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科學(廿三·毛細管現象)

文摘   2024-08-22 19:00   中国澳门  

建築物材料為何失效?


本小節分為三個部分:

1 力 

2 熱

3 水

  3.1 水:水是什麼?

  3.2 蒸氣形式的水

  3.3 冷凝、蒸發、飽和及相對濕度

  3.4 什麼是透氣性材料?

  3.5 液態水

  3.6 毛細管現象

  3.7 吸濕與乾燥


3.6 毛細管現象


毛細管效應(燈芯效應)


表面張力也是「毛細管現象」的基本原理——為什麼吸管裡的水面會比杯子裡爬得高?這個原理也解釋了建築材料的吸濕問題。


1871年,開爾文勳爵發現了一個規律:液面的形狀影響其上的蒸氣壓。如果是上拱的弧面,上方氣壓高;下彎的弧面,上方氣壓低。而且,彎曲程度越高,對壓強影響越大。


毛細管效應如果是在光滑的圓管壁上,管子越細,水面更彎,導致壓差更大,水也「爬」得更高。水一直上升,直到高出的水的重力與氣壓抵消,方才停止。這就是「毛細管」的意義。開爾文同樣也指出,這就是透過性材料可以自發吸水的原因。


如果並非理想圓柱,水也可以在複雜的孔道中實現效應。由於這樣的效應可以逐節儲水,甚至可以無限地向上濕潤。這樣的我們又叫「燈芯效應」。


燈芯效應未必總在完美的管道中,它也發生在水流經過的粗糙多孔的表面。


透過性材料中的「水道」


實驗說明,透過性材料中的吸水過程,是由一系列微米級的微孔洞系統完成。當水冷凝在材料表面或者材料接觸液態水源的時候,水從較大的孔進入材料,然後被毛細管道所吸引,並且很迅速就能夠抵達他們能進入的孔洞中。一些較大的孔洞,毛細管現象反而不明顯,所以不儲存水分。因此,在材料濕潤的過程當中,反而是小孔洞比大孔洞更快填滿。在建築材料未達到飽水的時候,它也可以達到整體的濕潤。

對於水蒸氣來說,外部的溫濕度與其在材料內部的運動關係不大。但對於進入材料的液態水,如果已形成「水道」並且與表面連接,那受到外部變化的影響還是頗可觀的。


這一系列原理對理解建築材料中的水分很有幫助。比如這兩個場景:


1 透過性材料的一個表面在持續蒸發水分時,它的內部水分也被持續往蒸發方向驅動。最後可以實現整體的乾燥。


2 牆面的冷凝水或者雨水,可以滲入透過性材料。如果形成了水道,甚至會在另一邊流淌出來。


毛細管現象帶來的吸水能力


透過性建築材料即便是「乾」的時候也帶有一點水分。而一旦浸入水中,它們能迅速吸水並濕潤。毛細管現象對這吸水能力貢獻尤為突出。測試這種吸水能力的實驗有多種,最簡單有效的是將試塊接觸在水池的液面上。人們可以觀測到水被材料從下往上吸收,並且能看到不斷上移的濕潤邊界線。


假若將兩個磚塊用灰漿上下連接,再將下者接觸水面,那麼吸水將如何呢?在水上升至磚-灰/灰-磚交界時,將會減速。因為在同一材料中,水容易找到最快通過的路徑,而越過不同材質時,路徑多數被打斷了。假若兩者黏合不緊密,其中還會有縫隙和空氣需要跨越,只容氣態水傳上去,那就更慢了。在串聯拼接的多種材料吸水時,界面會減緩吸水。上方的材料能吸收的水分受到下方制約,即便上方材料更透水也於事無補。



StudioGloire
一個很無聊的公眾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