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效果很不理想,《导与练》练习题,猜人物,学生做的乱七八糟,一看就是没有读书。
开学第一周,接着布置阅读任务,先阅读前两篇,《探寻红色中国》和《去红都的道路》总共60多页,内容不是很多,又布置了阅读任务,斯诺探寻的路线、交通方式和他所遇到的人。
周日收上来的作业,有好多应付的,粗线条的,字大行稀。
我跟学生说,里面出现的人物,你们要注意辨别,他的关键性事件,他的性格,他的特殊经历等等。
我会出测试题,来检测你们的阅读效果。
我从周一开始阅读出题,断断续续,终于完成了20道原创选择题,这是我依照出现的顺序,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
人物事迹、性格、特别爱好等等很全面了。
从周一,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后就给学生布置了检测任务,方向,形式等等都已经明确地告知学生,到今天周五也有4天时间准备。
但今晚检测出来的结果,我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情况很不乐观。
20道猜人物的选择题,涉及的人物有杨虎城、张学良、王牧师、邓发、李长林、贺龙、周恩来,全班45人错四道以下的只有11人,占比四分之一,不及格的有17个,这17个同学可以说没怎么读。
平行班的有4分之一及格,将近四分之三都不及格,不读书的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读不下去这类的书,是一方面。
纪实作品本身,特别是历史方面的纪实作品,学生兴趣不是很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读不下去无论哪种书。
当我把今天检测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明天将进行加时阅读晚些接孩子时,有几个家长给我发信息。
吐槽了孩子读不下去书的情况——这个分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希望对孩子严格要求。
还有一个学生对留校加时阅读很不满,直问为什么,明明自己读了呀,后来分析他错的题目,贺龙这个人物,个性如此鲜明,比如“一把菜刀建政权”“极其爱马,一匹喜欢的马给敌军俘获了,去打仗又夺了回来”这些都是关键性事件,只要读了贺龙的有关文字,这些你都能猜得出来呀。
他跟我说了实话,自己一读书就打瞌睡,读不下去也记不住啊,去年让读的《海底两万里》我只刷视频,几十分钟就看完了,这本书能不能只背事件和人物之类的题?
乖乖,背这些知识点和看书哪个更累?
情愿去背也不愿读的快捷功利思维,这也是不愿意读书或读不下去书的原因。
其实读不下去书的孩子不在少数。
你很少看见在教室里捧着书读的孩子,(当然这也有很多原因)自习课,课间,如果看到一个静静地阅读地孩子,那该是多美的一道风景啊!
跟我抱怨不想加时阅读的学生半开玩笑半吐槽班里的L同学,说他看《红星照耀中国》有时都是在老师的语文课上看的,我很爽快地回应他,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你不感兴趣,我情愿你上课读这样的课外书。
说实在话,因为我读书时代,没有什么书可读,也没有哪位老师引领阅读,我是缺了读书的那一课,吃了很大亏,现在拼命地恶补,错过了关键期,一些人格的塑造和生命的气质不是想补就能补回来的。
我买了讲《庄子》及尼采的哲学课程,买了啃读经典课程,参与一年阅读童书100本挑战活动,虽然有时啃起来写起来就像蚂蚁搬家那样,一点一点,但不敢停止。
我深深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所以现在才非常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够大量的阅读。
这段时间,我也在读魏智渊老师的《儿童读写三十讲》,在听《儿童阅读指导课程》,深知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就像书里所讲: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够,不只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且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的语数外和数理化的学习。
所以小学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二是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而且这种阅读还得需要海量阅读,从小学低段绘本阅读开始,到三四年级每年100本左右,最后形成自动化。
当然,已经不是童年现在已经成为少年的孩子们,海量阅读已经不现实了,就只能开始经典阅读。
我们老师和家长有时需要干预,比如自幼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的,对书籍是麻木的,喜欢打游戏,玩手机,对文字阅读极不耐烦的,阅读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不愿意挑战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
《儿童读写三十讲》里的有些建议,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固定且有规律的时间保障、远离电子产品等干扰的阅读环境、共同阅读的同伴环境。(这个学校就能进行),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去图书馆,那是一个非常安静适合读书的环境。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其次是外部激励。
一是定期的阅读庆典,阅读品质特别高的,阅读进步特别大的,设置相应的奖励,并让孩子分享经验。
二是通过导读来诱发,讲好故事开头,引发阅读的愿望,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再者内部激励。
就是通过整本书阅读,把孩子不断带入最近发展区,对真正的好书,产生兴趣,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帮助孩子看到书中隐含的冲突与主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过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如果家长老师爱上阅读,能跟孩子一起探讨,这将是“终极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