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山越岭遇见不同时期的自己
无法想象一个曾经在英语课上如听天书的学生,在多年以后居然靠英语谋生。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升初一之前的夏天,我每天上英语课都怀揣一种恐惧,害怕被英语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或者读课文。因为我不好意思说,我的26个字母都是用中文或者拼音标注的。炎热的夏天,拿着老妈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封面都没了的英语书,我每节课都如同听天书。
为了让自己尽量跟上老师的节奏,在几乎每个英文单词的旁边都进行了汉字或拼音标注。比如在bus旁边写上爸死,在yes旁边写上爷死,在good旁边写上古德,在thank you旁边写上三克油。现在再看,这非常滑稽。但在当时,这就是我英语课的救命稻草。我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不是喜剧片,而是恐怖片。
不会朗读英语,是英语学习第一个头疼。而因为不会读,单词怎么背也记不住。good, yes, 这样的单词短靠印象可以很快背下来。但teacher,doctor, family, 这样由6个甚至更多字母组成的单词,怎么背也记不住。一到默写单词,就怕老师路过,更怕被老师点到黑板上去默写。
人在无助的时候,是很渴望得到帮助的,很可能有人可以拉自己一把的。但那个夏天,我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局面,越是听不懂越不想听。
好在正式上初一,同样的英语老师,把暑假学了2个单元的教材从头再教一遍。这次,我拥有了自己的新书,最起码26个字母跟老师模仿的有模有样。上课能听懂吗?大部分时候还是靠猜。没有办法逃避了,毕竟英语是三门主课之一。我只是突然觉得,用英语来说一句话,自己换了一个人一样,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英语老师喜欢让我们做角色表演,有时候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候需要站在讲台上去表演。说是表演,其实就是需要一边把对话背出来,一边做一些动作,偶尔用一些临时的道具,一般是学习用品。每上台一次,得到一次老师的表扬,每上台一次,感觉自己英语的信心增加。人还是需要一些正反馈的,而且这样的正反馈必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毫无根据的表扬和鼓励,并不会点燃一个人内心的渴望。但越是积极参加上课的角色扮演,越是受到老师的正面肯定,越是被英语老师看见,就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至少在英语课上,我好像一下子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
事实上,暑假教我的老师和初一教我的老师是同一个,而且教学法也没有变,但什么变了?我通过两遍的学习,因为自己能读26个字母,因为自己能模仿读单词,因为自己能模仿读课文,从而获得了英语学习上的自信。在那个时代,唯一的输入方式就是英语课。而我做最多的是:模仿英语老师。虽然,如今这并不值得推荐,但对于当时的我,通过模仿英语老师,我学会了单词和课文的朗读。虽然大家习惯性接受: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会遇到的,但让我们有持续动力继续探索继续挑战自我的,不是失败,而是阶段性的成功。
如今,很多孩子正在体验我曾经体验过的绝望,甚至比我之前体验的还要多,毕竟现在英语考试的难度要高很多。但他们有得到合适的帮助吗?不管是心理上的支持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支持,恐怕都没有。长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失败和苦涩,慢慢人就在内心里面接受了一个事实:我的英语只能这样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感和成就感,才能点燃兴趣。人不可能一开始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当我们说我们对什么感兴趣时,多半是我们对此非常熟悉,我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获得一种愉悦。以我自己为例,我说我对游泳不感兴趣,这是我的主观感受。因为,我压根就不会游泳,你怎么能指望我对游泳感兴趣呢?但我以后有没有可能对游泳感兴趣?如果我学会游泳,我自然会对此感兴趣。我在学生时代,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直到进了大学,我从零开始学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说是学习,并不是有人教我,而是直接就和别人打球,一开始,羽毛球我一个都接不住。从零起步的时候,还在意自己的面子,心想,别人都打的那么流畅了,自己连球都接不住。你如果当时问我:你对羽毛球感兴趣吗?我肯定回答:一点都不想打。但现在你问我,即使我有十年没有打过羽毛球了,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很喜欢打羽毛球。因为我在大学实战中学会了。从不会到会,中间自然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一开始只有捡球的份,能愿意和我打球的人算是很包容了。中途某一个课间,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接住球了。后面发现可以来回打十几个回合了。进步来得特别缓慢。主要这也不考试,玩,心里没有任何负担,能够接受自己打了几周一个球也接不住的事实,还能继续打。但假设,我一直接不住,一年了一个球也没有接住,我估计我肯定放弃打羽毛球了。补一句,我的口琴,是在高二暑假自己胡乱吹了2个月,差一点放弃,偶然拿起一本家里的小学音乐课本,对照口琴上的1234567和那本音乐书上的1234567,用一整天就学会了一首曲子:上学歌。神奇的是,自从我学会了这首曲子,我以后只要是听到的流行歌,我知道旋律,我根本就不用看谱子,事实上我也不识谱,就可以把完整的歌曲用口琴吹出来。以上这些都是个人的经历,他们都告诉我,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失败说明我们在尝试做我们从未做过的事,说明我们在努力学新东西。但持续的失败会让人崩溃,我们需要阶段性的成功体验,来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学习英语,大部分孩子,体验的挫败感远远大于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快乐。那种快乐,首先是自己真正用英语听懂一个句子,一个故事,或者自己完整看懂一个故事,在没有任何人帮忙的情况下。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对自己英语的信心,如同突然来到新世界。
高中时期,好几个英语老师教我,其中有部分老师的课我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但因为有了初中的底子,高中英语很多时候我都是自学的。当然,我并不是能把很多复杂的语法搞清楚。我说的自学是完全靠自己把英语教材上的文章看懂,把英语考试上的阅读理解看懂。而当时我还完全不知道有课外读物。到了高中才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每次英语考试的分数对于我是很好的激励,在数学和语文上很难享受到前三的待遇。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如同成年人一个月挣多少钱,虽然都是外在的肯定,但付出这么多,谁不想自己收获多一点,能够得到实在的认可呢?因为很多时候不能指望老师,反而让自己养成了自学英语的习惯。那会也没有AI,甚至教辅资料多半都是学校统一发的。正是那种不弄懂不罢休的心态,让我自己在英语学习上获得了很多进步。听上去挺正能量的,换句话说,一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一门可以享受到全班同学那种羡慕。这是一种很肤浅但实在的快乐。学生毕竟是靠分数获得认可的,自然希望自己考试分数高一点。
但高中英语的优势,并未让我在进大学后享受到任何优势。因为大学的英语课,全英文的,几乎听不到老师讲中文。听力,我们所有教材上的生词,句子的长度,文章的篇幅,都成为新的挑战。一篇课文查生词需要一晚上,做了50多处的笔记,其实文章还是看得一头雾水。有一种从天上跌到地面,重新变成学渣的感觉。听力是最挑战的。难怪,西外校园到处都有蘑菇音响,方便学生在三顿饭的时间聆听英语广播。CCTV9的语速和机关枪一样,很难听到断句。听力的难,首先是我们看不到任何单词提示,无法停下来去思考,而且需要靠自己边听边断句。你能想象吗?一个人在高考英语里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进大学感觉自己的英语得从头学一遍。听英语的时候,一停下来去想刚刚那句,接下来几句就过去了,心里一慌乱,后面节奏就跟不上了。这也是我最近几年,每天都要抽时间锻炼听力的原因。相比阅读,听力不能停顿,没有文字辅助,只能靠听的时候,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我们听英语用最多的是德声收音机。只能每天早上用断断续续的信号,伴随很多的杂音,聆听VOA。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期节目居然报道了赵薇飘那张专辑,那是我第一次听懂一点点内容,而在此之前,我每天只能捕捉到几个单词。按照现在大家流行的说法,学英语一定要可理解输入,那我当时的听力完全是从不可理解输入开始的。我无法评判我当时的听力训练是否科学,或许走了很多弯路,但弯路如果也可以让我后来实现听力的相对自由,那么弯路或许也是值得的。当然,现在让我再选一次,我肯定会找自己能听懂的开始,不会迷信练听力一定要用BBC或者VOA。从完全听不懂到可以听懂一点,其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此刻通过文字可能一笔带过。现在已经不缺乏资源了,学英语的条件比我上大学那会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但现在用心学英语的人有多少呢?技术的进步,学习资源的丰富,并未给很多孩子的英语学习带来改变。
虽然学英语专业,但大学时期,其实看的英文书反而不多。主要阅读以当时的教材为主。我在中文阅览室浸泡的时间远远多过在英文阅览室呆的时间。
而我第一次感受到英语可以像中文一样和人交流,是我在2009年在昂立工作时。因为暑假我们有夏令营,我是其中一个带队老师,一路上我们坐大巴车去无锡,去杭州。路上,我和当时的美国外教David,19岁的来中国度过他的gap year的大一学生,一路聊天。为啥我和外教比较能聊呢?因为当时我刚去那家昂立,和大部分同事其实不熟悉,加上性格内向,很难主动和中国同事交流。反而,因为能用英语和外教聊天,第一次感受到:英语原来是可以和人聊天的。有过一段时间的这样的经历,这彻底改变了我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学生时代,我觉得学英语就是为了考高分。而那次夏令营以后,我知道,学英语其实是为了某天可以用英语和人交流,如同我们用中文交流一样。而这更加让我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因为可以听懂对方的话,我自己其实可以用相对间接一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但如果听不懂,其实词汇量再大,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对方。
如今,我在英语教培做第19年,依旧是无名之辈。但作为英语学习者和英语老师,我不会迷信哪个老师说:这套教材是我见过最棒的教材,这套分级读物是孩子英语启蒙最佳读物。学习英语,应该是万物皆可用,关键是我们每天是否创造机会让自己用英语去理解世界,然后如果有机会或者有渴望用英语表达,可以自己用英语写作。
务实一点,大部分人学英语,其实不需要成为作家,也不需要英语好得和中文一样。大部分人只需要可以看懂高考难度的文章,能够真正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英文,能够用自己的5毛钱英语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
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清楚了,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想清楚的人,不会迷信任何追求快速学英语的方法。反而是那些其实动力没有那么足,但老想在一年英语如何如何的人,到处找灵丹妙药,然后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看了一大堆,实际付出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这样的人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已经中毒太深,他们过分相信学习方法的力量,而忽视了日进一步可以带来的实际改变。
学了不去做,等于没有学。
知道做不到,其实还是不知道。
想改变,不行动,其实还是不想改变。
没有改变,其实就是没有学习。改变,首先是思想上的变化,其 次是行动上的变化。
别人告诉我们的话,听上去有道理,对我们的帮助其实不大。别人当我们的嘴替,我们或许阅读时很有共鸣,但不会有人替我们行动,去改变我们实际的生活。只有我们自己在自己的世界做点什么,产生变化,这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影响。
我已经不在乎最好的学习方法了。
我已经不去管什么是最好的英语学习素材了。
我已经不去计算如何能获得最大的学习产出了。
因为我知道,日进一步,真诚的付出,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人不可能因为一本书,一件事,一个机会,一天的付出,一个月的付出,甚至一年的付出,生命发生重大改变。
早一点明白,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平凡,我们最终都要告别人间,学习,工作,不学习,不工作,都是为了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命。我说丰富,未必是让自己富有,而是尽量多体验多一点主动选择的空间。我们听多了努力就会有收获的故事,家长也相信让孩子进名牌大学就会有好未来。这个好未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社会由此运行。你愿意相信什么,你才会重视什么。至于结果,其实有很大部分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总是会夸大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部分。但是不是躺平就是对的呢?人活着总是有所期待和在乎,为此付出,这才让我们安心。至于意义,你说有就有,你不去想其实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