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CSZ观点 | 宋科:数字金融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学术   2024-10-19 17:23   广东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在新征程上,要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应充分认识数字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我们应牢牢抓住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1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理解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宋科近年来,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并在金融领域加速应用,使得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深、都要广、都要强。在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迭代跃升的时代大背景下,数字金融成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最具标志性意义的金融模式创新,更是当前探索现代金融发展规律,推动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金融和科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可以说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与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从发展历程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电子化,票据等金融业务以电子形式聚集,计算机的使用极大提升了中后台金融业务处理效率;第二阶段是金融网络化、移动互联网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场景结合,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交互方式,使金融在覆盖面与可得性上得以极致拓展;第三阶段是金融的数字化、智能化,金融业务依托底层技术产生的重大创新,全方位、智能化垂直渗入金融行业,贯穿金融业务发展的全流程。在此过程中,科技作为赋能金融的关键手段,从单纯的电子化到线上线下联动,再到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不断重塑。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技术创新如何改变金融业态,始终不变的是现代金融的基本功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数字金融具备数字技术与金融的双重属性,但本质在于金融,核心驱动力在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金融是数据富集行业,大数据技术包括处理大数据所采用的计算架构和智能算法,通过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等环节,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为金融业提供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而且能够高效应用于辅助金融决策、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等领域。在此过程中,云计算能够有效解决大数据处理的算力问题,为用户提供足够的算力来处理海量金融信息。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进步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但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主要由计算机听觉、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不同部分组成,其目的是使机器能够效仿人类进行学习、思考和判断,从而模仿人类进行识别、分析和决策,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有效提升决策效率。人工智能利用其数据处理速度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并有效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作为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实现数据一致存储的记账技术,能够将物质世界的资源分配、交易过程、生活轨迹等信息转移到数字世界,缓解金融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可信性问题。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在金融数据确权、监管追溯、分布式存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优化金融行业的征信机制和底层流程。此外,物联网、隐私计算、生物识别、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渐在金融行业得到应用。不同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特征,在金融相关领域单独应用或互相结合,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02
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在实践中,如何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
宋科: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不仅要持续推动数字金融化,加强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更要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高质量推动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据此建构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方面,应加快金融创新的科技赋能。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成就卓著,在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央行数字货币等领域已位居全球前列。数字金融以金融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利用各类数字技术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解决了大量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缓解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链接各类平台和搜集海量数据,在强大储存能力和快速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传统金融机构支付清算效率、加快贷款审批程序、改善传统金融机构审贷信息和定价模型,纠正信贷资源错配,进一步促进资金供需双方信息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和对称程度,降低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产生的成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充分依托数字金融,可以大幅度降低搜集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搜寻成本、满足不同客户营销定制化产品或服务的决策成本、消费者行为动态变化及贷款全流程的监控和风险成本以及消费者在享受金融服务中的时间消耗和交通成本,从而整体降低金融服务全流程当中的显性经济成本。三是提升交易效率。数字金融在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的空间界限和数量约束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有利于金融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流程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范围。例如,移动支付系统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支付效率和客户体验。大科技信贷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算法等前沿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有效提升大科技信贷平台的风险评估、反欺诈、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等能力及其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应助力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用户黏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应有之义。银行业方面,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存款、贷款、信用卡等传统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银行能够通过智慧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多种渠道向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技术驱动+服务协同+场景链接+生态融合”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同时,数字金融推动了银行业服务生态开放化、渠道触达精准化、风险防控智能化、内部管理一体化,有效提升了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力。证券业方面,数字金融改变了证券服务的基本模式和服务深度,在经纪业务、财务管理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合规风控业务等核心业务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数字金融普及,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也加快了证券业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治理体系的提档升级,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监管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了资本市场中综合金融服务的有效性、系统性、适应性、普惠性。保险业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思维为传统的保险商业模式带来了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夯实风险减量的数字底座,尽可能消除保险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保险定价、核保等环节的公平性、合理性、合规性,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转型还要求各金融机构在以下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积极实施数字化战略,深度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确立机构层面的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为数字化转型明确方向;二是持续优化数字化组织,通过成立数字化转型部门、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等保障数字化战略实施;三是深度链接数字化客户,以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依托,洞察金融客户需求和消费偏好,优化数字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策略,加强客户忠诚度和品牌吸引力;四是全力开发数字化产品,创新多样化和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提供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五是全面完善数字化风控,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为自身稳健经营提供有力支撑;六是创新赋能数字化技术,要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和数据优势,形成“金融科技赋能——资金与数据积累——金融科技研发——业务流程再造”的良性循环,致力于从数字技术的应用者走向引领者。

03
以独特优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您认为要如何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科:首先,要拉动消费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金融发展催生了高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等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型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从传统商品与服务向数字商品与服务转型。从居民收入看,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发展在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丰富居民财富选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强化即期消费信心和收入预期。从经济成本看,通过共享数字金融平台提供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流程降低消费供给成本,高效管理消费链条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场景支付体系建设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为激发消费需求创造有利条件。从信息渠道看,数字金融在提供更多信息和数据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效率,改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生态,增加交易可信度,减少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使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消费信任度,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其次,要助力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数字金融为专精特新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可行路径,进而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融合数据要素,成为服务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催化剂”。首先,数据要素作为重要的新兴生产要素,在数字金融的助力下真正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创新变革,改善企业生产函数,匹配更加丰富的金融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重构众多行业的生产关系,推动改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顺畅货币金融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数字金融深度赋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金融为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全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和长期资本的有效支持,助力数字经济向“高、精、尖”迈进,进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金融有效支持了相关业态的分散化、智能化、轻资产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再造,形成了数实融合的核心地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动力。最后,数字金融通过更好地运用平台、数据、技术等供给侧要素服务于居民与企业需求。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善劳动力质量,缓解劳动力供给约束;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助推基础性技术、重大前沿技术、应用技术成为数实融合的重要载体,并通过平台经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缓解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约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多元生态体系。

最后,要缓解“数字鸿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征,能够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从个人层面看,数字金融能够有效覆盖并服务“长尾客群”。数字移动设备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推动平台经济和数字生态的互联互通,推动了金融知识全面普及,有效帮助老年群体、残疾群体、农民等被传统金融所排斥的客群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从企业层面看,数字金融破解了“规模错配”和“属性错配”。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使得更多资金精准流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民营企业,纠正了所有制的“属性错配”;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综合运用征信、税务、海关、社保、工商等多维度数据,高效触达更多小微企业,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缓解,纠正“规模错配”,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增强经济主体的韧性和活力。从区域层面看,数字金融有效缓解了“马太效应”。数字技术通过支持农户创新创业、提升农户经营能力、释放消费潜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满足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需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弥补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链接


“疯牛”还是“慢牛”?人大深圳专家独家解析资本市场未来走势

人大专家谈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繁荣有“密码”?

中央财政加杠杆空间有多大?人大学者解析一揽子增量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着力打造立足深圳、服务湾区、面向全球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先锋队和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