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人讲河东轶闻丨运城人听运城故事
征文展播
三管银杏源杯
满园风色
董自光
我偏爱银杏树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我居住的江南小城太仓,最古老的一棵树就是银杏。它是建于元代的孔庙门前的古树,有700年树龄。
印象中,太仓孔庙门前有四棵银杏树,据地方志记载,其中靠西边的一棵最大的,系元代旧植,其它三棵是清代补植的。这四棵银杏被称之为斗笔、大楷、中楷、小楷。银杏的树下是一个半圆形的泮池,算是砚台,泮池南面是一座土坡之山,文雅点的叫文山,因为是文庙前的山,但老百姓都叫它笔架山,说是搁这斗笔、大楷、中楷、小楷的,很形象,老百姓有智慧啊。
我读初中时,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孔庙。那时,城里的学生没有寄宿的,学校也不供应中饭,中午也要回家的,也就是说每天有四次要经过孔庙,要看到这四棵银杏树。这四棵银杏树,700年的这棵最奇特,一是腰围粗,得好几个孩子才能合围;二是树上有鸟窝,有七八个之多,是鹳雀一类的鸟,个头挺大;三是有一根横挑枝,伸向泮池水面,最有意思的是这横挑枝上又有一根垂直向下的枝条,入诗入画,是拍照的绝佳背景,可惜,五六十代时,谁家有照相机啊。可儿时的记忆非常清晰,那种美,刻骨铭心。
1963年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电影《飞刀华》时,看中了太仓孔庙前的这棵造型奇特,且树龄古老的银杏树,就让“义胜班”的艺人背靠古银杏树身,双手张开,这时有飞刀绝技的杂技艺人华少杰(艺名飞刀华),蒙眼飞出小刀,扎在艺人的头上,与身体的四周,看得观众触目惊心,连连惊呼。放在如今,这棵古银杏百分之百成了网红打卡点了。
不知与这电影有没有关系,仅仅过了没几年,突然,来了一拨军人,说是空四军的,说军工需要,要砍伐这棵古银杏。这理由在当时时很硬的,似乎无法反对。但附近老百姓出于对古迹古树的爱护,还是群起而反对,阻拦不让砍伐,可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最后,还是被伐倒了。结果让来人大失所望,原来树是空心的,只有一窝蛇,那木材根本派不了用场,可能这原因吧,加之触犯众怒,自知理亏,另三棵就没有被砍伐,但小城标志性的大树就这样没有了,令人扼腕叹息。
说实在,这四棵银杏树当年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与韵味,春天,嫩芽萌出,生机无限;夏天,绿叶满树,绿荫匝地;秋天,黄叶灿灿,果实满枝;冬天,雪压枝头,鸟窝成景。都可以写诗,都可以入画。
我见过有人来树下写生,那银杏树在画家的笔下美得亮眼,至今难忘。
七十年代初,我去了微山湖畔的煤矿,一去20年,在家乡回忆的蒙太奇镜头中,少不了银杏树的画面,甚至在梦中,还会梦到。
再后来,我成了作家,在多篇小说中写到过银杏树,写过《金灿灿的落叶》,写过银杏树下的吹箫人,古树,黄叶,衣袂飘飘的白发老者,优雅动听的箫声,有色有音;我还写过收集银杏叶的老人,用以煮水喝,治疗高血压;还写过随笔《月季花、夹竹桃与银杏树》。因为我发现,有古银杏的地方,往往是老庙基的所在。为什么僧人坚持种这种生长极慢,他这一代都可能看不到成材成荫的银杏呢,因为他们有信仰,坚信子孙后代能看到。而现在某些干部偏爱种夹竹桃,无非希望第二年就见花,甚至有些“冒号”只热衷于种月季花,就是要求月月有花,完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幸喜的是我们当地的古银杏如今都保护了起来,都编号挂牌了,令人欣慰。
我还注意到,个别城市经出现了种银杏树为行道树,这是大手笔啊,或者说是有远见的,比之那些只想种月季花的领导,境界不在一个层次。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本期责编:冯韶华)
往期回顾
关
注
我
们
了解古运新城
运城网信备案A00555
喜欢本文就给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