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哥读书!你为什么要焦虑——读《掌控习惯》

楼市   文化   2024-11-03 15:57   福建  
美国著名记者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说过:“每当我感到无能为力时,我就会去看石匠凿石头,也许他凿了100次,但石头上没有出现裂缝的迹象。然而,在他凿到第101次时,那块石头裂成了两半。我知道这不是最后那次凿击造成的,而是此前连续凿击的结果。”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只要你愿意坚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变化,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复合成显著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品质往往取决于我们保持的习惯的质量。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结果。詹姆斯·克利尔的《掌控习惯》是目前读过最全面最深入最深刻的关于习惯的书,深入浅出,附录了诸多的参考文献,总结了习惯的四个环节,并结合这四个环节逐个论证习惯建立或者消除的方式,不但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论证,也涉及习惯养成方式的应用,对个人生活工作家庭教育创立事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四个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提示>渴望(感觉)>反应>回报,为什么我们想要成功但不付诸行动,就是不想要。为什么看过那么多书就是无法成功,不能改变自我,就是不想改变,没有渴望。要激起行动,情绪是首先的,渴望是最重要的,改变的动力来自你想要的和你已经有的不一致。

变化有三个层次:结果变化、过程变化和身份变化。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投票给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一两次做法不会改变你的信念,但是随着选票的增加,你的新身份的证据也会改变。习惯是改变身份的必经之路。改变你是谁的最实际的方法是改变你所做的。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习惯至关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它们能带给你更好的结果(尽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因为它们能改变你对自己抱有的信念。

意识先于欲望。当你赋予提示一定意义之后,就会产生渴求。你的大脑会构造一种情绪或感觉来描述你的现状,这意味着渴求只会产生于你发现了机会之后。纳瓦尔·拉维康特(Naval Ravikant)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也是所有进步的源泉。痛苦推动进步。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你采取行动。想得到更多的欲念驱使着人们寻求改进,开发新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内心涌动着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满意,但动力十足。没有渴望,我们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你的行为揭示了你想得到一些东西的程度。如果你一直在说要尽快做某件事,但你迟迟不动,那就说明你并不真想要它。

古罗马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Seneca)说,“贫穷并不是太少,而是想要更多” 。安贫乐道者没有缺憾,也不会觉得自己贫穷。达利欧在《原则》中认为,成功的公式就是找出自己想要的和自己拥有的差值,并找出如何获取的方式,极度求真。如果认为想要的现实中均已得到,自然不会激起情绪和渴望,当然也不会产生行动。因此目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目标或者说期望值来自个人的身份或者说对自己应该或者想要获取的东西的界定。如果你是来自农村或者穷困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在城市落户,拥有了房子车子孩子和票子,自然会对这样的所得感到满意。设若你是王思聪般的富二代或者更进一步,周公子般的官二代,一出生就有这些物质,对自己的期许自然更高,比如家族传承😃。所以成功学的书籍讲了个故事,一个富翁悬赏征集成功的秘密,一个小孩说中了,就是野心。鸡汤文,但有其心理学的基础,成功学就是通俗化的心理学(李笑来语)。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为牛马,你的所在所处所受所学会决定你对自己的认知,也因此影响到你对未来的期许。所以你对自己的定位是最重要的,你是什么人或者说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是灵魂三问的核心,即使你不是,也可以自我确定决定。

李笑来极为推崇的《beyond the feeling》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外界信息包括媒介,身边人的灌输等如何改变或者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在任何时候,你的身份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决定了三观,也决定了人生选择。小到行为大到习惯,改变的方法很多,无论是《富兰克林自传》提到的表格改变法,还是《奇特的一生》中的事件时间记录法,但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当年溥仪逊位后本可以做个快乐的寓公,携带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珍宝游戏人生。但被冯军逐出紫禁城的屈辱,对民国毁约背叛的愤怒,身边遗老从人的野心,令其带着总有一天要拿回来的心态走上无望的复国之路,自此一失足成千古恨。

痛苦来自渴望改变现状与改变得以实现那一刻之间的空当。你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现状与期望的差距导致了不满足,产生了渴望改变的情绪,这种情绪必须够强大够强烈才能从而产生改变的的动力并引发了改变的行为,并通过正面反应得到奖励,不断强化这一神经反馈网络连接从而形成下意识不假思索的习惯被固化在身体及大脑中。为什么大多数人晚上睡前激情万丈要大干一场,似乎道路千条,早上醒来依然走老路,除了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未变,想要改变的动力不足外,也与一次性想要改变的内容太多,对自己身份的过大有关,由于改变过大过多,大脑无法负荷承载,改变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一书倡导的从短期能够做到的一点点改变做起培养习惯是十分可行的。


行为科学家贾森·赫雷哈说过:“简单地说,习惯是解决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方法。”可以将这四个步骤分成两个阶段:问题阶段和解决阶段。问题阶段包括提示和渴求,也就是当你意识到有些事情需要改变的时候。解决方案阶段包括反应和奖励,也就是当你采取行动并实现你想要的改变的时候。

行为转变的过程总是始于自觉。每当你想改变你的行为时,你可以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1.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明显?
2.我怎样才能让它有吸引力?
3.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容易?
4.我怎样才能让它令人愉悦?

在行动之前,有一种感觉在激励你行动,那就是渴望。行动之后,有一种感觉教导你在未来重复这个动作,那就是奖励。快乐和满足给予一种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觉有动力会让你行动起来,成就感则促使你不断重复那种行为。当你的习惯与天赋相匹配时,你就容易养成并维持那种习惯。基因并不能排除艰苦努力的需要。它们只会帮着甄别,告诉我们该努力做什么事。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行为通过重复逐渐变得更加自动化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重复的次数。如果你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问题的根源不是你,而是你的体系。坏习惯循环往复,不是因为你不想改变,而是因为你用来改变的体系存在问题。成功不是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要跨越的终点线。它是一个让人得以进步的体系、精益求精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概率的秘诀是选对你参与竞争的领域,学会正确地做事,然后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去做。

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大多数人的人生摇摆在叔本华所说欲望未满足的渴望与满足后的无聊之间,叙事自我通过人生叙事,将我们的过去、情感和价值感整合成连贯的故事,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建立了我们的自我意识,设定了人生的意义。为了符合叙事自我的连贯性,在行事时内心深处始终会有自我评判的声音在监督我们符合叙事自我的高标准,否则就会饱受自我认知失调的痛苦,带来无尽的苦恼乃至抑郁。叙事自我是严格的老大哥,时时刻刻监视评价你的行为,在构建自我认同的同时,也是人生的焦虑之源。读了此类的成功学方法论,叙事自我可能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无法坚持的时候,内心深处总会有声音冒出来,要坚持啊,不然其他人坚持了就超过你了。但你实在想躺平摆烂的时候,不妨降低叙事自我的标准,与自己和解,比如,大多数人看到书名连看都不会看这本书,比如,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再比如,我一直在进步,我比三年前好多了。身边焦虑的父母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转化为孩子的叙事自我,但对错了人,会导致孩子拼不上,也躺不平。虽然现在社会的容错率不如国外那么高,谁知道以后的AI时代会怎样呢,生命有无限可能的,OPENAI的创始人可不都是学计算机的。

卡德·布德里斯(Caed Budris)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当。”当你观察到提示,但不想改变你的现状时,说明你安于现状。幸福无关获得快乐(乐趣或满足),而是事关欲望缺失,安于现状,不想作任何改变的状态。当你没有体验不同感受的冲动时,幸福就会到来。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随而来(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当浮士德听到魔鬼给他掘墓的声音时,误以为是工人在开挖壕沟,感到自己毕生的追求得到了满足,不由自主的喊出“你真美啊,请您停住”,根据约定,他的生命即告终结。而这一刻,也是生命终止的一刻。上帝死后,既然生命已经不存在普遍的目的,不妨大胆一点自己设立,毕竟,从虚空中创造的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的意义。

秋日骑行北戴河

江南灵丘敬亭山

冬季到济南来看湖

不完美的世界做温暖的父母(读《杀死一只知更鸟》)

上述散文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发表过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读《第三帝国的兴和亡》

你现在做的是小时候梦想的事么——读《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你有没有不惜一切都要实现的梦想--读《圣殿春秋》

生命不只是一场战争读《自私的基因》

做你热爱的事情,一切都会接踵而来-读《鞋狗》

落在人一生里的雪,没有人完全看得见(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如果你现在爱的比我少,还好当初你陷的比我早(读《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深不寿的东京爱情故事

帝国余光长卷难合(读《拜占庭帝国史》)

世事如棋落子无悔(读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和《战略远见》)

失去乌东地区乌克兰还能成为国家么?(读《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我们可以从法国大革命吸取什么教训(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不只是美国乡下人的悲歌(读《 乡下人的悲歌》)

我们是否永远无法摘下口罩--读《黑天鹅》和《反脆弱》

早安2020,写在中年边上

写在教师节的絮语

ChatGPT来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学习和就业(写在2023年劳动节)

人生就是磨刀石

我们可以从马斯克的家庭教育学到什么?(读马斯克母亲梅耶传记《人生由我》)

躺平和卷,你选哪一个(读《斯通纳》)

永生的诅咒(看《人工智能》)写在鸟山明去世后

为什么你不想躺平-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王侯将相,岂无种乎-读《东晋门阀政治》

为什么现代文明最早在欧洲发展起来-读《枪炮、病菌和钢铁》

人生有意义么

石哥说土地
普及宅基地等自然资源管理、不动产登记政策,分析案例,解析难题,专著《不动产登记实务操作与案例解析》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各大网站(当当、京东、淘宝)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