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瑛|赣皖之行:上庐山•登黄山

民生   2024-11-09 07:31   四川  

上庐山


十月下旬,开启赣皖之行,第一站庐山。我们入住的酒店是庐山文物保护单位“美国学堂”。这座学堂建于1910年,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当年为解决居住在此的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问题,由美籍教会联合修建的。现已改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宾馆,从房屋的结构和设施来看,历经百年沧桑,仍然舒适、大气。


我们放下行李,急不可待地想马上融入这秀丽的山水之中。沿着蜿蜒陡峭的小路,打卡了如琴湖。湖水清澈碧绿,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庐山之上,为这秀美的山川平添了灵动和生机。行走在“花径”中,在“锦绣谷”和“仙人洞”里去感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

当我们还陶醉于庐山少有的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山水画卷时,在树缝中突然飘来袅袅薄雾,渐渐的雾越来越浓。原本碧绿的湖面被蒙上一层薄薄的沙缦,湖中的亭台已不知去向。前面的山脉若隐若现、云雾缭绕、云海翻腾。天空也随之暗沉下来了。我们还在纳闷,这庐山的雾真是说来就来了。刚才的秋阳高照,瞬间雾气弥漫、阴冷潮湿,让人一日观两景,一天过两季。  
据导游介绍: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海拔1475米,北倚长江,东临鄱阳湖,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终年云雾缭绕,一年中有200多天是雨,100多天是雾。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这神奇的雾,终识庐山真面目了。

石松,堪称庐山奇观。此处左侧峭壁巨石凌空而卧,似剑直插锦绣谷。又宛如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跳,人称“蟾蜍石”。石上无土,却长有一苍松,名为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状,其枝叶葱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迎风挺立,千年不倒,展示了坚强的生命力。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含鄱口,这里海拔1211米。是庐山眺望鄱阳湖最好的地方。
当我们冒着浓雾登上含鄱口时,举目望去,到处白茫茫一片。鄱阳湖如羞涩的少女,用白色的沙缦遮盖住了她的美姿秀色,让我们好生遗憾。站在含鄱亭,这本是观日出的佳境,但此时无日出可观,庐山如茫茫雾海中有一座浮山,飘浮在苍穹中。云雾形态万千,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像放牧的羔羊,时而如腾飞的蛟龙,如梦如幻。


因受旅游团线路的限制,我们与瀑布失之交臂。没有看到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气势。


庐山这座人文圣山,据说有3000多位文人墨客在此留下16000首诗和词,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庐山的自然风光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这是一座充满灵气的仙山。


登黄山


在登黄山前,导游反复强调,老年朋友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一旦决定上山,就没有回头路。登上最高峰时间需3-4小时,约10多公里。山路崎岖陡峭,如果体力不支有两个选择,1、彻底放弃,留在山下宏村游玩。2、乘缆车到玉屏峰,观迎客松,但还需爬500米以上好汉坡。我因腿疾:患膝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半月板损伤,有些犹豫了。但不去将会留下遗憾,最终还是选择了上山看迎客松。

清晨,从宏村向黄山出发,沿途翠竹环抱群山,风景如画,车至玉屏索道,我们乘缆车向玉屏峰驰去。第一次乘缆车,举目望去,悬崖峭壁如刀劈般,缆车一眼望不到尽头,让我真还有些害怕。经过十多分钟的空中缆车滑行,终于到了海拔1670米的玉屏峰。


我们还需攀登500米的好汉坡,沿着崎岖的山路,气喘吁吁地向迎客松爬去。这500米的好汉坡真是风光旖旎啊!一边攀爬一边拍照。眼前的黄山,蓝天如洗,山石若黛,苍松若翠,云海若幻。秋漫黄山.这远峰近松,到处充满着秋色的浪漫,让人怦然心跳,情不自禁地拿着手机拍照,要把这美景揽入怀中,定格在手机里。 
在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人海里我终于登上了迎客松的平台,在这距今1300多年的古松树前,人流密集,好不容易挤个位置,才拍下了迎客松的雄姿。迎客松生长在悬崖绝壁上,枝干遒劲挺拔,侧枝斜伸出来,仿佛像人一样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游客,让人叹为观止。 
站在玉屏峰上,奇松苍劲,怪石嶙峋,有的似人似兽、有的似佛似仙,形态万千,让人浮想联翩。云海茫茫,山峦与青松交织,云雾与群山缠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黄山如此多娇。汪国真先生以他那温婉又不失豪迈的笔触,为黄山这幅自然天成的山水添上了点睛之笔。“黄山如诗,挥笔写就千秋韵,云海似画,举目收来万里风。”这是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共鸣深刻洞察的感言。

据导游讲,黄山每日可接待三万多游客,每日门票收入1200万元,黄山的旅游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真是好山好水,滋养着一方的生灵,祈愿明天更美好。

继续前行的朋友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向更高的山峰攀登,而我们留下的人则乘缆车下山。


黄山之行对我而言,启发至深,生命中每一个当下,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把握。量力而行,努力进取,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忘记年龄,乐观开朗,张开双臂,去拥抱每一个明天!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