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对联的含义,这是德阳孝泉师范建校初期时的真实写照。当时我家住的教师家属院位于学校右边圆猪的小门外,门口有条水沟,水沟上架着小木桥,渡过水沟不远处就是我家,教师院周边是农村院落,父亲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里,所以上联是:小桥流水村外渡。孝泉师范建校在古寺姜孝祠内,上下课以古寺后小山坡树上的钟声为号,夜半钟就是晚自习下课的钟声,故下联是:古寺寒山夜半钟。父亲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对联和画都是自己裱糊装框的。他的古琴弹得也很有韵味,可惜那张琴被红卫兵抄家拿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1950年德阳孝泉师范学校建校之初,父亲毅然辞去酉阳师范校长职务,举家迁往家乡德阳孝泉,担任孝泉师范学校的语文老师。1958年国家推广普通话,学校派父亲去北京学习,学习结束回校后他就积极推广。那时候还没有语音课本,父亲把他的笔记经过整理后,编著成师范学校语音教材,由学校打印装订,每个学生人手一册。
凡是听过父亲讲课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赞不绝口。他对教材非常熟练,内容都装在脑子里,上课从来不带备课本,只带课本和两支粉笔。父亲说拼音,语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毕业后才能当个合格的老师。上语音课时他边念拼音边做动作,形象生动,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从教语音开始,父亲就坚持说普通话,刚开始还闹过些笑话。有一天父亲上班之前对保姆说:何大孃,你把那个笋子泡起哈!保姆答:哦!晓得了。中午下班回家父亲问保姆:“笋子呢?” “在这儿。”何大孃端了一盆水泡绳子来,弄得父亲哭笑不得。还有一次在教具厂,父亲要写毛笔字,喊工人说:老尹!你把墨盘帮我拿过来。好,来了!老尹双手抱了个石磨盘来,逗得工人们哈哈大笑!
六十年代初,为了增加收入,孝泉师范办起了教具厂。因父亲多才多艺,学校委派他兼任厂长。教具厂主要生产教学所用的教鞭,尺子,黑板刷,小提琴,二胡等教具。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需用,为学校节省了一笔开支,还销往德阳各地,为学校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十年动荡”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父亲每天被反绑双手,按跪在台上挨批斗,红卫兵小将举着皮鞭,逼他承认自己反党,反毛主席,反社会主义。开始他不承认就被皮鞭抽打,后来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只好承认了。但是每天挨完批斗回到家,父亲就用一张二寸大的小纸条写上:我没有反党,没有反毛主席,没有反社会主义。然后把纸条放进一个大花瓶里,日积月累,竟然装了满满一花瓶。
幸好那时候学校没有电工,父亲聪明好学,自学电工知识,当上了学校的电工,才少受了许多皮肉之苦“十年动荡”后期,父亲得到平反,重返讲台。
回首往事总是令我唏嘘。父亲的学生主要来自德阳周边各区县:孝泉、什邡、绵竹、广汉、德阳、中江、黄许、罗江等地。他在教学中发现各地区的人说话口音都不相同,特别是黄许镇、中江县两地人说话让人听不懂。记得那是60年我在黄许上初中,班上有部分黄许同学,他们说话像外国话一样,我,我们叫“俄”之,他叫“己”,说话叫港话,把我们孝泉人笑得肚子痛。有一次两个男生打架,一个黄许同学去劝架,怎么拉都拉不开。这时被老师碰见了,老师问:“咋回事?”劝架的同学回答:“己港己打己,己港己猫打己,打己猫打己,俄之恩晓得。”老师一头雾水,听不懂究竟是谁打了谁,这个笑话一直流传到现在。后来我明白了,黄许和中江人有一部分人从前讲客家话,确实很难懂。
父亲觉得德阳地方话值得研究,于是边教学边收集资料。我记得他有个自己做的小木箱,上边还有把锁。父亲有用小纸条记事的习惯,隔三差五的见他把几张小纸条放进箱子里再锁上,可能纸条上写的就是他收集的资料。父亲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他最优秀的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被德阳市政府选拔到德阳及周边各区县,担任各部门的领导职务。
八十年代初,孝泉师范第一批老教师都陆续退休了。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安度晚年,德阳教育局在西小区为双职工修了几座教师楼。父母分到一套一楼的两室一厅,把家搬到了德阳城里,儿女们去看望也方便多了。父亲退休后开始整理收集的资料,他把满满一箱小纸条拿出来,按上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然后逐一写在笔记本上,工作量非常大。每次去看望,都见母亲忙着买菜煮饭,父亲坐在书桌前,手拿放大镜戴着眼镜,忙着记录。
父亲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以写作为主,闲暇之余,练书法,绘画,种花养草,陶冶情操。心灵手巧的他还给每个儿女制作收音机,鱼缸。买回假山石材料,给儿女们做的盆景,比卖得还漂亮。
1988年父亲因胆囊穿孔住院,脓血流到腹腔里,造成大面积感染,做了一次大手术。那时候我们都在上班,白天就由母亲照顾,晚上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值班,还要给父母送饭。因父亲病情严重,手术大伤元气,加上年老体弱,恢复起来很慢,卧床半年多,都不会走路了。康复期间,每天都要两个人搀扶着下床走动,他自我嘲笑说:“老了还要像小孩一样学走路。”也许父亲还惦记着没有写完的书,他坚强地战胜了病魔,康复出院了。
大病初愈的父亲感觉身体不如以前,他担心自己余下的时间不多了,因此更加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方言学著作《德阳市方言纪要》。他请二女婿帮忙把原稿刻在蜡纸上,再复印出来装订成册。该书全面地收集、发掘、整理了德阳全市六个县市区城镇和近郊的地方语言,从方言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就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对德阳方言进行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探讨。它既是地方文献的整理和记载,也为全市各区县地方志民俗研究和编纂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方言参考资料。该书有详尽的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对照,例如德阳话“笔溜端”对照着普通话:“笔直”,都有拼音标注和使用例句,更加生动易懂,此书也是我市普通话教学和学习者重要的辅助资料。
父亲一向做事严謹一丝不苟。他又把《德阳市方言纪要》与原稿逐一校对,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直到校对完了的那天晚上,他才放下老花镜和放大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心地睡觉了。次日早晨起床后,父亲在洗脸时突然头昏站立不稳,跌倒在地上。家人们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脑出血。昏迷三天后,父亲于1989年12月16日安详地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儿女们为他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葬礼。灵堂就设在父亲的客厅里,前来悼念他的亲朋好友,学生,老同事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一直排到小区院里。他的二女儿致悼词,他的学生、德阳市教育局局长黄正隆讲话,高度评价了恩师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杰出成就和无私奉献。
送走父亲后,我们把《德阳市方言纪要》又复印了六份,装订成册,每人一本留作纪念,这就是父亲留给子女们的遗产。虽然他没有留下多少存款,但是他留下的著作却是无价的。愿敬爱的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