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被刺案”的真相究竟如何?

2024-11-27 18:06   江苏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到校场阅兵,校场就在总督署的右边,有一条箭道连着校场和督署的后门。马新贻阅兵之后,步行从箭道回督署,随从们跟在他的后面。这时,突然有人跪在道旁,请马新贻资助,马新贻低头,见是同乡的一个武生,便说道:已经资助两次了,怎么又来了?话还没有落,突然右边又有人大呼要伸冤,马新贻和从人还来不及询问,来人已一下子窜到了马新贻身边。说时迟,那时快,这人左手抓住马新贻衣服,右手拿着匕首迅速刺进马新贻的胸膛。马新贻只说了一句“我已被刺,速拿凶手”,就再也发不出声来。那刺客见大事已成,竟不逃不走,大声喝道:“我张文祥也,刺马独我为之,无与他人事。今我愿已遂,我决不逃。”随从人等将张文祥抓住,再看马新贻时,匕首入胸四寸,拔出时,已经弯曲,匕首上还敷有剧毒。莫说入胸四寸,便是刺进一寸,也很难存活。


堂堂两江总督居然被刺,全国都为之轰动,并且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案之一。因此审讯、侦破这一大案,成了曾国藩上任后的一大任务。
马新贻是何许人?他是山东菏泽人,字谷山,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的进士,分发到安徽任知县。太平天国定都金陵以后,马新贻也由文官变武官,常率兵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以后,马新贻也算是他的下属,但并非湘军系统。不知道马新贻有什么后台,他的升迁极为迅速。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任知县,很快就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到了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做到了浙江巡抚。同治六年当上了闽浙总督。同治七年即1868年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接任曾国藩空出来的位子的,居然是马新贻。两江总督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地方官,马新贻几年之内做到了可以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可见他升迁之快。但是马新贻并没有这些年同样升迁较快的左宗棠、李鸿章那样的作为、能力,以及非常明显的曾国藩的推荐,所以他的升迁,曾引起人们很多猜测。然而太平天国平灭不久,驻于太平天国作为都城十年之久的金陵的两江总督这个官未必好当。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奉旨剿捻时,朝旨命李鸿章署两江总督,曾国藩就曾致函李鸿章说“此城过大,伏莽颇多,抢案层见迭出”,他一定要李鸿章到达金陵后才可以放心北行,并要李鸿章带三四千军队护卫,说如此才能够镇抚这个地方。现在果然在马新贻的任上出了事。
清国两江总督之衙署(正门)
马新贻死后,朝廷在上谕中便给马新贻定了性:“马新贻持躬清慎,决事公勤,由进士即用知县,历任繁剧。咸丰年间,随营剿贼,迭克坚城。自简任两江总督,于地方一切事宜,办理均臻妥协。”又加太子太保,给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号为“端愍”。谕旨还命令设法将张文祥行刺的缘由,以及有无主使者等弄清。
曾国藩在京师拜见慈禧太后时,谈起马新贻被刺的事,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后)问:“马新贻这事岂不新奇?”
对:“这事很奇。”
问:“马新贻办事很好。”
对:“他办事和平、精细。”
曾国藩到两江总督任之前,已经由暂署两江总督的江宁将军魁玉审讯张文祥,只知道张文祥是河南人,并无主使之人,问起刺马原因,却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先前求马新贻资助的武生与本案无关,已将其释放。朝中言官连连上奏,说是堂堂一品(从一品)大员、国家重臣被刺,一定是有人主使,请严密根究,务得确情。朝廷先是特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同审讯,后来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专程来金陵会同侦讯。曾国藩抵达金陵的时候,张之万已经先期到达,曾国藩便与他们一同办理此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张文祥曾参加太平军,又与海盗相通。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捕杀海盗,张文祥的海盗同党大多被杀,他的妻子也被人抢走。马新贻曾到宁波阅兵,张文祥曾呈文诉冤,马新贻不准,因此心怀仇恨。张文祥又开小押店(当铺),恰逢马新贻出示禁止,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所以便生出刺马之心。并没有人指使。
《清军奏报与太平天国交战图》之《攻破田家镇贼巢收复蕲州图》
但是,这里面却有不少疑点。战争中太平天国人员也好、捻军人员也好,兄弟父子被杀的都很多,如果他们要报复,那么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特别是攻占金陵的曾国荃,早就该被太平军或捻军的余党暗杀了,何以竟杀到了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并不重要的马新贻身上?如果张文祥的海盗同党被杀就怀恨马新贻,那直接率兵打海盗的军官他就不怀恨吗?从张文祥精密设计,一击而中,并且在刀上淬毒的情形看,如果不是有深仇大恨,或者怀抱特别的目的,怎会如此做?所以,人们的猜测非常之多。到旧历十二月,竟有太常寺卿王家璧奏称,据传闻说,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时已丁忧在籍)之子被人控告,应归马新贻查办,丁日昌曾向马新贻请托求情,马新贻未允,故有此案。意思是行刺可能为丁日昌主使,假使真的如此,那么此案将会牵连丁日昌甚至提拔丁的李鸿章、曾国藩在内。清廷虽然不信,还是将王家璧所奏转告曾国藩等人。
但是,曾国藩和郑敦谨参与之后,仍然只是上面的结论。最后清廷命将张文祥凌迟处死,并在马新贻的灵柩前摘心致祭。同治十年(1871)二月十五日,张文祥被处死。
官方的调查侦讯算是结束了,此案也被画了个句号。但是,在民间,在野史里面,却有很多关于张文祥刺马的原因的说法流传开来,并且与官方所公布的案情大相径庭。
《张汶祥刺马》
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样的:张文祥是捻军一位勇敢善战的下级军官,与另两位捻军军官曹二虎、石锦标为莫逆之交。马新贻在淮北率军与捻军作战时,被张文祥和曹、石所俘。张文祥等见马新贻是读书人,便优礼以待之,并留在军中。时间一久,张文祥等佩服马新贻的学问,与之结为兄弟。马新贻年长为兄,其次是曹、石,最小的是张文祥。马新贻劝说张文祥等投降官军,张文祥等便让马先回清军中了解情况,当时安徽巡抚是湘军大将唐训方,唐准许马新贻招降捻军张文祥等,于是张文祥等投降,并用马新贻字号中的“山”字,编为山字两营,由马新贻统领,张文祥等任营官。
后来,马新贻官越做越大,便逐渐与捻军出身的张文祥等人疏远。这还不算,曹二虎的妻子年轻貌美,为马新贻所垂涎,借机会两人私通起来。马新贻常借故让曹二虎出差,以便他与曹的妻子交往。但就算如此,张文祥也还不致对马新贻如此怀恨。原来马新贻自与曹二虎之妻私通后,便萌生了杀曹之意,张文祥已有所察觉,苦劝曹二虎不听。不久马新贻借口曹二虎原为捻军,现在又有通捻的行为,命手下捕曹二虎,不经审讯立即杀害。张文祥得报立即遁逃,然后蓄志为好友报仇。
张文祥为报仇,打造两把精钢匕首,并淬以毒药,每当夜深人静时,便练习用匕首扎牛皮,最初只能扎破一层,以后逐渐加厚,两年以后,可以一举刺穿五层牛皮。张文祥寻找机会数年之久,直至此时方得实现。府县审讯时,张文祥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道来,府县为之惊愕。但报告按察使梅启照时,梅说,若照此上报,于官场体面太过损伤,于是将供词改为海盗挟仇报复。等到曾国藩、张之万审讯时,虽知事情的原委,但也为官场体面,一直坚持海盗报复的说法。只有郑敦谨曾准备如实上报,但郑为人比较懦弱,拗不过其他人,所以最后仍以海盗上报了事。
上一段说的是野史和笔记所记,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前引慈禧太后在曾国藩临行前的一段话,已为官方对马新贻的评价定了调子,曾国藩不能为此事对抗太后。然而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永远也不会弄清了。
慈禧
官方的调子虽然定了,但民间却把张文祥看作侠士,看作英雄,而对被刺的马新贻却讥讽颇多。在张文祥被杀半个月后,就有人编出戏文,讥刺马新贻,曾国藩已知晓此事并记在他的日记里。尤其清末革命运动兴起后,张文祥又被看成是反清英雄。民间为这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件编有京剧、弹词、话剧等,广为传播。张文祥刺马遂成为晚清奇案和重大社会新闻之一。

(摘自《曾国藩大传》,原标题为《审定“刺马奇案”》)





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公众号

“春雨书院”旨在阅读分享,如有侵权,敬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更多书籍




春雨书院
传承书香文脉,赓续探索精神,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