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2024年12月19日,由新华网主办的“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暨2024社会治理创新分享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当阳市人民检察院“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入选“2024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近年来,当阳市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和上级检察机关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部署,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探索、开拓创新,通过数字检察赋能社会治理,有效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该院以“当阳检察”微信公众号为基础,开发了群众工作智慧平台“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该平台是一个收集线索、倾听诉求、开展监督、普法宣传、服务群众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集成式”检察服务平台,群众只需扫码关注即可实现与检察官点对点、面对面交流,实现检察工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创新设计
功能开发上聚焦一个“便”字。精准把握履职尽责着力点,围绕实现一码关注、一键网申、一窗受理、一部审查,群众“按键下单”的功能,该院借助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载体,聘请专业公司研发“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服务平台,利用微信直观、便利、占用空间小、操作简便易行等优势,让老百姓更乐于接受。
宣传推介上做到一个“广”字。布局重点区域,努力将该平台延伸到镇,覆盖到村,连接到户。通过在全市人群聚集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采用定时循环播放“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宣传片的形式,持续介绍平台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
服务体验上坚持一个“优”字。该平台以“12309+”的窗口呈现,与单位“六部一局”内设机构和人员一一对应。群众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平台,向检察机关举报线索、法律咨询、预约会见、申请司法救助等,实现群众诉求随时表达,矛盾纠纷及时掌握。针对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和需求,检察机关实行闭环管理,安排专人对接和答复。
创新实施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主动打破部门壁垒,充分利用综治维稳中心基层自治组织、公检法司、妇联、环保等部门的资源,形成“1+N”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信息滞后、线索少、不畅通等问题。建立“网格+检察”工作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检察监督”,依法高效处理平台反映的案(事)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打造信息研判机制。在充分归集数据的基础上,针对矛盾化解工作特征,构建专题库、主题库,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筛查、比对、碰撞,将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实现实时统计,对于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密集的信息流自动预警,加强类案和系统性问题的研究,深层次挖掘影响全市社会治理的风险点,并提出系统性的建议,推动基层依法治理。
建立信息跟踪督办机制。对通过平台发现的信息或案件线索,坚持信息或线索排查不过夜,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走访、下访、回访,对人民群众的每一件诉求的受理、办理、答复都设定了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办理时限,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得到稳控和化解。对已结案件定期回访并开展满意度调查,对群众反馈的问题督促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整改,倒逼工作提质增效。
创新成效
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平台运行以来,已成为当阳人民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诉求反映渠道。该服务平台已覆盖当阳市178个行政村、社区,接收处理群众诉求1400余件。
强化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12309+老百姓家门口检察院”已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依托该平台当阳市检察院第一时间获得案件线索,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精准监督,推动区域内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促进了检察工作长远发展。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融入数字检察和多元共治中,实现服务人民群众“零距离”。近年来,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精准施策,通过研判发出公益诉讼、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书9份,发现公益诉讼线索15件,向其他行政机关移送线索4件,有效促进协同治理。
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理论成果。相关经验做法荣获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撰写的理论文章被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指导》采用,一篇论文荣获第十届“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研讨会征文二等奖,相关稿件被《检察日报》《湖北日报》《检察风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来源 | 鄂检在线
编辑 | 虞滢颖
审核 | 郑红 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