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本市场犹如过山车一般,刚刚将金融消费者送入谷底,又将其瞬间抛向空中,再将金融投机者拥揽入怀。这是2024年9月的中国,正在发生的奇迹般的一幕。一夜之间,丢失了四年的信心,只用了三个涨停板+一系列政策刺激,仿佛突然又回来了。
据说最近几天的现实正在上演魔幻的一幕:一部分人准备把房产卖掉投入股市,另一部分人打算把股票获利斩掉,投入房产,然后两者交汇,互道一声SB。
那么,信心到底是什么?现在想想不过是情绪的作用物罢了。信心的丢失来自于体感而非理性,信心的激活也是如此,情绪而非理性。信心的忽高忽低的起伏,正是这巨大的BANI时代的真实写照。
BANI时代,在中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ANI巴尼时代的BANI取自四个英文单词,Brittleness 脆弱性、Anxiety焦虑感、Non-Linear 非线性、Incomprehensibility不可理解,这个词被用来描绘当今世界复杂的变化。)
时至今日,正如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中国的消费市场用了十年的周期,走出了与全球主流市场完全不同和独立的市场,比如,线下实体零售的迅速下降,线上电商的摧枯拉朽般的高增长,消费者的改变又变得如此容易......中国公司的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也许超过了很多成熟市场的若干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市场。
前有麦当劳等美国公司陆续剥离中国业务,今有传言星巴克、阿斯利康等巨头正在考虑分拆中国业务,或独立上市,或剥离出上市公司主体。对这些国际公司而言,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增长红利的确定性的丧失和对市场未来不确定性的重新评估。打法变了、市场变了、未来的想象空间和能力边界正在被剧烈的重塑。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市场对于很多国际公司而言,从增长红利战场,慢慢变成一个不确定和剧烈波动的市场。撇开政治因素,国际公司原有的总部指挥模式,如果没有对中国区团队的充分放权,要么品牌沦为平庸,被中国公司超越,要么业绩剧烈波动,上下起伏。所以,独立市场已经成为欧美公司的主流判断。
其实,除却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都展示了自己市场的独特性,国际公司的品牌打法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而中国等国家的激烈零售环境的切换和市场平台的改变,不确定性高度叠加。
永辉超市,十年前还是线下零售的当红炸子鸡,代表着最先进的“新质生产力”,如今被胖东来帮扶不成,今天已经被名创优品收入囊中;据说高鑫零售(大润发)也有可能易主,而创新的标兵盒马,也今天沦为平庸,越变革越难。而线上的优秀生天猫和京东,2017年的时候还一统江湖,当时媒体讨论的更多的就是互联网的下半场,电商的下半场......今天,再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了。七年之间,抖音和拼多多从一个电商新兵已经成为今天最主流的两大平台。
中国市场正在展现出独立的路径和逻辑——卷王市场。中国市场变得不被老外理解,但是也更缺乏一种成功的新范式所替代。
如果今天我们对中国市场定义几个关键点的话:
第一可能就是:失控和无力感。
你的品牌有根据地和护城河吗?一种事实是,今天快速增长的绝大部分公司是以变化应对不变,用变化的能力频繁切换阵地从而获得阵地增长。
但是,持续的变化对团队来说,意味着能力的不可持续性,今天你可以在某个阵地获得增长,明天你就有可能在这个阵地失守,从而进入方生方死。
第二可能就是DTC。从依赖渠道关系到依赖自营获取确定性,渠道的关系,变得越发脆弱。今天小杨哥成就给某个品牌注入增长快感,明天一个停播就会变得极度不快乐和焦虑。
不管承认与否,DTC是今天的一个法宝,但是越强的自营,越意味着越强的品牌掌控感。没有自营的品牌和公司,没有未来。
第三,市场的投资正在被内容的运营所替代,没有内容的能力,没有市场的能力没有未来。
第四,爆品和超级大单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今天最流行的两个营销术语。不讲区别,先说爆品。没有任何公司能永远开发出“爆品”,在有生之年,能做出一个爆品已经是幸运之极,团队不能永远去押宝爆品。
但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问问自己:
营销费用降下来,依然获得增长吗?
流量广告不投了,我们还有未来吗?
打造高端,价格能提上去获得增长吗?
消费降级,价格降下来,可以用规模覆盖机会成本吗?
除了产品,你的第二驱动力是什么?
战术上的勤奋,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找到确定性,你真正的根据地和地盘,找到真正不变的成功真理,才是根本。
国庆前夜,先开个题,答案我们后面慢慢来讨论。