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西山小区我的家》是《卢蒙故事》第三部第四十二章“老家故事”中的一篇,记录了我和西山小区二十多年的缘份。文章已经在卢蒙故事公众号推出多次了,因为是真情实感,每次推出都能引起各位读者,特别是和西山小区有过交际的读者的共鸣。很多西山小区的老住户,阅读后写了富有感情的留言,作为作者,看着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感慨万千。
卢蒙利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不是为了当什么作家,也不是想创作什么文学作品,只是生命和生活的真实记录,因为文章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非虚构的,不是故弄玄虚地编造。我们都是普通百姓,是平凡人,做不出什么惊人的业绩,所经所历,都是生活琐事,但我们又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有着自己的善念情感,对美好生活也有追求,野百合也期盼春天嘛。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平淡和平凡,把卢蒙故事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联系到一起。卢蒙故事,从卢蒙自己讲起,讲亲友、讲邻居、讲同学、讲老师、讲同事,讲东西两庄、胡同巷口、市井烟火,讲述着咱沂蒙人自己的故事。
一个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风貌,也反映着这个区域的人群的思想情感,你不管用什么艺术手段,起码得让多数人看懂,让多数人感动,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对谁弹琴的道理,曲太高,和者必寡,高到只有自己懂,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基于这个认识,把普通沂蒙人的故事讲好的初心追求,将永远保持下去。
现在,沂南县城新小区如雨后春笋崛起,新西山小区起来才几年,仿佛也有点旧了,而老西山小区,更是一步一步远离了人们的记忆。我这个系列文章,通过纸质图书和网络不间断地推出,也许能让它在这个世界上,被大家记忆得更长久一些。
原来那些天天相见的老西山小区的邻居们,有一些已经四散各方。咫尺天涯皆有缘,让我们再看一下那些珍贵的留言吧,他们当初打这些字时,分明已经在流泪了——祝好人一生平安!
王晓伟——当年可也是和大庄桥一个档次的省重点工程。迄今为止沂南还没有能找到比西山小区综合位置更好的小区了。里面幼儿园,西门三小,南门三中,东门车站,北门中医院。这个范围内就够人生活绝大部分资源了。西山小区一共有六个口可以进人的。
高鹏——原一切如意,常住你我他家。
路——记得门口右侧还挂了个署名卢德麟的益膳房奶箱子。
山头胡子——太怀念西山小区了,承载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
最冷的风——貌似看到两次阿姐饺子,喝闲酒的地方。
物流仓储——小学在界湖上了几年,去过西山小区几次,那时候觉得城市就应该是这样的,有烟火气息,没觉得乱,缺吃少喝的年代,是羡慕城中同学能穿声乐旅游鞋,喇叭牛仔裤,弹性运动袜的,还有就是饭店晾晒的香肠,一直抹不掉的记忆。
吉祥——遗憾的是,再也买不到老式圆球糖了。
弘毅——作为曾经的沂南县的名片,西山小区的前世今生令人瞩目,只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它与时代紧密契合,生动地映射了我县、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小区不大,映含家国事,卢蒙的西山小区我的家系列文章可能是沂南县第一人,为你点赞。
浮生若梦——有两句显得特别真实:“我死了无所谓,那娘俩怎么办?”“完成回迁,我还会想起它以前的样子吗?”
悟真——西山小区,童年的回忆,有图片拍到我前任的红色车呀!
山东土特产——看到这里,我感慨万千!在这里,经常顺着大门爬房顶,楼下那个奶奶老是嫌乎我,偷吃过别人家的樱桃,当过采花大盗,爬过那个小广场的小孩雕塑,就是西山小区的幼儿园没当过。岁月就像小偷,带着那些看起来荒唐,其实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卢蒙:岁月何止是小偷,他就是大盗,大盗是盗心、盗情的,你说对吗?
葫芦娃——那时候的西山小区,最热闹的时候是正月十五,整个小区的人出来放拉鞭,占满了路面,送灯的人把门口下面都摆满了,把小区东门下面的石墩子烧得黢黑,但是蜡烛的火光也照亮了每个住在西山小区的人回家的路。还有一次夏天门地震,整个小区的人全部都跑出来打地铺,全部铺在路上,还是少年的我们,疯玩了一个通宵,相想都得劲!
艾子——最有代表性的小区,脏乱差,上下班,下下学,开启堵车堵人模式,每次去,提前几天就愁进小区。惟一一个优点,就是买东西方便。
五岳独尊——看完卢老师写的文章,我的记忆回到了1993年。1993年,新车站开始运营,我买了辆把式的12马力三轮车,也拉人,也拉货,一干就是四年,我想着一个月能挣千多块钱,起早贪黑的也不容易。老婆在家带三个孩子也怪累,一晃就老了,大女儿都三十四了,老幺都三十了,时间过得真快!
天道酬勤——1990年,西山小区1到5号楼全面建设成功,1993年县委几座将军楼建成,当时我是个干小工的,干一天工资3块钱,大工一天四块五,买个华日摩托那得干两年。唉,真的一晃就老了!
万和电气——西山小区也有我的家!
昱见——虽然我的家不住在西山小区,但是那里也承载了我的童年,我小学是在三小上的,老师同学住在西山小区的居多。记得放学后,总要和同学去西门口那个摊子上买上块糖或者是辣条,吃得嘶啦嘶啦 ,等着爷爷来接我回家。上中学以后,周六周日更是欢腾了,去小区里和她们玩一天也不记得回家,为此还受过妈妈好几次打呢。大学以后,朋友们陆续搬家了,去得也少了,最后一次去吃以前经常吃的肉夹馍,老婆告诉我,下次就要去别的地方买了,这里要砸了,心里一阵惆怅。现在和朋友还是经常一起玩,也会去吃老板的肉夹馍,可总感觉不是那个味了。或许,心中怀念的,是那个承载了童年记忆的地方吧------
李先全——西山小区东大门路北第二户,是奶奶的家。奶奶已在天国了。记起奶奶,她慈眉善目,一生都乐善好施,从年轻至中年再到老年,都在莒南十字路行医,医治好了的人不计其数,让多少不生不育的家族,有了天伦之乐。
木子——我第一次来西山小区,是九五年参加中考的时候。当时学校安排学生们住在蓝天宾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西山小区用热闹繁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庄户妮进了西山小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目不暇接。一个用自选车后座驮着大圆筐卖油饼的师傅,看着我们几个搭腔道:“你们是考学的学生吧,吃了我的油饼一定能考上。”别说,推销策略起作用了,我们一行人都提溜油饼,在别的摊子上买了榨菜回去了。2011年,因为工作的原因,可以经常途经西山小区,只要天气不冷不热,我都是专门骑车上班,为的就是下班后可以慢慢地逛小区的店铺,吃的喝的穿得用的,从西门品空着进了,到了东门口就满了车筐。后来调离了岗位,我也经常从城东开车来小区买东西。因为拆迁,商户们纷纷搬离,四散开来。许多人多方打听原来的店铺去哪里了。我想,除了熟悉的味道,或许还有多年来彼此的默契吧!西山小区的三十年,就像一个人的少年、青年和老年,完成 了它阶段性的使命。小区里的悲欢离合,随着一座座楼房的拆除烟消云散,只存在 老照片和人们的记忆里。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座崭新的小区正在孕育。因为机缘,我有幸成为新西山小区人,有时我在想,我和西山小区的缘分,从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木棉花——在西山小区住了十五年,也在那里做了十五年的生意,期待崭新的西山小区,想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彦强——中篇味道厚重。那个发娟超市,房子一开始就有,最早是工行的储蓄所,然后成了恩友超市,后来才是发娟超市。
静悄悄——当时西山小区是县开发公司李玲建的,是全临沂学习的榜样,来参观的人很多。卢蒙当时能住 在西山小区,也是一种荣耀。
宗立——西山小区,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家。突然想起我和老婆共同盖的建筑公司家属院一楼小南屋。
还能对上原来的样子吗?
再次走过
《卢蒙故事》——你我共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