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学语文必须多读多写

2024-11-25 18:11   江苏  
书香伴我成长 知识伴我同行

我从童年时即读了大量古文,后来读大学中文系,着重学文学,又读了许多文学作品。语文、文学是我青少年时期的重点学习对象。要学好语文、文学,根据个人体验,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要多读作品。我五六岁时,父亲即教我学唐诗。那时便感到唐诗朗朗上口,饶有兴趣。父亲深爱文史,会作旧体诗文,曾长期在中学做文史教员。我初小毕业后,他要我留在家中,在他的指导下重点学习古文,再用少量时间学习数学、英语。在此后的四五年中,我先后读了“四书”、《史记》(选本)、《左传》(选本)以及《诗经》《楚辞》《古文观止》《六朝文絜》等古书。对各篇文章或诗,父亲讲得很少,主要由我自己诵读,大概每天上午读一篇(或一长段),每篇读几十遍。父亲不勉强我背诵,但多数也能背诵下来。这样学习,开头时囫囵吞枣,不懂的地方很多,感到枯燥乏味;往后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达到大体能懂时,就颇有兴趣了。记得读唐宋八大家的许多文章时,就感到兴趣盎然,爱不释手了。

这种学习方法,实际是过去私塾的做法,显得陈旧,但现在想来其中也包括了合理因素。因为学语文同小孩子学说话一样,要多说、多练,要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环境。大量、反复地诵读古文(包括古诗),即是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环境和机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包含着真理。

后来20世纪40年代,我进高中、大学学习,除了继续多读古文外,还阅读了许多白话文。特别在课外,我阅读了许多现代作家和外国名家的翻译作品,这样,对白话文、白话文学也掌握得较好。我的两个孩子,成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没有刻意要他俩多读古文,只是让他们在课外多读、多看各类作品,通过大量阅读,两人的语文阅读、写作能力都比较强。我们接触到的同辈学人或中青年同志中,凡是语文、文学学得好的,主要也是靠多读、多看。

诵读、朗读也是学语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环节。不少文学作品之美,不但体现在感情的真挚、描绘的生动方面,还体现在语言色彩、音节的优美方面。语言和谐婉转、抑扬顿挫的音节之美,还有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等,通过诵读、朗读,就能较好地领会、掌握。这种语言音节之美,不但诗歌具有,不少优美的散文也具有;不但古诗文具有,一部分白话文也具有(例如鲁迅的小说、散文)。过去老一辈的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古诗文时,对艺术性的分析很少,而注意吟诵、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性和语言美的领会,也会收到良好效果。这种经验也包含着合理因素。一般读者不是朗诵专家,因而对诵读、朗读的要求也不必高,只要基本上掌握词语的结构次序、停顿以及音节的高低强弱就行了。

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教学,我觉得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读的作品太少,感性认识薄弱,以致阅读写作能力都不强。教师精讲少量优秀作品是需要的,但这只能是举一反三,主要还得靠学生多读多看。教师宜规定一部分作品要学生自己阅读,略加指点,定期检查,同时不妨减少讲解时间。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多读些作品,以弥补由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带来的缺憾。当下大学中文系学生学文学史课程,什么文学发展过程、著名作家的成就、特色等,教师是不少讲,但学生往往作品念得太少,因而文学史知识缺乏坚实基础,显得虚浮。

二要动手多写。我在父亲指导下重点学习古文时,要每周作文(文言文)一篇,写好后由父亲批阅点评。他改得很少,优缺点均用评语指出。锻炼多了,进步也快。因为作品读得多了,常能注意到古文名篇的构思创意、篇章结构、用词造句等特点,予以学习模仿,也能写得像个样子。开头时显露出刻板模仿的痕迹,以后就比较灵活自如了。我想,这也和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开头时机械模仿大人的话,往往稚拙可笑,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学会了说话。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喜欢读中外名家的文学作品,特别爱读鲁迅、茅盾、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国外则是契诃夫、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出生在江南一个小镇附近的村子里,母亲家也在一个小镇上,幼时常去外祖父母家,对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光、生活稍有体验,因而读大学时就以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这方面题材的作品做榜样,写过十来篇短篇小说,发表在当时报纸的副刊上。写得多了,也颇顺手。大学毕业后,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始写作学术论文,就不再从事文学创作了。

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47年)后,留任为该系教师。之后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写学术论文。想要写好学术论文,主要也靠多写,同时向近现代名家(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的论文、论著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搜集、选择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考察、分析问题,有步骤地加以论证,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近现代名家由于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视野开阔,论证严密,更值得揣摩学习。大约经过一两年的揣摩锻炼,我写论文就相当顺手了。

我先后读过夏丏尊的《文章作法》,叶圣陶的《怎样写作》,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一类著作,感到颇有收获,提高了对语言运用规律性的认识。

学一点语法修辞、文章作法,对提高读写能力也很有益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对用词造句、结构篇章的认识提升到对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帮助我们把文章写得更加规范化。但我认为这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建立在大量读写的基础上,否则容易蹈空。根据我个人的体会,主要的时间精力,还是应当花在多读、多写方面。

三要读一点历史书籍。文学作品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它们包含了丰富广泛的历史内容,与其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对其历史背景有所认识。特别是古代作品,因其产生时代距今天较远,社会情况不同,我们更需多了解其历史背景。再说,古代一部分优秀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其中不少篇章写人叙事都很生动,语言精练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阅读这类篇章,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多读史书大有好处。少年时初读《左传》《史记》,还读了清初人编的《纲鉴易知录》(古代较简明的编年体通史,自上古到明代),在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受益颇多。以后结合研究工作,进一步系统阅读“廿四史”中的有关史籍和其他有关史书,更是受益无穷。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提倡青少年多读一些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是很有必要的,我也十分赞成。但我认为,还应让青少年多读一点古代散文。散文不但容量大,而且文法结构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多读点散文,更有利于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在散文中,更宜注意多读一点历史散文。史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事迹。这对读者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都是有益的。我觉得,今后我们的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宜多选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包括优秀的历史散文。编辑出版界可以出一批历史散文选本,供广大青少年读者选读。语文教师也宜鼓励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散文。

作者简介:王运熙(1926—2014),著名学者,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乐府诗述论》《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等,与顾易生教授合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

本文转自“木铎语文”公众号,如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加入读书群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雨书院
传承书香文脉,赓续探索精神,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