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来到2024秋的开学季,掐指一算,距离2014级的校友们进入校园,已经过去十年。本系列特约几位南科大校友,看看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为尊重作者,原则上文本不作删改润色。
我们自己就是未来的种子
文/李曾一
十年前的夏天,录取结果出得很晚。那一年,校长即将道别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有关报道或悲情弥漫,或充满质疑与批评。总之,他的卸任是确定的,而追随教改一梦而来的2014级新生,甫一跳下火车,便要迷失在荒野。17岁的我尚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但启程报到前,总算下定决心,至少要放下期待,只怀揣对未知的好奇踏上旅程。
十年前的开学典礼,是在小小的羽毛球场里,几百张胶凳而已。“未来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就是未来的种子。”这是校长在大学时代抄录的诗,五十年后,在卸任的这一天转送给了我们。“永远相信未来吧!未来总是用微笑欢迎我们的。”他念完,向台下鞠躬三次。新生们奋力鼓掌,直到手心发烫——好像自那一刻起,火炬便交到我们手里。这个场景于是成为一个短暂而深刻的mental landscape,成为一颗种子。
未来的路要靠自己去走,我的探索和尝试从此开始。无论某刊的创刊停刊、某栋3楼的事故,还是某社某团某委某部的筹建,都由那颗种子开启,又在当时环境下,与他人和事物相互影响与依存,才得以发生与发展。至于这些业究竟善与非善,我无从评价,但它们确实又反哺阿赖耶识,成为我未来生命事项的依据。此后的许多事情,都可以从这些地方找到端倪。
图/在校名石旁短暂观望
2014年11月
要建设怎样的南科大?要成为怎样的南科人?思考着这些问题,我在观察与实践中不断产生想法,一旦有了想法就尽快尝试,付诸实践。这个过程有得亦有失,挫折与打击令我放下许多残存的执念,而诸多师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使我得以持续践行自己的道路。很多想法最终成为现实,又化为种子,在更多地方生发出新的东西来。
这样的探索没有随着毕业而结束。我尝试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扩充这些问题的意义和答案。持续探索和改变的自己,或许就是其中一个不断完善的答案。至于自己的觉性究竟是否无改,一切真的只是外尘缘影不断转化?我无从得知。我并无寻得答案的执念,或是改变一切的幻想,只是明白自己将始终在探寻和改变的路上。
十年已经过去,未来依然未知。能够清楚知道现在的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且不至于执着于想法、困扰于现实,于我而言已经足够。
*本文作者未开通赞赏,由本号代收读者赞赏,收到后将全额转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