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環境的互動(三·保持乾爽)

文摘   2024-08-27 19:00   中国澳门  

讓建築物保持乾爽


讓建築整體保持乾爽,是一個圍護結構的基本責任。除了一些極端潮濕的環境,建築一般都需要較乾燥的狀態。


環境中的水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到建築,也從不同的水源來。其中,降雨和地下水是最重要的。建築中的許多結構都是為防水而設,讓水分安全地離開建築構件,尤其是不要滲漏到內部。


建築的構件吸水也有很多渠道:吸收水蒸氣、細微裂紋孔洞的吸入、結構之間的連接縫隙(界面)漏水、較冷表面的冷凝⋯⋯以及這些情況的組合。水進入了建築結構之後,會在不同的結構之間遊走。他的驅動力來源於重力,更來源於空氣的條件,特別是水分蒸發帶來的壓力差。水分的移動,帶動了熱,也帶動了污染物。


水的不同狀態,氣態、液態或者固態,會以不同形式影響建築。水的狀態跟實地條件有關:溫度、氣流、接觸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溶解物的成分等等。


解決雨水問題


陽光雨露,在自然中落到地面,接受者無非三個選擇:使之偏折,使之透過,或者吸收之。面對雨水的建築也不例外。


去水


傳統建築結構,通過瓦面、挑簷、滴水來反彈雨水,將大多數水流首先拒絕在外,並且拋灑到遠處。這在現代叫「無組織排水」。此外,屋面也有天溝、下水管等等幫助水分集中流走。這叫「有組織排水」。


一個好的結構通常是儘量排去水分——不過,有許多建築也強調在房屋前後蓄水,作為飲用、消防、調溫、觀賞途徑。因此,如何讓水在「無序」之中「有序」,也是一種智慧。


透水


現代的一些設計中,運用了雨水收集系統。這就要求建築有透水設計。雨水一定程度進入建築,再經過一部分管道,被循環使用。


傳統建築中,會有一些滿足環境需求的透水設計,比如結構性的透水,如天井,可以及時將屋頂積水排去,並為家庭內部提供水源。材料性的透水,如夯土和灰砂,飽和以後,可以排除多餘的水分,並且平衡膨脹程度。但是,一切建築材料都是懼怕浸泡的,透水性能,也需要良好的去水設計。


至於其他大多數建築結構,透水往往意味著失效。


吸水


傳統的材料,比如磚瓦、土、灰砂等等,都是吸水性材料。遇到大量的水時,它們可以吸收,到乾燥時又重新放出水氣。


建築抵抗水害的結構與選材,和當地氣候密切相關。雨勢大小不同,要有不同的排水方法。還要考慮讓它順利通過,還是拒之門外。況且還會有風——甚至雷電的問題。

攝影/Fai

StudioGloire
一個很無聊的公眾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