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就想赵本山

文摘   文学   2025-01-31 00:01   山东  


各位看官,用力点击题目下“卢蒙”蓝字,可以关注本公众号哟!  



赵本山,在1990年至2011年间,连续21 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演绎了众多经典小品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大年夜,赵本山的小品是整个春晚的最高潮,看完他的表演,各家各户一边喜着一边评论着,开始下饺子,发纸,睡觉。

可惜,他离开春晚舞台已经十几年了,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也远离了父老乡亲,变得味同嚼腊。还是请看《卢蒙的文艺观》第三部分,看看老赵的背影吧。


 不可否认,和多数传统市井文艺和民间说唱艺术一样,坠子书从表到里透着一个俗字,有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比如《老妈妈劝闺女》中,女儿由于找了个配偶相貌丑陋,回家闹情绪。母亲则劝她,别图一些表面的东西,安心过日子,最后熬的结果是:“一庄里数他家过得好,大儿在铁路上开火车,二儿架着飞机打老蒋”。
儿孙有出息,混得碗官饭吃,在我们这一带人的观念里,是好几辈子人的体面。当然用时下主流思潮看,这点出息也确实算不得什么,戏里宣传的价值观念多数显得那么守旧、土气,上不了大场合,甚至与普世概念、新潮思想格格不入。

再比如,以此说唱糊口的艺人们多是残疾人,却又爱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做题材来说笑。郭瞎子有一出段子叫《傻姑娘》,贬将的全是见不得人的残疾人,个别段子还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在以前,听这些东西的都是从事粗重劳动的下里巴人,繁重的劳动之余,听听戏,不逗他们哈哈一笑,图个乐子,戏也自然没人听,艺人们就没法糊口,这是这门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发展的环境造成的。但主流上,多数坠子书还是以劝善、挞恶为目的,宣传的是传统的忠、孝、仁、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移风化俗、稳定社会、和谐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层次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追求;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我们要从历史的和群众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所谓的“低俗”的传统文艺方式 ,而不是一味的嘲笑、打压。


说起低俗 ,近来,有位东北的艺人处在了风口浪尖上,他就是赵本山。这位辽沈一带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起家于“二人转”,把这项地方艺术拿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加之天份极高,善于触类旁通,乘风造势,成了一代“小品王”,但他的老根还是“二人转”这个土得掉渣的东西上。
什么土里长什么苗,你看不管哪个小品,赵本山扮演出来的,总是一个地道的、操着东北大渣子味乡音的大叔,抖的就是那份土鳖气、那份傻,还有那点小聪明,想突破是突破不来的,如果突破了,也就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赵本山了(赵导演并出演了几部电影,如《三枪拍案惊奇》,角色变了,表演功力也就是时下三流的演员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山大叔就是东北的郭瞎子、黄瘸子,骨子里就是个说书唱戏的。由于东北地域和民风特点,“二人转”中不健康的东西比坠子戏要多得多,本山大叔在其绿化工作上下了大功夫,并身体力行,对“二人转”的传承和健康发展是有功绩的。对文艺作品和艺人个人,我们实在不应该求全责备。
十多年来,每逢大年夜,父母兄弟、父老乡亲坐在一起,老赵都让全国人民开心笑一回,比所谓这些家、那些家无论怎么朝死里闹腾,也逗不起观众的一丝笑颜要好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老赵有生活底子,曾经长时间扎根于底层,老是飘在上面,是摸不着普通民众的脉搏的。


至于老赵怎么买飞机、怎么结交权贵,那是他的活法,咱管不着。艺术,起码的要求是能感染人,再好的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群众的生活,表达群众的情感,脱离群众的需要,单纯玩高雅、玩高尚,没人喜欢也白搭。郭德纲低俗是吧,但整个相声界式微,德云社却一枝独秀。本山大叔作为一个艺人,把观众当回事,把戏演精彩了,我们就喜欢他,也感谢他,同时也感谢那些郭瞎子们、黄瘸子们。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喜欢坠子戏的主要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众,多数年轻人根本没接触过它,更谈不上喜欢了。青年人喜欢的是好莱坞、摇滚、圣诞节和情人节,但中老年人对这些东西又嗤之以鼻。文化的断层和代沟,成了保护民族文化、做好文明传承、防止西方价值体系全面侵袭不容忽视的一大现实问题。前两年,赵本山北美巡回演出遭到冷遇和抵制,西方人不否认赵的艺术水平,但他们对其固有的价值体系的坚持和维系是强硬而固执的。而我们自己,出于各种方面的考量,对我们优秀的文艺家却给予边缘、冷遇、批评、打压,对传统文艺形式缺乏现代化改造(京剧现代戏曾有过成功探索),对西方文艺又极少民族化的升华,老的没吃透消化,发不了芽;洋的又没学来精髓,扎不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又如何谈起呢?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