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河是沂南第二大河,流到葫芦山头处,被山石顶得折偏向了西南,与西北而来的孙祖河交汇。“暴雨世”里,两河同时行洪,相互阻击,形成回龙之势,留田、埠子两村前,一片水乡泽国,居民饱受水患。
上帝不忍一方百姓受难,派遣河神灌口二郎前来治水。二郎神运用仙术,从泰山顶移来一千块巨石,又从黄河边移来一万担黄土,一西一东,堆放在两河之间、大泽北岸,形成了两座小山,东边是土山,西边是石山。两座山是二郎神杨戬搬来的,也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杨山子。
若论山体的险峻奇特,那还得说是西边的石山,整个山体由巨大的泰山石堆在一起,这些岩石,状如鹅卵,无棱无角,横三竖四,相互倚推,岩石之间,看不见半点的土壤,谁看了都要称奇,给它起了个新名叫石山子。
不知什么年间,石山子光秃秃的岩石缝隙间,长出了许多松柏。这些松柏,或苍劲挺拔,或枝干盘旋,千奇百怪,形态优美。它们粗大的树根如虬龙的利爪紧紧抓住岩石,颇具动态的美。
平原上起石山,已经让人诧异;石上长松柏,更是蔚为奇观!石山子这个名太对不起它,叫松山才对,更有文人雅士给它起了个更上讲的名——七松山。七松山的“七”并不是确指,而是指山上松柏数量较多,又暗含“奇松山”之意,读书识字的人弯弯绕就是多!
二郎神赋予松山和杨山神奇的法力,把凶悍的洪水彻底治住了,原来的水乡泽国,渐渐变成沃野良田,这才有了汉沿村。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过上好日子,还得说是二郎神之功。
为了感恩,人们在松山前怀建了一座道观,名叫回龙观,供奉的神仙便是二郎真君,这已经是元代之前的事了。元朝后期,咱们这个地方道教势微,多数道观改换门庭,成了佛家寺院,回龙观里住进了和尚,成了松山寺。
明清时期,政府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松山寺里,也供奉起道教的神仙。主殿供着十八只手的神——三世诸佛之母——准提菩萨,它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能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所有愿望,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庇佑,最能满足一方百姓的需求,享受着全寺最重的香火。
松山周围的百姓,夹在两河之间,生存下来还得依赖管水的神,二郎真君在松山寺也享受香火,老百姓管供奉他的大殿叫龙王殿,梁上刻着不少蟠龙。
松山寺殿宇的山墙上多有彩色壁画,描绘着劝善挞恶的内容。其中一幅画的是夫妻两人在坡里锄地,老娘挑着两个罐子去送饭。突然下开了雹子,男的不管老娘,抱着老婆就跑,跑到哪里,雹子就打到哪里,老娘头顶却是一片蓝天……内容通俗易懂,弘扬的却又是儒家孝道思想了。
寺庙山门前有个大戏台,逢庙会的时候,周围村民都来上香、烧纸、看大戏,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前院东南角,曾经有棵白果树,树围和碾台这么粗,比浮来山定林寺的那棵粗多了,树冠遮掩了好几亩地。一到晚秋,整个寺庙全被映成金黄色,愈加神圣庄严。可惜在“鬼子世”里,这棵银杏王焚于战火。保留下来的那棵铁案树,为开山老和尚亲手所植,说是沂南县最古老的一株。寺后还有棵黄连树,在本地已极为少见了。
七松山地势奇异,被张庄一带的百姓视为神山圣土,来松山寺许愿非常灵验,这座千年寺庙一直香火很盛,不论贫富贵贱,都来敬奉。清朝的时候,后汉沿村出过一个五品的官,府宅前的上马石还在。这位官员一心向善,拿出20多亩土地,雇了些做活的,供养着庙里的十多个和尚。东乡里一位老嬷嬷,在寺里做了一辈子的饭,寺里也没亏待于她,帮着把她孙子李庆三拉把成人。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松山寺一度改建为松山农中、松山联中,北到石门亭、朱家坪,西到谭家峪子,东到留田,南到前汉沿,整个半岛上的农家子弟,得七松山风水之灵气,在这里完成了知识积累,走进一个新的天地。
地上奇异,往往地下有宝。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松山后打机井的时候,地下突然喷出一股热水,松山温泉横空出世。这里的温泉水富含氡等微量元素,疗养健身效果最好。
这个地方,有山、有石、有松、有泉、有观、有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兼具,成了当地最优质的旅游资源。优质资源必须大手笔规划设计、高规格开发建设,沂蒙一位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带着情怀,投入巨资,开发成高端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古老的七松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气象,为更多人祈福造福。
松山子、杨山子前一片汪洋
(那时还没有前后汉沿村,留田、埠子村前全是沙地)
松山卫星图
东边就是羊山子
老南门口
站在山上俯瞰
古井
原来是寺庙和尚宿舍,后来做了学校伙房
柱基
寺庙原南北通道,通向寺门,原为台阶状后修整为漫坡
石香炉台
三通和尚墓前的石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