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中研讨会上
杨继中,山东沂南人,先后在党政多个部门工作,期间曾赴高原援青三年,现任临沂艺术学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好读书而不勤,喜文艺而不精,一生无所长,余生唯愿投身教育,做点力所能及工作。
以下是杨继中发言内容
我不是作家,对于文学评论更是个外行,今天参加《卢蒙故事》研讨会,主要是来聆听、学习的,主持人安排我讲几句,我就简单讲讲我和卢蒙的交情,以及对他的作品的一点粗浅认识。
我和卢蒙相识将近30年了,有着多重的关系。第一,我和卢蒙是同学。我们毕业后,都分到乡镇中学当老师,1997年一起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一起从学校踏入机关,这一段人生轨迹基本相同,算是同学。第二,我和卢蒙又是同事,考上公务员后,一块来到县委机关上班,他在县委办,我在宣传部,上下楼,天天见,做的也都是文字材料方面工作,时有交集,他那时在县委研究室,经常搞调查研究,写了很多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内容可圈可点,领导充分肯定,这些文章起到了很好的辅政作用。第三,我们又是多年的邻居,同一年同一批分配的住房,又都分到了西山小区36号楼,两家经常走动,直到现在也没断过联系。因为以上渊源关系,所以我对他的个人爱好、婚姻家庭等算是比较了解。
在我的印象里,卢蒙不是一个刻板的党政干部,除了工作认真、负责、爱思考、爱钻研外,他的身上还带着一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文艺特质,他喜欢音乐、喜欢读书、喜欢摄影、喜欢旅游,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今天卢蒙忽然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之外,又增加了一个作家的头衔,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埋藏着一颗文艺的种子,这一粒种子,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加、知识学养的积累,忽然在某个时刻、某种境遇下得到萌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这种转变是一种必然。
这几年,卢蒙经常通过新媒体发表作品,很多时候都是随写随发,我平时也关注阅读,但读得不多也不全,光觉得他写得怪有意思,很耐读,认为这是他在工作之余,发展点个人小兴趣罢了。直到前段时间,他给我送来了一整套《卢蒙故事》,让我吃了一惊!一读之下,不由生出许多感触、感怀。
一是惊叹卢蒙的毅力。《卢蒙故事》厚厚的三大本,共有42章1097篇文章,150余万字,历时四五年完成,要是按天算平均三四天出一篇。他写这些东西全是非虚构的内容,不能闭门造车,得下村去跑,回来再加工,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尤其是他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还有他的本职工作要做,如果不是异常勤奋,是无法达到这么高产的,这一点让我由衷敬佩。
二是感叹于他的情怀。作家写作,兴趣使然是肯定的,但对卢蒙来说,完成这么大的写作体量,那就不单纯是兴趣的事了,更多的是靠一份毅力、一份情怀。他的作品涉猎广泛,有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地方习俗、人间烟火、世间百态、凡人情感、红色故事,等等,可以说写尽了沂蒙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也写尽了沂蒙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个人为什么耗费这么多的心血精力去弄这些东西?是个人想出名吗?是想靠这个挣钱吗?凭我对卢蒙的了解,如果为了这两样,他绝对不会去做!做这些,也绝对出不了名,也挣不了钱。我觉得他弄这些东西,完全出于对家乡的深沉的爱,一种对于保存、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有一次卢蒙曾经和我交流他的感受,说哪天挖掘出来个文化资源,或破解了一项长期迷惑的课题,那份自在和喜悦,比职务提了一级都来得浓烈。《卢蒙故事》很大篇幅是写地方历史、传说的,这些东西史志部门或是政协文史机构等都挖掘、整理过,但是我感觉没有卢蒙挖掘得这么多、这么全,特别是写得这么生动。这些故事、传说虽然出自民间,经过口口相传,多少有些演绎成分,但是卢蒙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加以吸收,而是进行爬梳整理、分析鉴别,进行一番考证,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其史料价值、文化价值不应该被忽视。我觉得《卢蒙故事》《卢蒙风物志》客观上起到了为官方史志拾遗补缺的作用,许多东西可以用来与正史资料相佐证、相印证。当然,卢蒙的许多作品,带有个人的视角、情感和观点,有的观点或许可以商榷,但是其文化传承的价值无疑是独树一枳的。
三是赞叹他的文笔。《卢蒙故事》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充满乡土气息,读的时候,就像是卢蒙坐在旁边,和读者拉呱一样,特别亲切,尤其是书中说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景,彼此都认识、都熟悉、都经历过,读来会心一笑,心里特别舒畅。我觉得一个作家写的东西,能让人愿意读、喜欢读,就是一种能力、一种魅力,这一点卢蒙做到了,甚至比很多大作家强。他写东西朴实无华,一点也不做作,看不出艺术加工的痕迹,就是在那里说家常话,我觉得让人看不出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他的文字非常干净、洗炼,当行时行、该止时止,惜字如金,一个字不多说,但是又能把每件事说得那么明白晓畅,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当然这些也都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是很见功底的。
但是卢蒙大胆、大量使用方言创作,这让他的作品有了地域局限,要想在更大范围传播就会受到一定制约。这是因为方言是有地域性的,卢蒙的文章临沂人特别是沂南人读了饶有兴味,是因为他懂方言表达的意思,那个“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外地人看不懂此地方言,就不明就里,感受不到其中的趣味,读来就会索然寡味,也就会影响阅读面。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希望作者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上下求索,如果能两全其美地处理好这个问题,相信《卢蒙故事》会走得更远。
说了这么多,有点班门弄斧。谢谢大家!
援青期间,资助贫困学生
解家林的碑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