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人讲河东轶闻丨运城人听运城故事
运城“闹酒”与
“冯氏醋酒法”诞生记
冯建国
题示:“冯氏醋酒法”是运城“闹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运城人喜欢“闹酒”,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说明运城人热情好客,这片土地热情奔放,酒文化底蕴深厚。记得前几年有位外地人写了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说,他在运城酒场上落荒而逃死里逃生,差一点如何如何,直到回到了家里才觉得万幸。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味道?我不排除。有朋友说我是劝酒高手,常常让对方不得不多喝几杯,但我也从来没有给谁往死里劝,更没有捏住对方的鼻子去灌,怎么就会轻易“壮烈”了呢。尽管这位老兄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巍巍然,大哉、壮哉,运城!”不乏赞美之词。不过,我还是对他说的那句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话耿耿于怀。
直白一点讲,正是这位仁兄对运城的酒文化的不甚了了,才会产生出这样“愤世嫉俗”的感慨来。我们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更有着“酒的故乡”之誉。“酒圣”杜康被视为酒的发明者之一,他的故事和传说为运城的文化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史载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的杜村是杜康的故里,村子里原来有杜康祠和杜康故里牌坊等等建筑,村南鸣条岗上还有杜康墓。那墓地我曾去过,至今还存有圆形封土堆一座,南北长21米,东西宽11米,高3米,周长100余米,当地群众称其叫做“杜康垴”“老坟地”。而刘伶醉酒三年不醒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鸣条岗上。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带纬度气候适宜,出产的葡萄酿出来的葡萄酒,不亚于法国的任何品牌葡萄酒。
《安邑县志》:杜康墓在中杜里
有人曾这样描写酒:你呀你,既入朱门豪宅,又进村舍陋院。既流溢皇室的金樽,又盛满农家的粗碗。我们运城人的酒文化正如酒一样,既体现在日常生活里,也活跃于社交活动中,正所谓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运城人向来热情好客,有亲朋好友登门,或家中大事小情,通常都会欢聚一堂,精心安排宴席,满桌子丰盛可口的菜肴,酒则是每次聚会的高潮。而运城人更讲究饮酒的规则和礼仪,劝酒和饮酒都成为了一种别样的艺术,喝起酒来举杯碰盏,相互致意,尽显礼仪风范。吆五喝六,猜令划拳,更让酒场气氛热烈,常常会让人心旌摇曳,欢愉万分。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对运城人的精准表达,也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优秀习俗。运城人打心底喜欢有客人到来,而且就算家境再贫寒,掏箱底儿也要将客人招待好,饮酒则是最尊贵的礼仪。在运城人看来, 无肉不成席,无酒不是宴,没有酒似乎就是没有足够的诚意。开席之际,常常是大家先共饮三杯,以表示人生相逢本是缘,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然后主宴者开始敬酒,以尽地主之谊,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运城人的实诚还表现在敬酒之前先“打铁”,就是先端起酒来自饮三杯,取打铁先得自身硬之意。接下来是一清、二敬、三杯碰。尽管在外地人看来,客人喝三杯主人才一杯似有不公允。但是细数这一圈子轮下来,客人多喝两杯,而敬酒者要喝多少杯?那么到底谁为刀俎谁鱼肉呢?
我曾做过数年企业和机关的办公室主任,在那个吃喝风盛行的年代里,喝酒更是一种标配。我敬过别人也被别人敬过,劝过别人也被别人劝过,可以说是“酒精考验”出来的酒场战士。好在当时年轻气盛,身心无碍,喝酒常常以斤来论输赢,烂醉如泥也曾有过案底。依我的经历而言,酒桌上的办公室主任风光也憋屈,既是“酒喷子”,也是“酒罐子”。所谓酒喷子,就是为了能够让客人们喝好,便要学会劝酒。或是投其所好,或者挖坑埋雷,前提是让对方把酒多喝了,还绝对不能引起反感。所谓酒罐子,就是自己要有能装下酒的皮囊,既要抵挡住一切“糖衣炮弹”的侵蚀,还要时时化解对方的“轮番攻击”。更要随时准备赴汤蹈火,替自己的领导遮风挡雨,慷慨解围。
喷子和罐子的双重身份,要求做办公室主任在酒桌上的表现,既不能自己洋相百出,也不能让对方频频得手,关键是要把握好那个度,如此方能显得酒场上的“英雄本色”。客人喝好,自己放倒,这是运城人的饮酒之道。为了让客人喝好,宁可将自己放倒,这是一种舍命陪君子的非凡气度,目的是让客人体味到运城人的热情与真诚。按说这个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为之坚守,只是一切俱往矣,如今时代不同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一切从简出发,加之酒驾入刑,更给人们敲响警钟。而且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岁月亦不饶人,身体黄灯频频闪烁。当年的金戈铁马,如今早已不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曾经的烟雨楼台,如今也早已经化为万里云雾悄然散去。于是乎英雄莫夸当年勇,老了再勿吹少年能,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与酒绝缘。
酒戒了,席仍摆,茶水依旧,可是如何共述友谊,做好待客礼仪呢?既不丢失传统礼仪文化,又不违反时代赋予新的精神,也就成了酒桌上的一道新的课题。尤其是我们古运新城文化企业联谊会成立后,大都不是在职人员,又多有时间在一处相聚,喝酒身体不允许,不喝无聊很冷寂。每次聚首时,几盘佳肴上桌,廖廖无几闲语,没有旗厅唱和弹曲的雅致,更没有醉了刘伶,狂了诗仙,张扬了曹孟德,书写了鸿门宴,湿了清明杏花雨,瘦了海棠李易安的满怀豪情,酒桌风景难免黯淡了许多,不由得会想起《西厢记》中的一句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种无聊与冷寂,也失去了运城人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很是令人伤感。
事实上运城人的“闹酒”,附带着一种仪式感,并非是宴席的全部,更非是用来让外地人产生古有 “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今有“运城回来不思酒”的极度恐惧。运城酒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习俗底蕴,不仅体现在饮酒的习惯和方式上,还包括了酒桌上的礼仪和酒令等独特的表现形式上。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们只是一种传承与坚守。也许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但在过去那种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将最好的物质送给尊贵的客人们,是运城人骨子里的一种美德。因此劝酒时会运用各种手法,使得饮酒的过程充满了文化氛围和情感交流。这种所谓“闹酒”文化,不仅体现了运城人的热情好客,也展示了运城人的精神素养和社交技巧,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也许就是运城人的待客之道,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根深蒂固的“闹酒”文化不会因此而消亡,会经过另一种形式涌现和延续。这不,那次我们在一个叫稻花香饺子店里吃饭时,看见桌子上摆放的精美的醋瓶子,忽然间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记起了酒桌上常说的一句遁词: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事实上酒也就是一种宴席的语言,不同的酒类如各地的方言那样,虽然发音不尽相同,却都是一种沟通与交流。诸如酒桌上的白酒、黄酒、红酒、啤酒等等,尽管颜色质地口感不同,然而都是对感情的一种表达。那么我们来一个不喝酒就喝醋吧。这个“奇谈怪论”一经生发出来,即刻就得到了不喝酒人们的一致响应,于是“冯氏醋酒法”诞生了。
说来就来,临阵磨枪,分酒器、小酒盅、骰子等饮酒工具以及其他程序一应不变,只是将酒换成醋,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由于初次尝试,直接饮用陈醋原液,一顿饭下来,六个人喝了饭店二斤老陈醋。好在老板认识,只能忍痛割爱,没有好意思追讨他的醋钱。然而我们自己的肠胃,却表达出了强烈地不满,这便是所谓的“冯氏醋酒”。那么运城人为什么喜欢闹酒呢?以醋替代也成风趣。正如现在文坛上流行的一句时髦套话,写运城就不能只写运城一样。说运城人喜欢喝酒,就不能只说运城人喜欢喝酒。因为运城人的喝酒并不纯粹是为了喝酒,说白了运城人喝酒仅仅是形式,是载体,是过程,而重视友谊,诚恳待人,彰显大气,舍得花钱,才是运城人喝酒的最本质归宿。
运城人善饮且豪爽,通过烈火与诗意交融般的饮酒体验,让客人不仅享受到美食的愉悦,更在于在饮酒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完美地展示了我们运城人的纯朴内心和文化素养。如此而言,对于心脑血管或血糖高的人群,冯氏醋酒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替代方式。只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冯氏醋酒”的诞生也是如此。刚开始喝那原汁醋的时候感觉还挺可以,但几次过后大家发现,一旦喝多了,醋的酸劲不比酒的辣劲能好多少,一样的难受,甚至也有“醉醋”的感觉。只是不会出现像醉酒以后那种景阳冈上助武松三拳毙虎,浔阳楼头纵宋江题诗造反的现象而已。
再次借用一个哲学的术语来进行表述,“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于是大家开展了“三个臭皮匠,胜于一个诸葛亮”的大讨论活动,逐渐琢磨出了加水稀释的工艺良策,果然是好喝多了。后来又有人提议加糖、加蜂蜜,制成了甜醋或蜜醋,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正是在这种不断摸索、不断改良的过程中,“冯氏醋酒”逐步趋于成熟和完美,喝起来清爽可口,别有一番滋味润心田。只是饭店里的醋良莠不齐,那些劣质醋加了水,用筷子搅拌也“顽”而不化,醋沉在下水浮上面。即使是用滚水冲泡开来却也是浑浊不堪,味道更是无从谈起,实在是大煞风景。哪里还会产生出那种让你若梦若醒,飘飘欲仙,让天地颠倒,让世界旋转的惬意?
好在车到山前必有路,在这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了自己的专供醋。何也?临猗三管银杏源卓氏家庭农场的苹果醋,沉封九年了才开缸,百米外醋香都会扑鼻而来。那是纯正的苹果酿就,品质极优,没有丁点儿的杂质,用温开水冲泡,很快便弥散开来。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专职调醋师,谁呀?曾经在农发行就职的薛广立,是一个非常细密而富有创意的人。联谊会每次聚会时,他的包里肯定会装着两瓶子二两重的醋,调配醋酒的工作他当仁不让,也就非他莫属了。每次用多少度的水,放多少量的醋,他都成竹在胸,信手拈来便是极好的“鸡尾醋”,晶黄透亮,色泽诱人。淡一点如啤酒轻扬,深一点似可乐凝香;看一眼直入胸臆,闻一下胃脾舒畅,给我们的聚会平添许多浪漫和趣味。
事实上,酒与醋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单看它们两个的名字,便有几分亲切。除了共同拥有一个象征着酒器“酉”姓外,一个是水,一个是昔,正应了那句“酿酒不成反成醋”的谚语。而且在我们当地的传说中,杜康是传说中酒的发明者,而醋呢?发明者则是他的儿子杜杼,活脱脱的一个家族。据说有一次杜康外出,儿子杜杼在酿酒过程中由于发酵过头,导致酒液变酸,被后人称之为苦酒。如何处理是好呢?他灵机一动,将这种酸味的液体用于蘸饺子,发现味道独特,于是创造了醋。当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在酿酒过程中的发酵条件或环境因素的作用,原本应该酿造成酒反而变成了醋。这么说来,我们运城不仅是酒的故乡,也是醋的发源地了。
我们运城人的“闹酒”,并非是喜欢多喝酒,更多的是喜欢“热闹”,没有输家赢家,输了拳却赢了酒,攻守两端平衡,应是皆大欢喜。在这里的闹,是指将某件事情做得热火朝天,声势夺人,情形热烈。可以说我们运城人喜欢闹也会闹,闹得有声有色,闹得别具精彩,闹得有趣味有智慧。最富魅力的莫过于猜令划拳,举杯畅饮的情景,那才是一个酣畅淋漓,仅划拳就分大拳、小拳,中拳、洋拳,运城拳、临猗拳,打铁的、带金的,一六拳、三七拳,免魁去宝不出十等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到后来引进摇骰子后,更是花样翻新,变化多端,奇招频现,精彩纷呈。这种传统闹酒形式不仅活跃了酒场气氛,也体现了运城人独特的饮酒文化。
在我们古运新城文化联谊会的圈子里,如今不论闹酒还是闹醋,划拳的人不多,摇骰子成了主流。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踢小五”和“吹牛皮”。踢小五属于单兵作战,一对一单打独斗,一般是一个人坐庄,大家分别来应,走一关转一圈,输赢自负,轮流完成。而另一种则叫做“吹牛皮”,属于群英荟萃、团体出击的形式,全桌人员整体参与。在闹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并且诞生和流行出许多行话来,诸如什么“差一点”“对着哩““这个效果比较好”“喝一杯就知道了”等等,时常会引来哄堂大笑,充满了浪漫和欢乐,更增添了大家的感情和友谊。当然这些近似于威虎山上的“山话”,只有我们联谊会中的人知道并领会其含义,其他人一般不会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
“冯氏醋酒法”的诞生,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却也是运城人酒文化的延续和延伸。不过比起酒来说,醋也一点儿都不逊色。正如历史上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所说:“酢(cù)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可见酒醋同源,先有酒后有醋,是一对孪生兄弟,会酿酒定会酿醋。可以说酒是醋的前身,醋是酒的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喝醋也是喝酒。文化是事物的灵魂,像春风化雨一样无孔不入。在我们运城人的餐桌上,每一杯酒或醋的背后都有着温馨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在传递着运城人心灵的温暖。在闹的过程里,大家共同品味生活的点滴,分享彼此的快乐与温馨,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冯氏云:一首拳曲随乐去,半醺酒香入梦来。在运城人的内心世界里,宴请不只是单纯的食物享用,而是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载体。各种美食恰似一种交流的语言,而“闹酒”则更像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起着情感传递与互动的纽带作用。在运城人的宴席上,既要有美食的热情款待,也要有“闹酒”的精彩助兴,方能构成待客的全部内涵。闹酒不仅成为“舌尖上的掌舵者”,而且还是“心灵上的润滑剂”,闹起来显得格外亲切有趣。于是在我们运城人的餐桌上,饮食和闹酒也不只是肚皮的饱腹,它更是分享故事与情感的圣地。在美食与闹酒的相互交织中,文化得以传承,情感得以延续,丰富多彩而充满诗意,成为运城人独具魅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END —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本期责编:冯韶华)
作者简介
冯建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醉心文化,热恋故土。一个自知无为却要为之的痴人,曾做文案,如今闲客。平生略喜孤独,能涂两笔草鸦,有二十几本残书问世,约500万余俗言。最心仪者《千年河东》,最尽力者《走遍河东》(13卷)。最受读者欢迎者《万世人极关云长》,最令乡人添堵者《祸起大河东》……道路还须前行,愿读者岁月静好。
往期回顾
关
注
我
们
了解古运新城
运城网信备案A00555
喜欢本文就给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