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在龙尾看龙头

文摘   2025-01-24 00:01   山东  

2025年春节似乎来得特别早,因为腊月29就是除夕了。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习惯性的,站在龙尾,对过去的300多天盘点盘点。

我曾经说过,2023年这个虎年,是压力较重的一年,这个重,不光是在创作上爬坡吃力,把多年来的网络作品梳理成纸质图书,更多的是,家务事上的负担,让人透不过气,好在是咬牙挺过来了。

2023年2月9日,父母在天河医院过了他们第一个不在家的除夕。那个时候,父亲还能独立吃饭,和母亲一起参与娱乐活动。但两人受马尔滋海默症的折磨,衰老日趋严重,现在父亲一日三餐都需要人喂了。感谢天河高总,感谢各位医护养职工的精力照顾,2024年住院五次,比在家时少了一倍多。


娘俩拔骨碌

二零二四年初,龙抬头,万事总算有了转机。春节期间,一家人有心情到乡间散散心。

春风三月似剪刀,裁出万缕细叶。柳浪闻莺,花团似锦,京城来了我们父女两人。不管在胡同里,还是在园林里,心情都像春风般和畅。

和在京的几位同学一聚

国子监

做好家务事,更不能忘记本职工作,尽最大的努力,给帮扶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关爱,投资近30万元的东依汶科普文化馆、东依汶法治文化广场先后建成使用。


到县外学习

和杨学俊书记到沂水泉庄寻找刘子珍、王兰亭事迹

对接上刘王二位革命前辈的后人刘更生,通过济南市槐荫区委的朋友查到了他们的档案。9月份全国科普日期间,正式开馆运行,周边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有了一个接受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的平台。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全县部分孤贫学生来此体验学习

从2017年底开始算,我在挖掘沂蒙地域文化、展现沂蒙风物、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的道路上已经行走了7个年头,2023年虽然把前期部分成果结集出版,但这远远不是行走的终点,求索之路要继续见缝插针、马不停蹄地走下去。

地域文化的东西和纯文学还不一样,讲究忠实记录,真人真事真情节,就连精怪传说也不能虚构,虚构了,流传区域的乡亲就会说,这不是俺这的事!正因为不虚构,有些故事情节虽有艺术加工,但不能演绎太过,这就造成卢蒙故事看上去不太“文学”的原因。

正是因为不能虚构,必须脚踏实地的亲临现场去采风、去感受和感知,朝脑子里积累各种素材。


红色卫生系列故事,一直装在心上。我家二爷爷是抗战时的卫生兵,曾在依汶镇安保庄的野战医院住过。大年初二,和女儿去采访,受到林氏一家的接待。

初三这天,为写皂旗山寨的事,经人介绍,从邢家庄子来到姚家岭,寻找有年纪的知情人。写皂旗山的过程,把黄庄也捎带出来了。

正月十三,参加同学父亲葬礼,路过塔子山,远远被其吸引,先后去过两次。塔子山在蒙河大回环处,当蒙河、龙口河水口,位置和依汶回龙寺所在的崖子崮相似。山上有庙、有围寨、有碑刻,站在山顶,颇有感觉------

一年来,就这样不断地行走,收获更多的,是徜徉在自然与人文海洋中的自在和喜悦,这种自在和喜悦刺激出来的多巴胺,比那些无谓的名利刺激的要多得多。


对区域内各大家族历史的学习研究,是2024年卢蒙的核心课题,占用了多半的时间和精力。读家谱、挖掘史料、对证资料是很费头脑子的,坐下来,就得寻思四五个小时。关键是,同一时间段内,还要多个课题同时进行,怕自己CPU不撑劲,有时强制自己缓下来,关注点其他事情。

无论是高刘袁黄,还是颜戴,涉及家族事务,写起来得格外慎重,要反复推敲、耐心沉淀,不能轻易推出。

根据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挖掘家族文化的基础上,2024年着重在礼学文化和琅琊文化上用功,写了五六万字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编辑了几篇小文推出。

在大岱村前汶河河滩

谢氏家谱

接待颜回79代嫡长孙颜秉刚先生率领的访亲团

                                         孝王青驼谱系


与刘策先后人座谈

革命前辈聂干廷的后人聂闻,在北京就职,不知从什么渠道扒问到我这来,想知道其老家是哪里,族人在哪里,到前中疃帮他完成了夙愿,并准备把中疃聂家外出革命的人写个系列的故事。


春天的时候,在沂水墓上贤将军冢

河东区尹家寨

把卢蒙故事和卢蒙风物志的范围扩大到县域之外,实现大沂蒙层面的文化题材挖掘,这是我的初衷。今年,初试着走出去,为不久职业生涯变迁后,有更多可能实现这个初衷打打基础。

脱胎于费县酒厂的温河酒业,是全市白酒企业中的翘楚,酒文化积淀丰厚,写沂蒙燕饮,温河酒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受韩东董事长的委托,准备在温和酒文化的挖掘上用下功夫。

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到临沂饭店烹饪协会拜访袁和迪先生。青年企业家的思路,是比较灵活的。

写风物,离不开非遗手造。《卢蒙故事》第二部里,有不少篇章是以沂南区域内的非遗为基础写出来的。夏立君老师赠的十八本《照市自然与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也是以非遗为基础的。可喜的是,在市这一级,郑英会长挂帅的非遗协会归口于市科协指导,给我今后学习研究带来了更好的机会。


兰陵李玉宝先生写的藏头诗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卢蒙用于社会科学层面上的研究,但作为一名业余选手,又不想走规范的纯学术的路子,因为这样做出来的东西,社会受众面有限。“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想提升流传度,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司马迁是个史学家,他写的《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写的东西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强。沂蒙地面上的事,要让沂蒙人喜欢看,表现形式得和沂蒙人的口味紧密结合,这样出来的东西就是卢蒙故事。

沂蒙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卢蒙的创作,向读者们展现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这又是一种结合。

这种结合的成功,得到了作协系统领导们的认同。2024年11月24日,临沂市文联、临沂市作协、临沂市文学院举办卢蒙作品研讨会,王兆山、苗长水、李婧、夏立君、高振、张岚等在会上,对我的创作给予鼓励与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后的创作,把这种结合做得更扎实,必须掌握火候,文学上要出精品,课题上也要出精品。

在此,再一次向与会的领导老师们致谢,并致以新春的祝贺。

王兆山主席参观岭上砚博物馆

夜晚,在沂河畔向夏立君老师请教

欢迎青海、陕西的作家老师来沂南采风

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千千万万的沂蒙人,写好沂蒙文化、讲好沂蒙故事、弘扬好沂蒙精神,需要接触、观察、学习、记录、表现各个层面的优秀人物。前几年,不同岗位上的创业人物、扶贫典型、沂蒙老支书、优秀工匠等等,走进了卢蒙的镜头,通过卢蒙的笔端,成为卢蒙故事里的重要角色。

2024年,受作协系统老师们的指导,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力求在讲述方式和展现手段上有所突破。

新一届青岛沂南商会会长周忠涛来卢蒙办公室座谈创业经历

写好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有个前提,必须对家乡有着深沉的爱恋,这种原动力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从题材上讲,我的创作,是从青驼起步的,这些年来,路越走越远,但这个起点需要反复地巩固、回旋。

比如,青驼街的成型之谜,西城子、东围子、南宅子、沟北的来历,青驼街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如果不去挖掘,随着工业时代铁幕的降临和老一代青驼人慢慢失去提供线索的能力,可能要永远漫失于尘埃。作为一名青驼人,是有这个责任把这件事做好的。

青驼和高里在青驼镇地面的位置,相当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街面上很多东西,寄托了几代青驼人的记忆,卢蒙所做的工作,就是这种记忆呈现。

高里街上

临沂师专,是我全日制学业的最高点了,值得回顾一下的是,今年10月底,作为老校友,回了一次校园,看了场浙大的话剧表演,感谢校友服务组织的同学们。如有可能,通过某种形式,为母校多出些力,是我的期盼。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今天的泰山,不仅为鲁邦所瞻,乃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头之镇,泰山安则天下安。在回顾2024年行迹的最后,还是把目光聚集到这里。三年内,我两次登临,今年来到的时候,已经快立夏了。人间芳菲早尽,泰顶崖畔,山花依然怒放。

每次站在红门宫廊桥之上,看着老老少少,不畏高险,毅然一级一级地攀登,到此礼拜,总是激动得泪流满面。这种人文追求,不能简单地用求仙拜佛去解释。

人生在世,心底要有所畏惧,精神要有所皈依,心灵要有所安放。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千百年的紧固,是用权力强迫不来的,也是权力代替不了的。

匍匐大地,一念真如。创作之路,如同汉人登拜东岳泰山,如同藏人转岗仁波齐,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修行。


恭祝卢蒙故事、卢蒙风物志各位读者新春幸福!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