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身體」(三·小結)

文摘   2024-07-30 19:00   中国澳门  

檢驗建築所在的環境


往往在發現建築物的外殼出問題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檢驗和理解建築所在的環境。


人們最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濕氣」——其實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它指出了一種身體上的「症狀」而並非其「病因」。事實上,潮濕問題有很多原因,包括雨水侵入孔洞和裂縫、排水堵塞或斷開、不當的改建、熱橋造成冷凝水、管道破裂、冷熱空調⋯⋯一般不止一個問題,且多個問題之間會相互作用。


外殼上出現的同一種病害,也許有千差萬別的病因。「對症下藥」,也就是單純做「防水」,往往是無效的,甚至是危險的!如果修復者不經過觀察與檢測,充分理解造成病害的原因,而直接在潮濕處塗上防水材料,那一定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引發更大的問題。


每一個建築的環境都是獨特的,但他們的變化都有規律可循。譬如液態的水會持續從水源進入透氣的建築材料,它的源頭可能是漏水的水管,或者排水道,或地下水,或河流與海洋。

每次改造建築的內部條件時,都應該對建築環境進行調研。一般需要改造,無非是因為太悶熱或者太冷。原因大多是建築外殼出了問題。如果不好好調查清楚問題,只是一味追求快速解決(比如直接吹冷風或熱風),有可能是開了倒車,使得問題更麻煩了。

所以,調研的關鍵是弄清楚建築的環境如何,包括用戶是如何使用它的。把環境引起材料降解的所有因素都納入考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途徑也需考慮。

儘管這個聽起來很麻煩,但只要願意,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答案。做一個環境評估(指針對病害的,不是綠色環保那種),就能基本理解建築物所處環境。如何設計和運作一個環境評估呢?工程師需要對建築材料和系統有一定程度的知識。心中時常有基本的建築科學概念,有助於業主和使用者知道每天如何維護,和進行簡單的修復。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也能及時地意識到問題關鍵所在,找到對應的專家,並且成功戰勝病害!



(本章結束)

下一章:建築物的科學


StudioGloire
一個很無聊的公眾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