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中全会 | 杨瑞龙:分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学术   2024-09-08 13:03   广东  


8月27日下午,人大深圳社会科学沙龙“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列第7期暨“政经大讲堂第十六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五讲继续进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联席所长、国家一级教授杨瑞龙作为主讲嘉宾,以《分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为主题,深入分析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和精神。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教授主持。

杨瑞龙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聚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放得活”,主要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包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培育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谓“管得住”,是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保持有度的宏观调控,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两种角色,因此必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找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途径,是国企改革的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命题。

杨瑞龙教授认为,宏观上,应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宜过窄也不宜过宽。国企改革的结果既不应是“民进国退”,也不应是“国进民退”,而应该是“国民共进”,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宏观上的难题在于如何制定布局优化的标准。微观上,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公有制为主的载体、产业政策的执行者、弥补市场失灵、国际竞争中体现国家意志、追求利润最大化(微观效率),这些目标尽管从总体上说国有企业应该遵循,但单一的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同时完成以上所有目标,需要对这些多元化的目标进行分解,微观上的难题在于如何分解。

带着对改革难点的以上理解,在系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历程后,杨瑞龙教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讨论了分类改革。

他指出,宏观层次上分类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将国有经济按照产品性质维度和行业特性维度进行区分。对于公共产品的垄断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关于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应急能力的公益性领域,必须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但与所有制性质无关的领域则应在保持国有资本控制地位的情况下推进市场化改革。私人产品的竞争行业,应该更多地推行市场化,按“竞争中性原则”,平等对待、透明度管理和政府补贴控制。杨瑞龙教授指出,上述布局和划分思路,可以解决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兼容难题,也找到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一个客观标准。国有经济未来应重点布局在非竞争领域,即决议中提到的向“三个领域集中”,国有资本要“有进”“有所为”;而在竞争性领域,则贯彻“竞争中性”原则,国有资本要“有退”“有所不为”。

中观层次的分类改革是指,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时,上游的垄断环节应由国家或国有资本保持控制地位,下游竞争性环节则应推进市场化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垄断环节则要明确国资国企的主业、副业,主业混改保持国有资本控制地位,副业混改采取产权多元化,通过混改推进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能源、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方向,即由国有资本独立运营,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参与。

微观层次的分类改革是要确定国有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其一是要分类构建中国式现代企业制度,其二是要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三是要分类完善国有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也指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类型不同,功能也各不相同,不应用同一个标准来考核所有企业。

最后,杨瑞龙教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如果我们坚定推进分类改革,既可以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又能解决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兼容的难题。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理论还可以成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

相关链接


向“新”而行、以“质”取胜,新质生产力

专题研修班即将启动!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领航企业家!人大深圳推出企业出海专题研修班

聚焦三中全会丨人大深圳特别推出专题定制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着力打造立足深圳、服务湾区、面向全球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先锋队和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