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企业:技术领先,产能领跑
1. 天岳先进(科创板:688234)
核心优势:
半绝缘型衬底龙头:全球市占率超30%(2023年),是华为、中兴等5G基站核心供应商,半绝缘型衬底技术国际领先。
车规级突破:2023年通过特斯拉供应链认证,为车载通信模块供应6英寸半绝缘衬底,并启动8英寸研发。
产能布局:上海临港基地规划年产30万片6英寸衬底,2025年目标量产8英寸。
技术亮点:
缺陷密度控制(TSD<500 cm⁻²)接近Wolfspeed水平;
半绝缘衬底电阻率>1E8 Ω·cm,达国际标准。
2. 天科合达(未上市)
核心优势:
导电型衬底领军者:国内市占率超70%(2023年),主攻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
产能规模:北京、徐州基地合计年产能25万片(6英寸),计划2025年扩至50万片,8英寸中试线已投用。
客户绑定:与英飞凌、比亚迪半导体深度合作,进入小鹏、蔚来供应链。
技术亮点:
导电型衬底电阻率<0.02 Ω·cm,良率超60%;
8英寸衬底缺陷密度目标TSD<200 cm⁻²(2025年)。
二、第二梯队:快速追赶,细分领域突破
1. 中电科旗下企业(中电科二所、四十六所等)
核心优势:
全产业链布局:从长晶炉(国产化设备)到衬底、外延、器件全链条覆盖。
军工背景:为航天、雷达等高端领域供应高可靠SiC衬底,技术壁垒高。
技术突破:
8英寸PVT长晶炉国产化,温控精度±3℃(接近国际水平);
开发出低缺陷(TSD<300 cm⁻²)6英寸导电衬底。
2. 三安光电(600703)
核心优势:
IDM模式:从衬底到器件(MOSFET、二极管)垂直整合,湖南长沙基地规划年产36万片6英寸衬底。
车规级认证:2024年通过AEC-Q101认证,进入理想、吉利供应链。
技术亮点:
外延层厚度均匀性±3%(国际水平±2%);
布局8英寸衬底,2025年目标良率50%。
三、新兴势力:产能扩张与差异化竞争
1. 晶盛机电(300316)
核心优势:
设备+材料协同:国产长晶炉龙头,自研SiC衬底技术,2024年6英寸衬底量产。
光伏绑定:为阳光电源、固德威供应光伏逆变器用SiC衬底。
产能规划:2025年6英寸衬底产能10万片/年,成本目标500美元/片。
2. 东尼电子(603595)
核心优势:
跨界转型:从超微细线材切入SiC衬底,获比亚迪战略投资,锁定车规订单。
技术路线:采用PVT法,6英寸衬底良率提升至50%(2024年)。
产能目标:2025年扩产至20万片/年,主攻中低端车载市场。
3. 露笑科技(002617)
核心优势:
设备自研:与中科院合作开发长晶炉,6英寸衬底成本低于同行10%。
光伏聚焦:为分布式光伏逆变器供应衬底,避开车规级激烈竞争。
挑战:良率偏低(约40%),需突破缺陷控制技术。
四、技术对比与竞争格局
企业 | 核心产品 | 技术指标 | 下游客户 | 8英寸进展 |
---|---|---|---|---|
天岳先进 | ||||
天科合达 | ||||
三安光电 | ||||
中电科二所 |
五、未来竞争关键点
8英寸技术突破:
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率先量产8英寸衬底的企业将占据高地;
长晶炉国产化(连科半导体、中电科、晶盛机电)是降本核心。
车规级认证进度:
通过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认证的企业(如天岳先进)更具市场话语权。
成本控制能力:
衬底成本需从当前500-800美元/片(6英寸)降至300美元以下(2025年),设备自研和粉体回收是关键。
总结:国内SiC衬底企业TOP 3
天岳先进:半绝缘衬底全球龙头,技术国际领先,车规级突破明确。
天科合达:导电型衬底国内霸主,产能扩张激进,绑定新能源头部客户。
三安光电:IDM模式全链条布局,长期潜力大,但需加快8英寸落地。
其他潜力企业:中电科(军工特需)、晶盛机电(设备+材料协同)、东尼电子(比亚迪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