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宝宝的健康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一种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肠套叠,并教您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这种肠梗阻可能导致肠腔狭窄或闭塞,使得食物残渣和粪便无法排出、肠壁的血管卡压、粘膜受损,从而引发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这种疾病发病在成年人中罕见,但在因急腹症就诊的6-36个月的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
肠套叠的诱因
肠套叠的诱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饮食结构改变: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时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病毒、细菌感染:如腺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的一周左右。
解剖原因:婴幼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松弛,回盲部及末段回肠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遗传因素:部分肠套叠病例有家族聚集现象。
手术因素:很小概率的肠套叠病例发生于术后尤其是近期的腹部手术后。
气候环境因素:肠套叠病例全年均可发病,与具体季节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发病的趋势,通常发生在季节和气候变化期间,家长和儿科医生应提高对儿童肠套叠发生的警惕。
肠道异常病变:肠炎、阑尾炎、肠道蛔虫、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肠重复畸形、肠壁肿瘤、IGA血管炎等引起继发性病变。
肠套叠的症状
宝宝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家长们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急性阵发性腹痛:宝宝会突然出现无法安抚的哭闹,较大宝宝会口述腹部剧痛,通常几分钟后缓解,并会反复发作。最初间隔30~40分钟,随病程进展可能发展成持续性腹痛。
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后转为胆汁样物。
便血:带腥臭味的果酱样血便,提示病情严重。
腹部包块:有时在右上腹、上腹部可触及包块。
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单、方便、快捷、无放射性。可见“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典型超声征像,可显示血供情况、判断肠套叠类型、有无并发症,可探查有无继发病因。
X线平片:可见肠梗阻征象,主要用于排查有无合并肠穿孔,但有辐射暴露。
腹部CT:必要时,有辐射暴露。
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肠套叠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其分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需要由儿外科专科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内科治疗:对于经过超声及儿外科专科医生精准分型为暂时性肠套叠的宝宝,可以根据患儿实际病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短时间内肠套叠病变可以自行复位,同时治疗合并的其它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注意复查超声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外科治疗:
1. 非手术治疗:运用压力性灌肠复位术进行肠套叠复位治疗,主要包括:空气灌肠复位术(有辐射暴露),超声引导可视下压力实时监控下的静水压灌肠复位术(无辐射暴露)。这些方法无创、安全,且复位成功率高,对于病程较短、没有合并肠穿孔且全身情况良好的宝宝,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的静水压水灌肠复位术实时监测治疗情况,安全性较高,及时明确是否复位,使用一次性灌肠设备没有交叉感染风险,家长可陪伴,相对空气灌肠复位更高的成功率,更容易被家属及临床医生接受。
X线透视引导下的空气灌肠复位
超声引导下的水灌肠复位
2. 手术治疗:对于肠套叠时间较长,存在肠套叠导致的肠坏死、肠穿孔征像、严重的肠梗阻及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等情况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经过非手术治疗未能成功复位的宝宝也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复位和腹腔镜手术复位,同时术中处理其它合并症。
3.下面是一例肠套叠患儿合并化脓性阑尾炎治疗过程
手术发现:腹腔阑尾周围见少量白色脓性积液,约10ml;尾见长约6cm,直径约1.5cm,与邻近腹壁粘连,表面覆有脓苔,外观呈急性炎症改变,游离阑尾后查见尖端一见白色脓液由此溢 处穿孔, 出。探查回盲部近端小肠1米未见明显异常。
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肠套叠同样重要,家长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多过快地改变饮食结构。
注意卫生:保持宝宝饮食卫生,避免食物刺激和肠道感染。
换季时:季节变化期间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观察宝宝变化: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不解大便、便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肠套叠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科学应对、积极治疗,就能守护宝宝的健康。家长们请放心,我们的医疗团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宝宝的安全与康复。
希望这篇健康教育微信稿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肠套叠,让我们一起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赞支持并分享给更多需要的家长。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宝宝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苟泽辉
内容审校:刘菊仙
图文排版:潘非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内容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