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专栏丨大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凝聚服务群众的功能

职场   社会   2024-12-19 10:11   北京  

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


凝聚的手段:组织化和福利传递;服务:解决民生困难、促进社会联结和社会整合‍‍‍‍‍‍‍‍‍‍‍‍‍‍‍‍‍‍‍‍‍‍‍‍‍‍‍‍‍‍‍‍‍‍‍‍‍‍‍‍‍‍‍‍‍‍‍‍‍‍‍‍‍‍‍‍‍‍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1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要求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中央一直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二十大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中央强化社会工作建设,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内外情况比较复杂的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包括社会工作服务在内的专业社会工作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紧紧围绕凝聚服务群众,有效做好具体工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凝聚与服务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工作。凝聚着眼的是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它以物质利益或精神魅力及权力(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精神的)为前提。吸引方(处于中心者)以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或价值资源)为基础,通过向他人输送和传递这些资源或机会,吸引有需要的群体产生趋中心行为。这种做法也包括在凝聚对象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有影响力的人员,实现直接或间接的向心力。凝聚有两个基本手段:组织化和福利传递。凝聚的组织化措施在于,在对象群体中构建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并培育富有魅力的成员,从而引领松散人群向中心靠拢;福利传递即通过满足对象的需要、解决其利益方面的问题而吸引松散人群。这也是外在影响施加和内在利益吸引两种做法。具体到党的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前者要在拟凝聚人群中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党组织并支持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实现对该群体的凝聚,其中包括以精神价值追求为中介凝聚群众;后者来自党和政府对民众生活的惠及和支持,协助解决其生活方面的困难,为其发展提供机会,进而产生向心力。当然二者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服务是直接向他人提供好处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包括向服务对象提供其需要的物质资源、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尊重和承认其地位等。服务以解决民生困难、促进社会联结和社会整合为直接目的。当然,服务不是简单的给予,更不是施舍。它是对服务对象来说的福利物(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包含了积极情感的、方法得当的行动提供。对于一般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来说,能促进其获得更多收入、在生活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帮助更为重要。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领域人群提供服务,对实现凝聚而言更为基础。从党的治国理政的角度看,社会领域适宜的“再组织化”是重要的,加强党建的组织化方法是必要的,民生服务的提供则更加基本,因为“社会领域”(体制外)大量人员的基本生活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化、不确定性挑战。特别是其中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需要物质利益的基本满足。
党的社会工作应该通过服务和社会关怀来实现凝聚功能。但是,一般的、形式化的、自我政绩式的“服务”和“关心”群众,并不一定能使群众产生凝聚行为,因为后者有基于自己需要被满足的状况和对他人服务行为的评价。在提供支持者和得到帮助的对象之间,工具性的互动并不一定产生真正的凝聚行为。而真情实意、科学得体的服务-接受服务的合作,则能更好地产生凝聚效果。这也是一些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化做法应该注意的。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同理、平等、尊重和能力发展。它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恪守助人自助的理念,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科学地提供规范的、有人情味的服务,更容易获得服务对象的积极评价。这种服务,不但能解决服务对象的生活困难,而且可以引发服务对象对党和政府的凝聚行动。因此,应该大力发挥社会工作服务在凝聚服务群众中的优势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12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王思斌专栏丨理解“社会工作”:Social Work还是Society Work

王思斌专栏丨理解“社会工作”:Social Work还是Society Work

王思斌专栏丨保持和用好社会工作的积极成果

END


微信责编:徐蕴

杂志责编:夏学娟

微信制作:谢霄 

审校:李海雁
审核:颜小钗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哦!

中国社会工作
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