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饺子

文摘   文学   2025-01-28 00:00   山东  




一提起饺子,咱中国人,特别是北方的中国人,谁没吃过?那咱们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吃水饺的呢,有人说是从东汉开始了。发明它的是个大医学家,河南南阳的张仲景,此人是治伤寒病的泰斗。他把羊肉、胡椒这些祛寒的食材包在面团里,人们吃了耳朵上不长冻疮。

但是,那时还不叫饺子,叫馄饨,到了唐朝,包的形状就和现在的一样了,并且把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叫了饺子。饺子也不再专门用来治病了,成了人们喜欢的一道美食,过年必吃饺子,因为不吃顿饺子你就长大不一岁。

在世界各国人中,没有比咱们中国人更重视辞旧迎新、年岁更替的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得好好把过去的一年了结了,盼着来年有个新气象。谁要是说“不想过这个年了”,这人肯定犯了抑郁症,不想活了。心里最恨一个人,最厉害的诅咒就是:“让他死在大年三十”,再也看不见新年的日头出来。

不管平时你天天要饭,还是天天吃海参鲍鱼,在这“一夜连双岁”神圣时刻,都得扒拢着吃顿饺子。饺子者,交子也,秉承上苍新旧交替,你要不顺妥地吃饺子,老天爷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子,死后也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

为论如何,为除掉一年的晦气,除夕这一顿都得吃饺子,吃了这顿饺子,大家心里都安稳:三岁的小孩会受到大人长奖——又长大了一岁;九十的太婆心里怪舒坦——我又多挣了一年!

老沂蒙人除了过年,平常时候难得吃上顿饺子,也就是八月十五,父母长辈过生日,新姑爷上门,或是垒墙盖屋的时候,才有可能吃上,为么?缺面呀!在队里干活时,全家一年分不一百斤面,吃回饺子面可是怪下窝,那捞着光吃呀。

打算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心里就莫名地兴奋起来,老爷们挑水、刷锅、剁馅子,老娘们撸起袖子来和面、拧季子,包的时候,大家齐上手,一个擀皮子的,二三个包的。

不论擀皮子还是包饺子,都是技术活,摁好的面剂子在巧妇手里,飞快的旋转,另一只手里,面杖前后用力滚动,一会的功夫,一个小茶碗口大小厚薄均匀的饺子皮就出来了。这个活,我到现在也做不好,擀出来不是有洞,就是一边厚一边薄。

包饺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馅放的多少要恰当,个头要均匀,饺子翅占比不能过三分之一,打的饺子鼻距离要适当均乎,必须脚重头轻,和小元宝样,放在盖顶子上能站得住。

我的手艺就不必了:大的大,小的小,长的长,短的短,有的馅放多了,张着半边口,有的馅不够,拉拉个翅子和馄饨似的。关键是包出来的饺子站不住,放盖顶子上全趴着。人家包的饺子在盖顶子上成行成阵,和阅兵的似的,我包的则是国民党残兵,七倒八歪地溃不成军。父母说这样的饺子能吃吗?!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我包饺子了。

不叫包就不叫包,咱烧火!他们包的时候,我就负责把一锅水烧开,把小风箱拉的“呱嗒呱嗒”的,还没等他们包好,水就烧得滚开了,报告上去,包饺子的吩咐“填点水等等”终于,饺子要下锅了,下多少饺子,要看锅里水多少,十斤水,你就下俩饺子,你那是在鼓捣着玩;二斤水你下五斤饺子,你是在糟蹋着玩,想吃粘煮了。多少合适呢?煮上一会,饺子浮上来铺满锅就行。

煮饺子也是要技巧的,要根据馅料的不同确定时间和火候,荤馅的得多煮会,要是韭菜这样的素馅,煮时候长了就煮烂了。掌握的标准是荤馅的要把馅煮熟,馅好了,皮自然好了;素馅的皮要煮熟,皮好了,馅早不生了。

讲究的人,下饺子有个原则,那就是“开锅煮馅,盖锅煮皮”“煮牛羊肉馅沾三次冷水”。搅动饺子也不能乱搅,要“顺三圈,逆三圈”,最后打出来的饺子才不会开馅。一旦开馅也不能说开馅,更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饺子挣了不雅观,但饺子汤好喝,有油味又有盐味,反正肉烂在锅里!

早先年的时候,打饺子用的是柳条编的笊篱,圆圆的一圈边,用它搅锅打水饺不伤皮子,捞出来的饺子先放到“鳖盖子”上控好水,再拾到碗里。

这就吃吗?不,还少样么!吃饺子前,让家里最小的孩子先扒好蒜,放蒜臼子里搉,的时候说必须先放盐,要不就“哈囊”了,捣好了放上水和酱油、醋,倒碟子里,这才开吃,吃饺子蘸蒜,神仙不换呀!

饺子太过于美味,肚子里缺油水的馋鬼吃起饺子来格外的贪。我家东边的二大娘有天垒猪栏,找了两个人上北山推石头,包了一大盖顶子饺子,寻思这些满够他俩人加上家里三口吃的,结果下出来放桌子上,还没等那娘俩上桌,一盖顶子饺子干净吊光,看着这一桌子空碗,二大娘抱着孩子大哭了一场。





这鼻打的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