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您认为要如何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科:首先,要拉动消费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金融发展催生了高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等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型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从传统商品与服务向数字商品与服务转型。从居民收入看,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发展在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丰富居民财富选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强化即期消费信心和收入预期。从经济成本看,通过共享数字金融平台提供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流程降低消费供给成本,高效管理消费链条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场景支付体系建设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为激发消费需求创造有利条件。从信息渠道看,数字金融在提供更多信息和数据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效率,改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生态,增加交易可信度,减少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使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消费信任度,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其次,要助力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数字金融为专精特新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可行路径,进而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融合数据要素,成为服务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催化剂”。首先,数据要素作为重要的新兴生产要素,在数字金融的助力下真正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创新变革,改善企业生产函数,匹配更加丰富的金融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重构众多行业的生产关系,推动改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顺畅货币金融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数字金融深度赋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金融为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全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和长期资本的有效支持,助力数字经济向“高、精、尖”迈进,进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金融有效支持了相关业态的分散化、智能化、轻资产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再造,形成了数实融合的核心地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动力。最后,数字金融通过更好地运用平台、数据、技术等供给侧要素服务于居民与企业需求。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善劳动力质量,缓解劳动力供给约束;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助推基础性技术、重大前沿技术、应用技术成为数实融合的重要载体,并通过平台经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缓解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约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多元生态体系。
最后,要缓解“数字鸿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征,能够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从个人层面看,数字金融能够有效覆盖并服务“长尾客群”。数字移动设备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推动平台经济和数字生态的互联互通,推动了金融知识全面普及,有效帮助老年群体、残疾群体、农民等被传统金融所排斥的客群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从企业层面看,数字金融破解了“规模错配”和“属性错配”。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使得更多资金精准流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民营企业,纠正了所有制的“属性错配”;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综合运用征信、税务、海关、社保、工商等多维度数据,高效触达更多小微企业,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缓解,纠正“规模错配”,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增强经济主体的韧性和活力。从区域层面看,数字金融有效缓解了“马太效应”。数字技术通过支持农户创新创业、提升农户经营能力、释放消费潜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满足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需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弥补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相关链接
“疯牛”还是“慢牛”?人大深圳专家独家解析资本市场未来走势
人大专家谈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繁荣有“密码”?
中央财政加杠杆空间有多大?人大学者解析一揽子增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