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重大健康问题,每年导致超过 82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所造成。在CHB感染的不同阶段,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的血清学特征随之发生变化。在CHB患者中,HBeAg阳性且HBsAg低水平的患者虽占比较少,但疾病风险不容忽视。既往研究表明,该类患者可能与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风险增加有关,然而其机制尚不明晰。
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在中科院一区杂志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杂志(IF:6.63)上发表题为“Vir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low HBsAg levels”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工作针对CHB患者中HBeAg阳性而HBsAg低水平这一特殊血清学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其与CHB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病毒学特征及宿主免疫应答特征,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团队选取了126例HBeAg阳性且低水平HBsAg(<1000 IU/mL)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61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作为对照。通过血清学检查、HBV DNA序列分析、细胞转染与病毒感染、流式细胞及ELISPOT等技术,全面分析比较了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研究发现HBeAg阳性且HBsAg低水平的患者有着独特的病毒学特征,表现为较高的抗-HBs和抗-HBe阳性率,低水平的血清HBV DNA滴度,且无创肝纤维化指数(FIB-4、APRI和GPR)显著高于普通CHB患者。病毒学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存在较高的HBV野生型基因和突变基因共存的准种突变,并且这种突变主要由preS2区缺失突变所导致,缺失序列在preS2区编码氨基酸4-22位点的10-66 碱基范围内,长度为12-51个碱基(4-17个氨基酸)。
进一步分析preS2缺失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与野生型患者相比,preS2缺失突变患者有着较高ALT水平和无创肝纤维化指数(FIB-4、APRI和GPR),且sPD-1和sPD-L1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此外,preS2缺失突变还会影响到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HBsAg水平的相关性,表现为普通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呈正相关,而低HBsAg组中相关性显著降低,分析发现排除preS2缺失突变患者后,野生型低HBsAg水平CHB患者中HBV DNA和HBsAg水平呈正相关,而在preS2缺失突变患者中却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preS2缺失突变与机体免疫变化密切相关,并影响到了病毒复制与清除。
HBV体外培养及细胞感染实验显示突变后病毒的复制能力并未提高,且其感染能力也低于野生株,并影响到了部分病毒抗原的表达,推测preS2区缺失突变病毒株的长期存在与病毒自身繁殖能力变化无关。
HBV病毒的体外细胞刺激实验显示与野生型病毒相比,突变病毒株诱导分泌IFN-γ的免疫细胞数目显著下降,且诱导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能力下降;同时诱导B细胞分泌抗HBs抗体能力也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突变HBV病毒可逃逸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的各种杀伤抑制作用,推测其在体内长期存在与免疫逃逸相关。
该研究揭示了HBeAg阳性且HBsAg低水平表达患者的特殊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以及preS2缺失突变在疾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成果为CHB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长期随访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HBV与宿主互作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CHB治疗策略提供支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检验科陈雨欣、王贵阳和李鸣为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刘勇教授、张全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