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丨专业社会工作让基层民政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

职场   2024-12-25 10:56   北京  

2024年,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深化民政事业改革。其中,涉及养老、儿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中均提出要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服务。实践中,民政领域社会工作者也在养老、儿童、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民生保障从补缺型到普惠型、从保基本到促发展转变,让基层民政服务更专业、更精准、更有温度。

养老服务:促进供给优化

入住泰康之家·申园的洪阿姨性格较内向,不太欢迎工作人员进入她的居所。2023年10月,洪阿姨爱人离世,让她一度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社工孙雪文迅速登门拜访,及时与洪阿姨的管家和家属进行沟通,商讨如何更好地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孙雪文得知,洪阿姨对串珠手工艺品情有独钟,于是帮她找到了有同样兴趣的王阿姨。两位长辈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王阿姨更是亲切地称呼洪阿姨为“洪老师”。2024年,社工又为洪阿姨策划了一场手工艺品展览,洪阿姨收获了一大波赞美,这让她找回了久违的自我价值感。

孙雪文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3年6月底入职泰康之家。在泰康之家·申园,像她这样的持证社会工作者有20名。作为国内头部养老机构,泰康之家从2015年燕园开业伊始便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0年来,作为泰康之家“1+N”多学科服务团队中的一环,社工承担了需求评估者、心理支持提供者、社区资源整合者和权益维护倡导者等角色,在机构养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多个政策明确提出,在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等方面积极吸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将从特困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扩展,社会工作因其服务的专业性和队伍的职业化,将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供给的进一步优化。

上海复源社工师事务所于2024年1月承接了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开展高龄纯老家庭社区医养照护服务项目。“要让居家高龄老人的专业介入、需求回应、政策资源链接等方面有体系化的服务对接。”社工唐艺多表示。

社工设计了“建档+随访+跟进”的服务模式,形成了以社工为服务主线,社区医生、志愿者参与日常跟进,其他老龄相关工作人员辅助参与的条块化助老服务格局。社工将资源链接服务进行升级,将家庭清洗、理发、配药等服务送上门,高龄老人不出家门就能获得所需服务。针对家属,社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普及养老护理常识;针对志愿者,社工开展沟通技巧、政策导向等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

相比城市,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的短板更加明显。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各地乡镇社工站(民政服务站)结合当地老年人需求,广泛开展包括助餐、探访关爱、兴趣活动、社会参与、医康养结合等服务。有的站点还承接了农村幸福院、村级邻里互助点等互助养老服务平台运营,探索“政府帮扶、社区领办、社工站运营、慈善资源补充、志愿者同行”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资料图)云南省曲靖市壹宁公益发展中心社工在沾益区西平街道文昌社区开展独居老人陪伴活动。图为社工和老人一起包饺子。(摄/李永)

儿童服务:促进权益保护和个人成长

在浙江省海宁市许巷集镇社区,常住人口60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就达5000人左右。社区社工在日常民情走访中,发现流动儿童小艺(化名)急需帮助。

小艺是一名9岁女孩,小学三年级在读,祖籍湖北农村。父母离异后,监护权归父亲。父亲从事海员工作,常年漂泊在外,收入不稳定,母亲离异后去向不明。奶奶前两年突然病逝,小艺现在和爷爷独自生活。爷爷身体不太好,平时靠捡拾和变卖废品为生,以补贴家用。

评估小艺的困境后,社工链接了一笔临时爱心救助款,还链接了“社会妈妈”(市妇联主导的品牌公益项目)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和陪伴支持,加之社工的定期探访和社区活动邀约,逐步建立起社工、“社会妈妈”与小艺之间的情感维系。社工还联系上小艺爸爸,反复沟通,努力为小艺“寻回”父爱。最终,小艺爸爸决定辞去海员的工作,找了一份离家不远的工作,回到小艺及其爷爷身边。

在许巷集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利锋看来,流动儿童居住在“新”城市、“新”小区,但因流动性大,其陪伴与爱、接纳和融入、自尊与自我发展等需求易被忽略。社工的介入,可以让流动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增能服务,促进儿童权益保护和个人成长。

2024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面向流动儿童群体专门制定的关爱保护综合性政策。该政策明确了社会工作者要提供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心理健康关爱等服务。

不仅是流动儿童,所有困境儿童都是社工关注的重点人群,权益保护、物质救助、心理关爱、成长帮扶,一个也不能少。

孤独症儿童常被人称作“星星的孩子”,是困境儿童的典型。广州市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新塘镇社工站项目后发现,辖区有28个孤独症儿童,普遍面临康复帮助不足、生活起居照料长辈包办、被“标签化”等问题。于是,社工周雪仪组织同事、志愿者骨干和核心家长共同研发了心智障碍儿童成长记录手册、儿童家庭融合实践指南、儿童融合技能手册,构建了“手册指引+家长主导+志愿陪伴”的成长模式。

3年来,新塘镇社工站提供了63场次社区融合服务,包括社区出行、志愿伴学、公益课堂、家长组织培育、公众倡导、绘画疗愈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习出行技能与规范、体验职业、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与发展可能。项目实施以来,越来越多孤独症儿童家长愿意“亮身份”。“只有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希望”成为家长的口头禅。

▲12月5日,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大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带领“韵•贝蕾”小义工服务队探访社区老人。图为社工陪伴小义工们为社区老奶奶表演和献礼。(供图/蔡冠星)

救助服务:促进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满足

居住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的李格(化名)今年48岁,在家务农,因患胃癌于今年2月开始住院治疗,截至目前已自付医疗费8万多元。他的大女儿读大专,小女儿读四年级。李格患癌后,靠妻子务工维持家庭生计。

今年4月,困境中的李格夫妻通过村委会找到“双百”社工饶莉萍。了解清楚求助实情后,饶莉萍联动村委会协助李格家庭申请支出型困难家庭,获得了4万多元的医疗救助。后又从支出型困难家庭转为“低保边缘家庭+单人保”,还帮助李格大女儿申请了大学生助学贷款。为鼓励李格积极乐观地治病,社工和村干部经常入户探访,为李格提供心理疏导。

今年以来,民政部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等工作,发布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实践中,社工实施分层分类救助服务,除了针对传统低保、特困救助对象,还把服务拓展到低保边缘群体、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加强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

社工在助力保障好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同步关注其发展性、精神性需求,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完善“物质+服务”新型综合救助格局,促进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而对于临时遇困和流浪乞讨的人员,民政部门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和专业服务优势,参与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

帮助流浪30余年的七旬老人谢老回家就是社工参与临时救助的成功案例。谢老离家多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周边城市独自靠拾荒生活。邵武市救助管理站在街巡中发现谢老,联合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救助帮扶,提供衣食救助、劝导返乡、慰问关怀、看病取药、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服务。

谢老宁愿流浪也不愿返乡,救助站社工殷迪、春暖社工黄国勇开展个案服务,帮助他解开心结。谢老身份证遗失,社工又陪同他前往派出所补办证件,却发现其户籍信息已注销。由于恢复户籍、办理特困均需本人回户籍地办理,救助站与社工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和谢老家人取得了联系。今年12月7日,流浪30余年的谢老终于回了家。

▲(资料图)浙江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街道社工站社工带领辖区心智障碍小伙伴外出团建。(供图/孙媛媛 张雨晴 李宇轩)

从补缺型到普惠型,从保基本到促发展,2024年,社会工作在民政领域持续发挥着专业作用,让民生建设更加贴近民意、触及民需、温暖民心。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

记者:许娓 周佩滢(记者张婷、颜小钗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4年12月25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老年服务案例丨“一键下单,服务到家”,居家养老实现私人定制

救助案例丨失去爷爷这个顶梁柱,准大学生一家深陷困境,社工来了

END


责编:李海雁

制作:谢霄
审校:夏学娟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哦!

中国社会工作
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