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高军老师是沂南乃至全省文坛有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这些年来,他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北京文学》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三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10部小说集、5部文学评论集、多部散文集、学术论文集、地域文化研究文集等。主编有《沂南地名故事》《八楼刘故事》《依汶故事》《双堠民间故事》《蒲汪民间故事》《汶河岸堤》《孙祖民间故事》《岸堤民间故事》《马牧池往事》等。有些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等转载,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漓江版《中国年度小小说》、长江文艺版《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等三百余个权威选本。其中,《紫桑葚》收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小学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广泛使用。
让人遗憾的是,高军老师因事外出,未能参加本次研讨会。会后,应卢蒙所邀,他精心组织了一篇书面评论,从构架谋篇这个角度,对卢蒙地域文化作品的创作进行了剖析。有道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高军老师是为文的高手,更是沂南少有的潜心研究家乡文化并做出卓越成就的学者,有些门道他看得是很清楚的。
新春伊始,特别推出高军老师的这篇评论文章供学习参考。
缱绻乡音 浓浓乡愁
——浅评《卢蒙故事》
高 军
近年来,我经常看到卢念庆行走在沂蒙大地的勤奋姿态,感受到他对地域文化的一片痴情。他不断行走着,进行认真的田野调查,努力寻找民间历史文献,包括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书信、家族传承下来的实物,找到相关的当事人,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尽可能重建历史现场,并勤奋笔耕着,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写出了几百篇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总字数达到上百万字,在公众号上时常更新,并结集出版了四卷本的《卢蒙故事》,以缱绻乡音话浓浓乡愁,很受读者的欢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阅读《卢蒙故事》,我们发现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历史文献资料随时在书中出现,态度认真的深入研究让这些文章有了扎实的民间历史文献支撑,具有了深度的新鲜呈现。
如在当地很多资料中,关于水游(也作水由)李氏家族中李孟德和长子李焕、次子李玉被封为将军一事是有些错误的,并一直以讹传讹。有人说李玉是“诰封宜武将军”,也有人说他是“宣武将军”。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这些说法不知依据何在,是从哪里来的。多年前我去李氏墓地看碑的时候,李孟德的墓碑上碑文右侧是“公讳孟德,历任江南新安卫守备。子焕、孙相臣、相周,曾孙惠、鲁;子玉、孙相坤、相瑞、相燮、相斌、相君”。中间为“皇清诰封明威将军显高祖考李大公、恭人妣王氏墓”。左侧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日元孙嗣淳等、嗣璐等立石”。李焕墓碑在李孟德碑东南,右侧碑文是:“公讳焕,历任福建海澄营守备。子相臣、孙惠……”中间为:“皇清诰封明威将军李焕、恭人……”左侧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 日……”由于石碑破损严重,有些地方已经漫漶不清。这个墓碑是和李孟德墓碑同时刻立的,此时李焕已有孙子了,李焕同样是被封为明威将军的。李孟德的次子李玉,墓碑在李焕碑又东南,右侧碑文是“公讳玉,历任福建金门镇守备,委署本营协镇。子相坤、相瑞、相燮、相斌、相君、相文”,中间为“皇清诰封明威将军显祖考李大公之墓”,左侧为“嘉庆六年(1801)季夏谷旦奉祀孙……”比上两块碑晚三十三年。虽说“明威将军”有些漫漶不清,但还是能辨认出来的。在卢蒙写的《父子三守备》中,是准确地把父子三人都写为“明威将军”的,这说明他对现有资料不是拿过来就用的,而是在系统利用已有文献的同时,将文献与田野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文献解读,才让民间历史文献独具特色和价值,也是其持久魅力所在。
再比如《甲午举人范登年》一文,他下的功夫尤为让我佩服,我们过去仅知道范登年是甲午举人,参加过公车上书,为湖头镇河南沟头村人。多年前,我读著名学者茅海建在2005年第3期《近代史研究》发表的《“公车上书”考证补(一) 》,在第4期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二) 》时,发现里面有两段涉及范登年。在神墩《高氏支谱》中看到过范登年撰写的《次纲高公家传》 《修业高公传》。我见到过由“举人范登年书丹”的“大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重修还愿庙》碑文,楷书字体刚劲有力,颇有柳体风貌。关于范登年,我所知道的也就仅此而已。但是,我读了卢蒙写的《甲午举人范登年》,很为他对范登年研究下的功夫佩服,他考证了范登年家族的迁徙情况,并在《乡试珠卷(光绪甲午科)》(山东)中,找到了范登年中举的一篇八股文是《尔所谓达者子张》,进行了标点和解读,接着又写了范登年“任教徐州”“桃花之运”“远闯抚顺”“以文扬名”“山东会馆”“魂归义地”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追寻到了范登年的印章、扇面画作、晚年照片等。全面勾勒出了范登年一生的轨迹,让读者完整地了解了举人范登年的情况。
卢蒙把文献放回社会生活的整体中去解读,把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项,找到各种历史资料的内在联系,体现出写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民间故事写作中他总是力争写出更多的新意。在民间故事采访和写作中,往往会遇到太多的雷同故事,对于这种同质化问题,如果就事论事、就地论地,往往会陷入的狭隘境地。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舍弃掉,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又会造成缺憾。卢蒙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努力写出故事新意来的同时,增大文本的信息量,并努力用自己鲜明的语言风格来强化阅读的新鲜感。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让他写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系列民间故事。如《岳庄有棵九股松》,这个故事早就有人写过,作者为了写出新意,开展了对九顶莲花山、对铁佛寺、对抗战时杨林的铁佛像被化成铁汁制作手榴弹等一一介绍,并指出杨林是《隋唐演义》中的人物,穆桂英在九股松上拴过马等。再如《司马孟家与隆佑太后》,故事核儿来源于大庄镇东、西司马村的孟氏族谱,但族谱记载很简单,作者对宋代皇家历史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与东、西司马村的孟氏家族严密对接,写出了金头的传说,写出了隆佑太后的生平故事。他写的故事大都这样娓娓道来,让读者获得的信息量不断加大,又加上作者努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讲述,读来兴趣浓厚,获益多多。
方言土语的大量采用,更让这些作品具有了民间文化的亲和传达语调。我们知道,方言的标音,一般采用国际音标作标记工具。为了正确归纳出它的音位系统,也只能采用这种严式标音法。用国际音标注音,能读出准确的方言发音。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是完全可以的。可我们讲述民间故事的时候,在介绍和传播民间地域文化的时候,就不可能用国际音标作标记了。这时候,就只能用相应的汉字来表述。但是,要想找到准确的汉字,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卢蒙故事》在这个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并运用大量方言土语,构成了一种很接地气的叙述语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和力。《拔麻人拉巴的八路子弟》,“拉巴”是当地方言,意思是辛勤抚养,方言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如果换成“抚养”“抚育”等,味道就会大打折扣。《吃鸡头娶媳妇下雨》中有这么一句:“心眼不够使的,也不知道轻重,上来就㧅鸡头,父母要紧闸住”,“不够使”“㧅”“要紧闸住”等都是方言,特别是“闸住”准确而传神,寻找到了最准确的表达。这类方言,在《卢蒙故事》中比比皆是,大多都能让人心领神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24.12.8晚开笔,12.18完成初稿,12.31定稿)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