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递 | 高水平协同联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学术   2024-09-27 16:51   广东  


     为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战略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高水平协同联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2024年9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联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第36期)暨人大深圳社会科学沙龙(第25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高水平协同联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文余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作主题报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经济》执行主编万陆,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张轶凡,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出席本期沙龙并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程华主持会议。


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文余源在主题报告中指出,高水平协同联动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协同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高质量发展则为协同联动提供了目标导向,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正向循环的发展体系。区域高水平协同联动的四大关键机制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协同机制、产业协同机制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这些机制通过促进要素市场的深度融合、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整合、产业链的跨区域协作与升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跨区域联防联控,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展示了高水平协同联动的实践成果。该区域在制度创新、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及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多个区域虽已呈现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效应显现、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区域协调性增强的现状,但当前区域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与协同创新不足、产业重构中的恶性竞争、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以及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协同联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创新策略:一是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体系。二是要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三是要构建多层次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四是要推动产业链跨区域整合与升级。五是要健全生态环境协调治理长效机制。六是要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并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协同机制并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高水平协同联动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陈   柳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议题,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多个方面。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在长三角和粤港澳等地区的实践中,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显得尤为关键。一体化和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关键在于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等一体化实践领先的地区,政府在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市场机制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显不足,因此亟需加强更高层次的产业协调与联动。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在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实现生态与经济平衡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龙头地区的带动作用与各地优势产业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在上海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的协同合作中,需确保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的充分展现。

面对当前区域间的联动发展理论与政策进展,我国应打破地方过度竞争的局面,促进区域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从利益竞争型向利益共享型的根本转变。为此有五项具体建议:

第一,共享产业集群,通过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建设促进资源整合。

第二,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提升以企业主导的创新与产业融合能力。

第三,共建区域产业基地,推动区域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

第四,跨区域协同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第五,探索有利于产业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万   陆


在主题研讨环节,广东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经济》执行主编万陆深入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强调该区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现状,使得其区域协同较之于长三角和京津冀更为复杂。他指出,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必须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构建更为高效的动力机制,以推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创新驱动阶段,大湾区内的合作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市场层面,“大湾区”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基于服务与制造价值链上下游的分工模式,到如今追求复杂的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的新模式,推进区域协同的重点已由推动跨境商品的自由流动转变为推动跨境要素的便捷流动。随着三地之间的发展梯度逐渐缩小,中国经济已进入到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应把握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构建面向创新阶段的粤港澳市场合作新模式,以应对因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差异而带来的协同难度增加。

在政府层面,推进跨境要素便捷流动的核心在于三地政府间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实现包括人员、资金、知识、数字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以及营商环境的高水平对接,是项庞大而细致的工程。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大湾区三地政府需紧密合作,逐项突破,逐一领域落实,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此外,应持续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四大合作区平台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些平台不仅是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试验田,更是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前沿阵地。这些工作的推进需要市场、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形成合力。

保持粤港繁荣稳定的关键在于港澳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中国经济全面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港澳地区不仅要巩固和提升既有功能定位,更应思考如何在新发展阶段中发挥更大作用。港澳应依托其资金与科技资源优势,与内地制造业优势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高度开放、特色鲜明的国际性创新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张轶凡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张轶凡表示,香港正积极在传统三大中心角色之外,寻求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新定位,特别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对国家发展作出新贡献上。尽管香港在经济指标上并非典型的创新经济体,但近年来已展现出强烈的经济转型意愿,旨在分散风险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香港对科创业的发展需求愈发迫切。2023年,香港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7位,创新环境受到认可,但在创新产出,特别是专利数量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方面仍有待提升。香港科创业当前面临研发投入不足、政府投入占比过高、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限等四大挑战。然而,与内地科创业相比,香港在制度环境、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及科创生态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香港独特的法律体系和亚洲顶尖的教育资源,为科创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拓展科创业发展空间,香港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概念,并实施“优才计划”、“高才通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同时,在制度建设层面,香港联交所调整了上市规则,政府亦启动了产学研转化计划,从多个维度支持科创业发展。

对于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香港与深圳在科创业领域既存在竞争,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香港应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与深圳等内地城市开展深度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共同促进区域科创生态的繁荣。香港科创业的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利用大湾区机遇,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他期待香港能在大湾区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涂永红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教授指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高水平协同联动则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加强区域间的联动与协同,对于破解新时代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聚焦五大重点: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投资引导促进要素聚集,在扩大经济增量的同时调整优化存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

第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现需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确保这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以形成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协同应成为区域协同联动的核心驱动力。应加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降低区域间创新与产业合作的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建立长江经济带金融合作联盟,促进区域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金融服务网络。

第五,坚持高水平开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依托区域内的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注重系统集成,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稳健性。



相关链接

聚焦三中全会丨人大深圳特别推出专题定制课程

向“新”而行、以“质”取胜,

新质生产力专题研修班即将启动!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领航企业家!

人大深圳推出企业出海专题研修班



京外办学联动!人大深圳研究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着力打造立足深圳、服务湾区、面向全球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先锋队和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