用“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思路,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和课时方案为抓手,将评价与教学相整合。

 

2.强化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自主反思与管理

 

评价是促进课程高质量生长的重要环节,拱墅区应用实证研究,采取工具建模、综合应用、分析改进的思路,从“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单元设计、课程实施”三个层面分别研制系列校本课程评价工具,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通过框架设计明确评价要素,设计操作案例强调证据应用,利用结构安排提示操作规范。


评价工具有助于学校清晰把握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如在课程调研及展示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观察、资料查阅、问卷访谈等,而后应用质量检核工具填写相关内容。学校校长和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建构者和生成者,通过不同阶段的质量检核,对当下本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反思和自主管理,明晰现有不足或可能存在的潜力。

 

(三)探索区校联动,构建育人保障体系

 

为保障区域内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扎实落地,实现校际校本课程发展的高位、优质和均衡,拱墅区区校联动,合力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从单一化、碎片化逐步走向系统化、区域化和共享化。以“区—群*—校”三级联动为径,建立了区域校本课程发展的共建共享机制,从区教育研究院到学校发展群再到学校,依据互联、共建、共享、协作的原则,共同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课程建设共同体。

*“群”即由若干所学校以“理念相符、地域相近、互补互促、捆绑考核”为组织原则,自愿组合形成的学校课程发展群。

 

“区—群—校”三级联动既有各自分工,又有合作共享。区域统领全局,规划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发展群”根据课程研究主题,共同设计与开发课程;各学校在共享区域、发展群资源的基础上,多措施促进课程建设。其一,30余所学校都成立了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制订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各项配套制度。其二,建设课程研发团队。定期开展专题论坛、专题展示等,边开发边实践边修正。其三,组建视导组,采用进班听课、巡视课堂、教师座谈等形式督查课程的实施情况。其四,开展课程“2+N”式校本研修,即开展2次校本教研、“N”次自主选修,针对个性化需求,开展案例研讨。经过长期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联动方式(表1),带动了区域内校本课程的整体性高品质发展。

 

“区—群—校”三级联动最大化地利用了群体资源,不仅让群内学校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课程,同时也起到了课程建设乘法式的放大效应,有效降低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难度。这样点带面、面成体,整体带动了区域所有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区本、群本课程资源库,催生了一批丰富优质的校本课程,保障了区域内所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反思展望:迎接校本课程建设新挑战

 

校本课程建设的持续探索提升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但在新课标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和困惑。加强研究和探索,以迎接新挑战,促进校本课程的更好落地,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政策引领,助新课程落地


要始终立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党领导教育事业,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加强区域课程推进的顶层设计。其一,区域要根据实际需求,围绕国家、省市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意见,为学校课程发展指引方向;也可针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难点给予专项指导,切实解决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二,要组织强化相关政策的学习与贯彻,如认真学习相关的国家、省市政策文件,研究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和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具体措施,保障政策、文件精神充分有效落地。

 

(二)立足素养导向,加强课程实践


区域需要在深入思考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学校教育哲学为引领,以课程环境为基础,以系统规范的课程结构和指向素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指导学校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实践。例如,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强化学生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结,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知识逻辑变为学生可感的经验表达;探寻与核心素养培养相适应的学习范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劳动实践等活动方式,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探究行动,使其在亲自“做”的过程中发展真实经验,习得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三)强化共建共享,促进优质均衡

 

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区域特色,坚持顶层设计与学校创新相结合、共同基础与个性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确立区域整体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厘定共享课程目标,以目标为引领,构建由课程群组成的共享课程体系。区域内所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教育哲学、育人目标等实际情况,可自主选择共享课程进行实践。在共享方式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直接利用共享课程的资源及成果,也可结合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对共享课程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自主组织教学。

 

(四)深化评价研究,完善保障措施

 

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立足学生兴趣的同时,避免走向“兴趣主义”,以确保课程质量;完善管理和保障措施,以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学校可以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并赋予每位成员相应的权责,如组织学生的课程需求以及可用资源的评估活动;在学生的课程需求与可用资源的平衡中,在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清晰定位校本课程的目标;跳出具体的学科和课程,从系统角度整体审视课程的设置;做好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形成完整的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作者:徐瑰瑰,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黄慎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庞茗萱,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雷浩.优质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规范[J].人民教育,2019(13-14):37-40.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4年第9期,转载需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肖雪




往期精选

申继亮:养其根,俟其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顾之川:高考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同向同行

张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

吕丽 邵志豪:小初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马玉春:增值评价——儿童语文素养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朱志平:基于共享的主题式教学沙龙

刘屹桥 黄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

何丽:日本对中小学教育惩戒与体罚的裁定

毅: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以小学科学为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八版)
国家课程教材专业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定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课程教学专业期刊。本刊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旨,解读新政策、推广新成果、宣传好经验,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权威专业服务。
杂志为月刊,每月1号出刊。常设课程建设、教材研究、教学教研、考试评价版块,覆盖基础教育学前至普通高中所有学科及领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加油站。
欢迎订阅、投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及编辑费)。
投稿邮箱:kecheng@ncct.gov.cn
办公室电话:010-58556775

爱我,请给我好看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