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教育行走的余热还在,关于研习的心得还想接着写下去,今天,用数字“一二三”接着梳理,梳理的过程也是复盘。
记住了一句话:
这次行走,我记住了一句话,爱哲教育创始人马志娟校长在讲爱哲教育的理念时所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教育,让我们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想,为什么教育行走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来自祖国各地的老师们,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痴情地跟随了八届,七届,还有来自新疆,黑龙江的老师,要做几十个小时的车自费来火热的长沙参加教育行走。
那些舞台上肆意绽放的生命,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那些没有经排练的舞蹈,旗袍秀,东北大花……嗨翻全场,那种律动有种爆发力,能够感染所有人,一个草根舞台上都是熠熠生辉闪闪发光的另种老师们。
那种真正的快乐,就像童年一样的肆无忌惮。
这是跳脱于平时琐碎庸常的工作之外的,是逃离于与学生斗智斗勇而后沮丧的,是挣脱在平时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外的。
就像行走之歌里所说的那样:“自由的教师创造自由的乌托邦”,几天的教育行走,让我看到了一种很强大而又很自由的场域,让我们自己发现并体验了我们的另一种可能带来的愉悦。
来自天涯海角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不仅是要分享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更重要的就是眼界境界与信念的一种碰撞与交流。
两点感想:
1、看见并发现学生的另一种可能
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仍被“分数论”所裹挟,我们做出一些改变有时是很难的,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尽可能看到他的另一种可能,比如他的其他学科的优势,他的进步幅度,学会发现他的亮点。
教育终极一生的目标是能够看见孩子。
而能够看见,是需要智慧的,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去功利化的。
而这些是需要有些底气,而底气是从哪里来,是需要提升你的专业素养的。
而怎样提升专业素养,是需要大量阅读的。
2、用读书打造自己的精神面相
张文质老师曾讲过,一个人40岁以后,是要为自己的面相负责的。
40岁之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而40岁之后的面相是需要自己负责的。
一个人是有精神面相的,那精神面相是什么样的呢?
好的精神面相是从容、轻松,是对抗功利化的,急躁、激进、生气、动怒、失控、小气、易怒的这样的“下层气质”。
而打造这样的精神面相靠什么?
读书。
“行走红地毯”,教育行走里的这个活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那些气质优雅拿着自己的专著潇洒地在台上行走的已经出书的美仁们,不就是我们现在向往,未来所希望的样子吗?
你看他们的精神面相,哪一个不是熠熠生辉,闪闪发光,而这样的底气来自于什么呢?
那种轻松,还有从容来自于什么呢?
他们在自己专业上的探索与精进。
就像产出的自己的宝宝一样,经过了好长时间的准备才孕育出来的。
三个行动:
1、聚焦
要找自己喜欢的,自己的长板,然后聚焦,就像挖一口深井,围绕一点深钻。
一年签约六本书的冯稳秀老师,深钻自己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差不多把所有市场上关于写作的书都买来,然后研究,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梳理,就是一种聚焦。
比如我现在带领学生微文写作,假期应该能为学生作品出版结集。
2、读写
实实在在地带领学生读写,读经典,并尝试开发课程。
在25号上午的探校明达活动时,我去聆听了明达学校由张双老师带头做起的《读写行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比如以读《论语》为例,明达学校的做法是:
一是实实在在的师生共读+主讲人会上讲解(固定时间,周会)
二是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分阶段年级进行)比如《论语》飞花令,比如背诵小达人,比如为孔子画像,比如分类整理(主题式)
三是读写共生,融入生活。学习论语的感受,遴选座右铭,并阐述理由;生活情境下的论语作用…
读是为了更好地学,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用与无用,有痕与无痕之中更好地去尝试平衡。
3、坚持
对自己实践过的要及时复盘并坚持记录。
这一点,我平时做得并不好,上了一节公开课,上完了就觉得任务完成了,没有复盘,这一节课就白上了。
好像听过丁素芬老师分享过,上了一节公开课,你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写作复盘,比如你的理解,你想怎样设计,实际情况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重复讲了很多次的课每次感受都一样吗等等。
其实我们从一次学习到改变和转化的距离还有很远很远。
需要我们不断地复盘,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行动,不断地精进……
深度复盘,就是思考;持续行动,就是精进。
学习一直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