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科學(十三·破壞「力」)

文摘   2024-08-12 19:02   中国澳门  

建築物材料為何失效?


要保護建築,理解它材料失效的各種原因至關重要。


建築的外殼與環境一如既往地複雜,我們可否找到一個像「能量守恆」一樣統一的概念,來幫我們簡化問題呢?這麼說,應該可以將一切問題歸結為「力」。力與能量釋放相輔相成,而熱問題,水問題,最終影響材料的時候,也無非是產生了某種(宏觀或者微觀的)力。通過這個過程,來自熱交換、熱傳導、化學變化、聲與振動、結構斷裂、水氣等等的能量變動,最終都歸一為力的變動了。


本小節會將力、熱和水對建築物的影響分篇解說,它們篇幅的長短並不代表重要性的排序,我們總需要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的。


本小節分為三個部分,十二篇:

 1 力 

  1.1 力:建築物上的載荷

  1.2 建築結構的古今差異

  1.3 結構的失效

2 熱

  2.1 熱:冷熱交替

  2.2 熱傳導

3 水

  3.1 水:水是什麼?

  3.2 蒸氣形式的水

  3.3 冷凝、蒸發、飽和及相對濕度

  3.4 什麼是透氣性材料?

  3.5 液態水

  3.6 毛細管現象

  3.7 吸濕與乾燥


1.1 力:建築物上的載荷


建築物受到的力,也就是前文說的「載荷」,是它生存與否的關鍵。「過載」則意味著材料將損壞,結構將倒塌。


建築物受力


施在建築物上的力可以分為「固定受力」和「流動受力」兩類。固定的一般來自屋頂、樑柱、門窗、大件傢俱;流動的一般來自風壓、儲物、人及動物。對於建築遺產來說,這些受力往往都在變動。小規模的建築甚至需要控制進出人數,以免壓壞樓板。


對於已經矗立在地面的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築,雖然受力會逐漸改變,但是非常緩慢,且相對穩定。也有可能是一年四季循環變化。因此就算出現了巨大的變形,主要結構依然不至於失效。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中國的應縣木塔,都是這樣優秀的例子。只要人們持續關注它的受力情況,不進行突然變動,它們或許還能相對穩定地(晃晃悠悠也行)度過下一個一千年。


為什麼老建築最懼怕突然的變動呢?是因為突然的變動往往帶來巨大的能量,突破某些局部的瞬時吸收能量的極值(即材料力學的「強度」)。一個局部的損壞,帶來連鎖反應,於是整個建築就可能倒塌殆盡。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因素。如發現相關問題,按此排查原因,基本沒有例外:


-對於同一個結構,它面對的外力一般有三個層次:穩定、循環、突發。比如屋面,受到鋪設的瓦材、木材的穩定的力,受到天氣風雨的循環的力,也會受到重物(比如樹幹)突發掉落的力。後者最危險。這也是嶺南建築瓦面上方不留樹蔭的原因之一。


-同一個負荷,對不同的材料影響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損壞處就是材料最弱的地方。


-材料的強弱程度也和溫度濕度非常相關。比如夯土牆,在乾熱環境下,強度很好。但如果長期潮濕,就容易崩解。


-材料的形狀、製作工藝、以及他們互相結合的方式,對力的反應很不同。在一些大木構件當中,取材平行樹輪或垂直樹輪,都很有講究。


機械能在建築材料當中的傳遞,不能僅僅以均勻材料計算,因為建築中的材料大多數都是不均勻,甚至帶有缺陷、劃痕、雜質的。有時候一個孔洞或者一個倒角,就會有巨大的區別。在材料技術相對匱乏的古代,這些細節的千般變化,造就了古建築的神奇與用心之處。


「虛」的藝術:緊緊咬合未必是最好的受力結構。中式柱礎與柱子之間往往不加黏合或扣合。遇到地震搖晃,柱子可以橫向振動消解能量;木材脹縮,地基沉降,柱子甚至可以懸空在原位,提供下墜的穩定力。這一智慧,也便於檢修和更換構件——當然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方便,許多古建築的石頭基礎,居然被完全偷走,換成磚塊墊著!




StudioGloire
一個很無聊的公眾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