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信息
发明名称:一种液相法晶体生长装置及方法
申请人:山东大学
发明人:郁万成、张茜莹、徐现刚、胡小波、陈秀芳
申请号:202411278781.0
技术背景
液相法晶体生长:以晶体生长速度快、温度要求低、过程接近热力学平衡等特点,成为一种主流晶体制备方法。
液相法广泛用于制备硅、锗、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并能有效降低衬底中穿透型位错的影响。
现有问题:在液相法晶体生长过程中,坩埚底部容易形成多晶碳化硅。由于多晶碳化硅具有较高的导热率,会增强坩埚底部的散热,进而导致溶液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影响晶体生长的稳定性和质量。
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设计新型液相法晶体生长装置和方法,解决多晶碳化硅导致的温场不稳定问题,主要技术方案如下:
装置结构:
坩埚及筒状结构:坩埚安装在腔体内部,底部固定有一个空心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内部设置隔板。
隔板与升降机构:隔板的下表面连接升降机构(如伸缩杆),升降机构驱动隔板在筒状结构内部沿轴向移动。
隔板可以在两个位置(A位置和B位置)之间移动,A位置高于B位置。
隔板与坩埚底部之间形成一个气体夹层。
加热与保温:坩埚外侧环绕设置加热装置(如感应线圈)和保温层,提供稳定的加热环境。
气体夹层与气孔设计: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气孔,便于通入气体(如氮气、氦气等)到夹层中,形成绝热层,降低坩埚底部的散热。
晶体生长方法:
基本步骤:向腔室通入气体(氮气和/或氦气),加热坩埚内的助溶剂。
籽晶杆通过提拉旋转机构将籽晶浸入助溶剂中进行晶体生长。
隔板调整:随着坩埚底部多晶碳化硅的形成,通过升降机构逐渐将隔板向下移动。
隔板的移动使夹层的厚度逐渐增加,夹层内通入气体,形成绝热层,补偿因多晶导致的散热增强。
温场控制:气体夹层通过阻断热量传导,维持坩埚内部的温场稳定,确保晶体生长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创新点
(1)气体夹层设计:
在坩埚底部与隔板之间形成一个气体夹层,通过引入气体实现热量屏蔽,减弱坩埚底部的散热影响。
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多晶碳化硅导热率高导致的温度分布失衡问题。
(2)动态隔板调整:
升降机构可以根据晶体生长的进程动态调整隔板的位置,随着多晶形成逐渐加大夹层厚度,从而灵活地控制坩埚底部的散热。
(3)一体化装置设计:
在腔体内集成坩埚、保温层、加热装置、提拉旋转机构和气体夹层系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晶体生长环境。
石墨材质的隔板和筒状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耐热性和稳定性。
实施效果
温场稳定性:
使用气体夹层技术后,模拟分析表明溶液内部的温场分布更加均匀,晶体生长界面的温度波动显著降低。
通过模拟和实验,证实了本装置能够有效补偿散热影响,维持晶体生长前沿位置的温场稳定。
提高晶体质量:
通过保持温场的均匀性,本发明可避免晶体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如位错、裂纹等),从而提高晶体的完整性和均匀性。
长期生长能力:
本装置能够适应长时间晶体生长的需求,动态调节气体夹层厚度,适用于大尺寸晶体的制备。
实验结果显示,晶体的形貌更加规整,缺陷数量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