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什么?

学术   2024-09-20 07:27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方话》

在写《课堂是什么?》时说,有机会写篇《公开课是什么?》,今天,就动笔写了,离写好《课堂是什么?》只有二天时间。任何“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放在此处,是否适合?任何一次“巧合”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机会”。这句话放在此处,是否比前一句更恰当!


言归正传,关于公开课,一直有两种明显不一的声音,一种是赞扬、赞美、赞赏,从内心喜欢的那种;一种是贬低、贬损、贬斥,从内心反感的那种。公开课到底是啥?竟然引起如此大的认知“反差”呢?



1


公开课是什么?

支持公开课一方说,公开课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炼丹炉”;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照妖镜”;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活耙子”;等等。

1.公开课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练丹炉”。好多老师说,是通过公开课“历练”,让他(她)一次又一次的备课,一次又一次的请人听他(她)的课,一次又一次围绕这堂课接受不同人的观点、建议与指导,一次又一次围绕这堂课进行反复、立体、系统的修改与反思。如:备课环节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内容设计,课堂环节设计,课堂方式设计,课堂问题设计等等;授课环节要从授课结构与节奏,从授课场景与内容,从授课方式与氛围,从授课教师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方面思考;等等。


教师通过这样反复的打磨,过程是艰辛,甚至于痛苦,但效果是显著的。如:认真阅读对理解课标、教材有很大帮助;尽量考虑不同类型的学生,并为之思考提供什么;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不同现象,做好应对的准备;训练并纠正自己的一些习惯,使自己尽量少犯错;提升自己的一些能力,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等等。


2.公开课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照妖镜”。校长、教研员、教师对课堂外显和形象的理解,大部分都来自于课堂,而他们认为的“理想课堂”,则来自于他们听到的公开课。公开课成为人们对课堂理解的“模子”与“样态”,也就成为“好课堂”的标准。大家以公开课的标准与样子,来认识课堂、分析课堂、评价课堂。


通过公开课,可以让授课教师发现自身的优与劣,这些发现来自于自身、学生和听课教师等三个渠道得以反馈,从而增加审视、反思课堂渠道,并赢得修正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让听课教师以“专业第三者”,去观察课堂,从而了解课标与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教学方式使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习惯及状态等方面,对自身课堂教学有启发与反思。这样,公开课就能达成帮助教师认识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修正课堂,从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效益、发挥公开课正向而积极的效能。


3.公开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活耙子”。公开课分好多类型,有示范课,有指导课,有汇报课,有研讨课,有竞赛课,有同课异构,等等。无论那个类型公开课,是授课教师自己课堂教学成长的“活耙子”,是听课教师审视课堂教学的“活耙子”,是校本教研之课堂教学研讨的“活耙子”。


不同类型公开课,有着不同作用,公开课是学科组、学校和区域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常用方式。通过不同类型公开课,试图帮助与研讨不同类型教师,不同类型课型,不同类型课堂现象,提供可见、可触及的直观“案例”。用这些公平课作为“耙子”,供大家“瞄准”,供大家“射击”,供大家“模仿”,供大家“解剖”,以提升大家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2


公开课是什么?

反对公开课一方说,是教师争名获利的“捷径”;是教研人员的“一亩三分地”;是校长办学治校的“金字招牌”;等等。

1.公开课是教师争名获利的“捷径”。有人认为,公开课不是常态课,没有实际价值,而且,公开课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打磨”出来,不具有原创性,并且使课堂不具备真实性的前提。有人认为,公开课过于重视课堂的“感观性”,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的“展示”。也就是说,公开课是站在教师“一厢之情”思考教育、思考课堂、思考效果,没有考虑课堂中师生真实的“生成”与“灵动”,故不能称之为课堂。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式教学比赛,目的是获得各种荣誉,以及为职称职务晋升做准备。这使公开课的出发点不对,让公开课的“功利性”过强,而非站在本文前面所说的各种“提升”立场去开展公开课。


有人认为,公开课需要多次“打磨”,这些“打磨”是为了课堂展示,为了课堂竞赛,并不是站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而是为了符合与迎合评审的标准与要求。这样的公开课类似于武术比赛中的“套路表演”,而不是武术的“搏击”,没有实战价值。这样的公开课就会出现“走样”与“变味”,如比赛性的公开课,很难在常态课中落实,以至于出现上公开课与常态课并不一样的现象。


2. 公开课是教研人员的“一亩三分地”。中小教教研室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按教育行政部门按教学规律领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研究中小学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公开课是课堂教研活动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发现与培养优秀教师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本区域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手段之一。


有些地方教研员,为了“掌握”话语权,把包括公开课在内的教师培训、教师比赛等方面,作为一种资源,使之变为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让其他力量介入。这些现象正在逐渐扩大,并形成一种现象级的现象,还正在朝着“专业行政化”和“行政式专业机构”方面前行,这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关于公开课的作用,公开课的选拔,公开课的结果,公开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出现偏离公开课主要方向的轨道。如果这样,教研活动是达不到预设效果的,还会形成不良的教研氛围,破坏区域教研、教学、队伍建设的教育生态,甚至于影响区域整体的教育生态优与劣。


3. 公开课是校长办学治校的“金字招牌”。学校办学治校成效如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而基础性指标。学校校长培养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是本职与本分之事,也是关键工作。校长重视各种类型的师生活动,并通过师生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积极开展师生展示,师生竞赛等活动,尤其是针对教师业务培训与竞赛。


有些学校和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以个别教师替代教师队伍,以个别教师成绩替代教师队伍建设成绩,以个别教师部分成绩替代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成绩,以个别教师部分成绩替代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成绩等问题。这些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也是不科学的。




3


公开课是什么?

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且是之一,不是唯一。抛开立场之争,回归公开课本源进行讨论。

公开课是什么?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落地方式之一;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理念路径之一。


公开课能成为“策略之一”“手段之一”“方式之一”“路径之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公开课要上真课、真上课、课真上;那就是公开课要常规上,常规课要公开上;那就是公开课目标是通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再具有在各种教研活动、公开展示、观摩比赛中获得认可与表彰能力与水平。


公开课是什么?是区域与学校教学研究,尤其是课堂教学研究重要方式之一;是区域与学校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主要方式之一;是区域与学校研究课堂,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关键方式之一;是区域与学校带领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认识课堂、提升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等等。


公开课要成为上文所说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方式之一”“关键方式之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公开课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目的,要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的,要以落实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为目的,要以促使广大教育工作关注、重视、研究课堂教学为目的。否则,公开课难以支撑上述的四个方式之一。

公开课要达到以上的作用,还有些方面需要厘清与重视。


1.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关系决定公开课的作用。


公开课不是常态课,与常态课有区别。更为直观的说,公开课是相当于“演出妆”,常态课是相当于“生活淡妆”。要求公开课与常态课一样,是理想的“正确”,现实中还是很难做到。与其做不到,不如承认现状并划出边界,避免更大的“误会”与“损伤”。


公开课不是常态课,与常态课有区别,但他们不是截然不同。公开课是常规课的“升级版”,常规课“骨骼与肌肉”是公开课的“基础”;常规课是公开课的“延续”,应该具有与包含公开课的“气质与味道”。


公开课可以提升常态课质量,常态课是可以促进公开课效果;公开课能提高教师常态课水平,常态课是可以积蓄教师公开课能量。


2.公开课的“观感性”不是公开课的“灵魂”。


因为公开课有“观众”,所以公开课会考量“观感性”,但更要考量课堂“效果”;常态课考量最多的是课堂“效果”,鲜少考量课堂的“观感性”;这是课型决定的。无论什么课型,可以考量课堂的“观感性”,但课堂“观感性”的考量应该不及课堂“效果”。


课堂的“观感性”与“效果”之间关系。公开课的“观感性”与效果之间不是分割的,还是互为支持的,所以他们之间并不矛盾。如果,公开课的“观感性”与效果之间割裂,不再互相帮助,他们之间就产生矛盾,且相互影响。


有些公开课,把“观感性”作为课堂“灵魂”。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本末倒置,也违背公开课的基本目标和课堂基础原则。无论什么课型,课堂教学效果与师生课堂学习状态,都应该是课堂的“灵魂”。


3.公开课的目的要分类理解。


公开课要承担比常态课更为多元的目标,除了常态课的目标外,至少还有研讨、交流、展示、指导、竞争等方面作用。


大家对公开课就需要分类理解。前文中,都分别就公开课与常态课如何分类做了诠释,在此就不再重复。


只有对公开课目的的分类理解,才能让公开课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才不会让公开课走偏走歪,才能让公开课继续且持续“公开”。

 

公开课是什么?是一种课型,主要是从他的形式与作用方面进行定义。公开课要坚持“课”的原则,包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效益原则,标准原则,等等。希望一些“走远”“走偏”的公开课,要回归教书育人的轨道;也希望一些对公开课有不理解的,要分类理解,切不可一刀切。殊不知“一刀切”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世界不是只有“对与错”“黑与白”“左与右”。教育工作者就更不应该,也不可以有如此“简单”的认知与逻辑。







推荐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推荐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章↓↓↓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