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发过岱峰兄写的一篇文章《杨绛名句“情分被消耗殆尽,缘分便走到了尽头”辨伪》,是专门打假了一句安插在名人头上的“名言”。这种现象在古诗的引用当中更加严重。
为何如此?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今天的人不熟悉古诗,只要稍有文采者,发挥小聪明,编出一句颇有古风的话,就容易让人混淆。另一方面是大家对于诗的标准不明确,甚至是非常松弛,于是就轻易地让一些烂俗的句子成为了“诗”。
【俗与伪】
古人也有这种毛病。比如很出名的那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本来是增广贤文等等民间谚语的拼配,却被安插在颜真卿头上。这不是现代人的错,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这说法。在我高三上学的楼梯间,天天都能看到,还一度觉得,古人写的诗真特么妙!正因为这种话语通俗浅白,比一些高雅的句子更容易流传。
到了情感类书籍盛行的年代,一些有点小文采的写手就开始炮制新诗句。譬如那句: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其实是安妮宝贝2007年出版的大作。其实后面还紧跟着:
苦酒折柳今相离,无风无月也无你。
三里清风三里地,步步风里再无你。
清酒独酌了无趣,醉里梦花夜梦你。
就这么一番大白话,加上所有押韵(也许都算不上押韵)都是一个你字。读起来一身鸡皮疙瘩。居然还有很多书法博主煞有介事地写成作品,也有很多人感动得五颜六色。这样的风气后果严重,比如会直接祸害到领导讲话。就在2024年的深圳大学开学礼上面,校长就煞有介事地引用“唐诗”:
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
事实上,这个只是化用贾岛“十年磨一剑”,根本不存在这句唐诗。
【如何辨别】
这些诗句既然如此容易被创造出来,也就很容易被发现。古人讲究而今人不讲究的,那就是死穴。写诗贵在精炼,凡是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字来回用的,基本不是古诗。就算是古诗也格调不高。比如: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
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这样的,乍看起来很有道理,也不算俗。但更像现代的戏曲或者歌词,重复的字实在太多。还有: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拳打李清照,脚踢唐伯虎,上追红楼梦,比肩琼瑶阿姨,真叫人佩服。
如果说这种讲究感觉,还需要比较硬核的规律帮助辨别,那就要学一点古诗格律。比如那句臭名昭著的: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前句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后句是仄仄平仄仄仄平。可以看到前句是合格的,后句是乱来的。一查,果然是“拼配”,前面是欧阳修,后面是网友。所谓“不败美人”,狗屁不通,吸引了很多附庸风雅的人盲目引用。还有: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前一句是平平仄平平平仄。一眼就知第四个字有问题。一查发现原文的确是古诗,但是“少日”,不知从何人开始改成“少时”,网上一查全是错版,祸害不浅!这样的东西就像一个新瓷器,拼了一个旧底,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
见惯这些伎俩就知道,网友无非是靠着篡改古人或者捏造新诗博人眼球。归根结底还是今天学诗的人不多。最近听说曾经某诗词大会的冠军,名校毕业了,没有进入研究诗词的行业,让网友们有点不满意。我觉得也没什么可惜的,本身这个大会就是一个背诗大会,评委都分不清平仄的,能选出什么水平来呢?古人的飞花令是作诗,今人的飞花令是按关键字背诗,能相比吗?
前两天一位老师发来两张图,是图片素材,问我可否认字,其中一张图我们都认出来了,就是那句“我在等风也等你”。另外有一张图认不出来。我看这句子也差,书法也差,说不如我给你写一个得了。老师说,那也不用,这是美图秀秀自带的。这内容不重要,只是怕里面有不合适的字眼,所以要先认清楚。
学诗无用啊,真的。
图/我在等风也等你
图/这个认不出来,谁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